费了半天的口舌只是解释了一下观自在菩萨,可能进度显得稍微的慢了一点。下面该说事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我就不想细扣字眼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但问题是还有一个“深”字。既然有个“深般若波罗蜜”那是不是还应该有一“浅般若波罗蜜”呢?其实不然。所谓深不过是一个假说,为了着重突出以下大智慧的玄妙。既然已经达到了大智慧就应该是平等无碍,更何况后文中说了,即使是般若波罗蜜也实际上是“无智亦无得”呢。
下一句“照见五蕴皆空”。普及知识的时间又到了,了解的人可以空过这一段。所谓“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概念在下文中会反复提到。为了避免混乱这里就简单的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色基本上是代表了一切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把思维层面分得很细致。大致来讲“受”是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想”是由于对外界的接受而升起思想反映,“行”是有自我意志的,主动的造作,“识”是对以上受想行的统一和客观化。除了五蕴还有六根、六尘等等很多概念。他们之间还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国人往往感觉他们说的比较琐碎。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五蕴的具体解释。我说的比较简单,但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那个大智慧发现了五蕴其实都是空。这里的空不等于“没有”。有人认为说佛教说空就是说啥都没有,否认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理解事不对的。为什么呢?先买个关子,后面再说。
空了有什么好处没有呢?还好观自在菩萨没有像孟子那样先搞个“义利之辩”。这里很实在的告诉大家“度一切苦厄”。嗯,听起来好像挺爽的。有人说如果没有苦厄了我就可以天天乐呵呵乐呵呵的了。对不起,那不是解脱,那叫欣快感,得治。北京回龙观医院专治,疗程短,见效快,收费低,公费医疗能报销,城铁2块就能到。偶耶!
在佛教里苦是很重要的概念。苦、集、灭、道是如来佛祖真传的四圣谛。原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苦,在都是生理上的。在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简直苦得一塌糊涂。有人说我挺好的,不苦。那是你颠倒了,蒙蔽了,觉不出来。假如真的没有这些苦的话你还解脱啥呢?
经过我的忽悠您可能终于感觉到生活中充满痛苦了,好了,现在我给您开药:般若波罗蜜多。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慎用。有人问:那我生、老、病、死,老婆跟煤老板跑了,债主子堵门要喜儿,股票割肉割到大腿根儿,这些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您,只要您坚持每日静心诚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经过一段时间,以上问题,还是一个都解决不了。
菩萨虽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是如果铲这种事您还是找God Father比较专业。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问题终归还要自己解决。有了大智慧到彼岸当然就离开了此案的种种痛苦烦恼。但并不是说你真的把一个烂摊子甩下,然后自己划着小船去通吃岛了。烂摊子还是原来的烂摊子,你该住几平米的房子还住几平米。只不过原来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按照更佛教一点的说法应该是本来就没有实际的问题,只是你自生分辨,认为有很多的问题。
就像禅宗的一个故事里讲的。
一个和尚问师傅:我怎么才能解脱呢?
师傅问:谁绑住了你?
徒弟很奇怪的说:没人绑住我呀。
师傅说:那你还TM解脱个P!
徒弟一下就顿悟了。
所以解脱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困难还是原来的困难。但那只是你自生分辨心。影响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客观问题的主观看法。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而不是实有的。如同涅磐觉悟其实也是空无自性,非实有存在。如果视万物平等无碍的话,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我怎么突然觉得我在写励志书籍了?
四
“舍利子”。请注意,这个不是如来佛祖的化石,而是个活人(虽然现在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叫舍利子。这个名字就是个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如果纯音译的话应该叫舍利弗多。弗多是儿子的意思。她妈叫舍利,他叫舍利子。舍利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鸟,眼睛很锐利。所以这位舍利子应该叫做Son of Mrs. Eagle Eye。够狠吧?
这个舍利弗是如来佛祖的心爱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心经》属于般若经类,最讲智慧,所以就把他请出来了。他出现在经里就是起到一个捧哏的作用。佛经有单口的,有对口的,有群口的。心经就是个对口的。不过这部经太短了,以至于很奇怪,就是这个捧哏的一直没说话。观自在观老爷叫了舍利子两回,但他没搭茬,还是观老爷自说自话。舍利子起道具作用。
下面进入经典时刻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用人只听过一句佛经八成他听过的就是这句。确实非常的著名。但是听明白的话具体什么意思明白的人却不多。可能只觉得是个韩国电影的名字。或者是给自己的贪财好色找个好借口。
其实这个色和好色、女色、男色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了,基本上物质上的东西都叫做色。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接着前面的“五蕴皆空”的。从五蕴里面单提出一个“色”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谓“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不能简单的用主观唯心主义来套,说佛教否定一切客观存在,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这里的“空”要和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缘起”联系在一起。空掉的是万物的“自性”。准确的讲应该是世间一切“依缘起,而自性空”。在西藏版本的《心经》里说的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这对于“空”的意义表现的更明白一点。
先说说缘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而且很多人认为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所谓缘起,标准的说法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生、住、灭都是由因缘而起,待它而起,而不是自性恒住,自己决定自己。比如一个瓷杯子,并不是先有了“杯子的自性”然后产生了一个杯子。而是由泥土、火、工匠等因缘假合而生起。而杯子也会在因缘假合中灭掉。比如股市暴跌的那天我手里刚好拿着这只杯子……
但即使说万物在因缘中生灭这种说法仍然不是处丨女丨座沙加在树下悟到的最终奥义。因为这其中的生灭仍然是性空幻有的假名。实际上万物应于缘起中不生不灭。因为即使是万物这个说法本身也是自性空而假名有。所谓杯子的“生”是不是真的实有一个叫做“杯子”的东西出现呢?于因缘假合流转中间,其实杯子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就是所谓的相。如果心住于相,就会认为实有杯子的生和杯子的灭。但那实际上只是因缘假合的一个过程而已。因为人用它喝水它才称之为杯子。而从因缘流转的角度讲,杯子与泥土也是平等无碍的。
何为“自性”呢?翻译方法很多,比如“自相、自体、本性、我、物”等等。它的意义就是自己决定自己,而不依缘起,不依靠他物而存在,有恒久不变的本质的意思。听起来好像不错哈,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独立存在。不过你要是追求了,你就执着了,你就迷了,你就属于颠倒众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