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石季龙派了很多士兵前来挖掘,采取了现代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从墓的最上面封土层,一直往下硬挖。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见的“积炭层”。为什么古墓中常会发现积炭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墓中积炭有两种积极的作用,一是防潮防湿,吸收棺材四周和地层中的水气,保护棺材等葬具使用寿命,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二是防盗,由于炭比较松散,往往与积石一块使用,与沙石一样以便造成大面积塌方,盗洞不容易形成。
赵简子的墓里炭数量惊人,积炭层竟然有一丈多厚度。石季龙的士兵费了很多事挖掉积炭后,接着往下挖时,又遇到了巨型大石板,每块石板有八尺多厚。这时已挖得很深了,但好不容易将石板搬开后,石季龙很是失望。不仅没有见到赵简子的棺椁,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来,因为挖得太深,接到了含水层,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涌。涌出来的地下水与深井水差不多,水质清澈,冰凉冰凉。
石季龙遇到了盗墓时最怕发生的少见难题。盗坑内很快就积满了水,无从下铲。石季龙便派人找来绞水车,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办法将水弄干,边抽边涌,眼睁睁看见赵简子的棺椁就在下面,却无法盗掘。最后,石季龙只得放弃盗墓。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3)
盗墓时遇到水眼确实是一大麻烦,近代盗墓狂人孙殿英在盗清乾隆皇帝的裕陵时也曾遇到过,但好在孙殿英有现代的抽水机,最终抽干了地宫中的积水,盗陵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这段关于石季龙盗赵简子墓的记载,似乎与现代考古发现,产生了矛盾。
因为,1988年在山西太原的金胜村发现了一座春秋大墓,不少专家研究后认为是赵简子的墓。石季龙盗的赵简子墓则在邯郸,位于今河北境内。如果专家的论证是正确的话,那《晋书》所记就是错误的,很可能石季龙所盗的是另外一座春秋大墓。
金胜村这座墓考古编号是M251号,属春秋晚期。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M251号出土了两组只有诸侯王才能使用的七鼎铜器,可见墓主地位显赫,所用的三重漆棺也相当精美。专家据此推测,除了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墓,别的诸侯王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顺便说一句,M251号为“积石墓”,有很周全的防盗设施。打开墓穴后,便看到下面有大量的积炭,这与石季龙所盗的墓十分接近。另外还有大量积石,这是为了砸死盗墓贼。
墓中积石,与墓中积沙、积炭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反盗墓常见的招术,特别是其中的积沙墓(也叫“流沙墓”),最为厉害,是古代盗墓贼最怕的一种墓。
2005年发掘的、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积沙积石墓。考古发掘中发现,此墓上竟然大大小小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但最后没有一个盗墓贼成功,郭庄楚墓得以完整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随葬品。
所以,不论是石季龙盗的“邯郸赵简子”,还是现代考古发掘的“金胜村赵简子墓”,都积炭置石,多是出于防盗的考虑。当然,最后让石季龙放弃的不是墓中的积炭置石,而是不断上涌的地下水,这应该是一种反盗墓意外事件了。
● 盗秦陵中的铜柱熔化铸器
石季龙和石勒叔侄俩,都是贪得无厌的人。当时石勒已占有十州地盘,在战争中,还抢劫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家中所的外国奇珍异宝,多得数不过来。但他们还不满足,还想盗取墓中的随葬宝物。
石季龙因为赵简子墓中积水太深只得放弃,但他并没有放弃盗墓之心。接下来,石季龙的胆子更大——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
石季龙,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秦陵早在秦亡之际,便被西楚霸王项羽盗了(这在后面会详细讲述)。之后又有“牧童烧地宫”说。
“牧童烧地宫”说见于《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当时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把羊放到了秦陵附近,结果丢了一只,找了半天后发现,这只羊掉进了一个不知道有多深的洞穴里。小孩担心回家无法交差,便拿着火把,摸进洞里寻找那只丢失的羊。
原来,这深洞直通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小孩往下走了很远,还没有到底。后来到了地宫,结果一不小心,火把失手,引燃了地宫器物,酿成一场火灾,连秦始皇的棺椁都被烧毁了。此记载经《水经注》《三秦记》等书的渲染,“牧童烧地宫”说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其实,这很可能是时人编出来的故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4)
再后是汉末赤眉军盗秦陵。赤眉军在盗了诸汉帝陵后,才把目光转向了秦陵。当时,起义军缺少兵器,便盗发古墓中的青铜器,熔化这些青铜器后可以铸造打仗时必需的长矛大刀。起义军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在西汉中期,官府和民间都把盗取墓中青铜器看做是铸造铜钱和金属器具所需铜源的重要渠道。
赤眉军盯上秦陵,这可能是考虑到了当年秦始皇造陵时,除了使用了大量的贵金属水银,还使用了很多的青铜。如在放置巨大的棺椁前,工匠便先用熔化的铜水在外面先浇铸了一层再下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中,“下铜而致椁”,就是这个意思。赤眉军在打开秦陵地宫后,便将里面的铜椁捣毁了,将碎铜熔化掉铸造兵器。
对于赤眉军盗秦陵铜外椁铸兵器的说法,不少人都表示怀疑。有人认为,这与赤眉军士兵奸刘邦皇后吕雉的尸体一样,比较荒唐。
石季龙呢,也如法炮制,看中了秦陵中的青铜器。史书上对石季龙盗秦陵一事记载比较简单,就是一句话,“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虽然就是一句话,但信息量还是相当大的。一石季龙从秦陵中所盗青铜器是铜柱一类的东西;二铜柱被放在高温炉中熔化了;三熔化掉的铜柱被铸成了器具。根据石季龙生前有古董的情况来分析,所铸之器,当不是赤眉军那类的兵器,很可能是极具欣赏价值的摆设。
● 前赵皇帝盗墓取材建陵
或许有人会问,石季龙盗墓怎么随心所欲?其实这并非偶然。十六国时期,胡人在建立政权的军事战争中,获取财富、补充军饷的主要渠道之一便是盗墓。有的皇帝在建国后,还靠盗墓兴建土木。
除了后赵皇帝石勒、石季龙是盗墓皇帝外,前赵皇帝刘曜、后秦始主姚苌、前燕君主慕容儁、后燕君主慕容垂等,也都不是什么好鸟,都曾干过盗墓的那茬丑事。
石勒的后赵,是从前赵皇帝刘曜手里夺来的。而刘曜当皇帝时的盗墓行为,与石季龙不相上下,甚至更厉害。
刘曜(?-329)与石季龙的经历颇为相似,是前汉始主刘渊的侄儿,从小就成了孤儿,没了爹娘,是刘渊收养了他。在前汉立国过程中,刘曜也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中山王”。刘曜是一名勇敢善战的将军,西晋就是亡于刘曜之手,俘虏了两位西晋皇帝——公元311年,刘曜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chì);再后的公元316年,又破长安,俘虏了晋愍(mǐn)帝司马邺。
刘曜是从自己的侄子刘粲(càn)手里接过了皇权,改“汉”为“赵”。这与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比较接近。刘曜很有才,写得一手好字,前后当了12年皇帝,年号“光初”。
刘曜很孝顺,当了皇帝后他追思父母,如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重新安葬父母,给父亲建了一座超级豪华的帝王陵墓——“永垣陵”。妻子羊氏死后,同样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陵寝——“显平陵”。
此二陵有多大?仅地宫周围就有两里路长。还仿秦始皇的陵墓,“下锢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山,增土为阜”。二陵花费了上亿钱财,参与建设的役夫多达600万名,比秦始皇的70万人多了530万。工匠整日在下面点着蜡烛干活,搞得怨声载道。当时大臣游子远为此上奏劝谏,希望刘曜做舜、禹、周公那样的贤明君主,不要劳民伤财,可刘曜根本不听。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