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弩,常与“悬剑”手法一起配合使用。盗墓贼进入墓道后,侥幸躲过伏弩,也难逃被悬剑斩杀。据民国考古学者魏聚贤在《中国考古学史》中所记,民国年间,有盗墓贼盗了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袁墓在一处岗岭上,周长约五十九尺,墓垣以砖砌成,墓室内有一清水池,池深无底。水池底暗设机关,设有锋利钢锥,而墓穴顶部则置有“悬剑”。
当地传言,附近有一个姓李的盗墓者与一同伙,在将袁墓打开后,盗走了墓内的陪葬物金冠金剑和二十余件金具。而这人太贪,竟然想把悬剑也收走,便用利刃击砍悬剑之绳,结果一不小心掉进深水池中。被捞出后发现,尸体已被利锥穿烂。后来,大家都知道袁墓中有宝物,但再也没有人敢盗了。这大概是“悬剑”斩杀盗墓贼的经典传说。
或许有人会说,置伏弩有什么用,时间一长机关锈蚀,发射装置就失效了。这情况确实存在。我曾在多处王侯级陵墓中看过随葬的弩箭,或锈蚀,或腐朽,由此可以想见,墓道中用于射杀盗墓贼的伏弩,时间长了,确无反盗墓作用。
既然如此,设置伏弩是不是多此一举?不是,伏弩要射杀的对象,主要是当时或当代的盗墓贼。
据我的研究和其他考古专家的发现,80%—90%的陵墓被盗多发生在下葬后几年,甚至几天之间,最长的也不过三代,即百年以内。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伙盗墓贼,都在新坟下葬两三天内下手。据明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这伙盗墓贼看中的是殓衣和棺材,有专门的销赃渠道,盗晚了,便显旧了,不好出售。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7)
帝王陵同样如此,项羽盗秦陵在嬴政下葬三年后;汉武帝是公元前87年下葬茂陵的,但在继位的汉昭帝始元三年,即公元前84年,陵中随葬的西胡康渠王所献玉箱、瑶杖,便出现在了扶风县的“古玩市场”上。
所以,陵中设置反盗墓装置伏弩还是有必要有作用的,项羽派英布盗秦陵时,据说便遭遇了万箭齐发。可见,有伏弩至少可以在心理上给盗墓贼以威胁。正因为这种考虑,伏弩成了早期陵墓中的必用机关。
越王勾践当年盗墓时,便险些让伏弩射杀。《酉阳杂俎》引《水经》上所记,“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 秦陵反盗第二招——“活口坑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是由工匠们制造的,他们对随葬宝物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于是,安葬大事完结后,秦二世便多了一个心眼,在珍贵宝物埋藏后,便立即封闭了墓道中门,随即又将墓道的外门放下来,把工匠和负责填放宝物的人全部封闭在墓道里边,没有人再能出来。
这就是反盗墓手法中最为惨烈,也最没有人性的一招——“活口坑杀”。
胡亥究竟殉杀了多少活口,具体无数据。司马迁仅以“死者甚觽”一带而过,可以想见,被灭口的不会是几十人,成千上万也极有可能。
在早期帝王级葬事中,一般都会将工匠和知情人“坑杀”,美其名曰“殉葬”。
中国古代帝王葬事中最为著名的灭活口事件,发生在成吉思汗的葬事中。当时游历东方、带着罗马教皇特殊使命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便作了这样的记述——
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作为殉葬者,并对他们说:“离开现世到阴世去服侍你们驾崩的主人吧……当蒙哥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两千人。
成吉思汗下葬时杀人殉葬,就是担心下葬地点被外人发觉。因为蒙古人的反盗墓手法十分严密,以至于到目前仍没有发现元代帝王的陵墓,甚至不见蛛丝马迹。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等善后事宜。他告诉工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当时心就凉了,这是要灭口啊,有一个石匠便耍招侥幸活了下来。不论此事是真是假,从中透露的信息是有用的,说明清代皇家下葬时也注意反盗墓。
“坑杀”反人性,但反盗墓未必都成功。《资治通鉴·梁纪》(卷一百六十)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齐献王又是虚冢,又是潜葬,还将大批工匠灭杀,使用组合式反盗墓手法,但参与的工匠却将情况暗暗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工匠遭诛,秘密依然泄露。
同样的,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知情的工匠,秦陵还不是没有挡住盗墓贼的脚步?实际上,古代皇家“坑灭活口”这是自欺欺人,仅是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高的坟头堆在那里,谁不知道是皇帝陵墓?不被盗掘了才是奇迹呢。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8)
● 秦陵反盗第三招——“墓毒毒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使用一种特殊机关使水银灌输流动起来,冢的顶壁上依据天文图案进行装饰,冢的下部依据地理图形加以布置。
秦陵中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实际作用是保护秦陵的地宫——“墓毒毒杀”,毒死盗墓贼。从《史记》记载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据此可以推断,秦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第一毒墓”。
在墓内置放的有毒物质,叫墓毒;在尸体上涂上的有毒物质,叫尸毒。这种种手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不像伏弩绝杀那般复杂,也不像坑灭活口那样惨烈,但发挥的作用却远在它们之上。若盗墓贼贸然进入,一不小心就会中毒,重者墓中毙命,轻者落下终身废疾,遭到所谓的报应。
在古籍中,有关墓毒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阳杂俎·尸穸》记载,刘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当时有盗墓贼掘开墓穴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古墓中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并称“五毒之石”。这五样东西还常被古代术士用来炼制不老药、壮阳药,给帝王服用,即常说的“五毒俱全”。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治病。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服用了这样的不老药,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还有人因生前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尸毒、墓毒,《太平广记·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礜石,死后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看,果然有座古墓。
有条件的古人最常使用的墓毒是水银,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时编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齐桓公墓),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实际上,就算墓里不放毒物,尸体、食物等有机体时间一长也会自然形成毒气,如大量聚集的一氧化碳,便是天然的毒物。不少盗墓者因为这“无形的杀手”而丧命。2009年1月12日晚,在江苏盱眙秦汉东阳城遗址发生的“毙命案”中,四名死亡的盗墓贼,三个被一氧化碳毒死在墓内,一个摔下去后,弄出来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