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no.296

然而就在召他回京的诏书还未抵达忠州的时候,陆贽已经去世了。

不过,他人虽然不在了,后人却始终没有忘记他。

千百年来,无数贤人志士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将他视为堪比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的一代名相。

的确,不管是人品还是学问,不管是见识还是眼光,陆贽都是无可挑剔的。

这一点,从他流传至今的那些奏折中就可以看出来。

可惜的是,他那些富有真知灼见的建议,最终的命运竟然有如方便面包装上的油焖大虾—看着那么光彩照人,却仅仅只存在于纸面上!

这是怎样的一种遗憾!

扯远了,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公元794年的长安。

陆贽被贬后不久,他的死对头裴延龄也死了,最终并没有实现当宰相的梦想。

之后的近十年中,德宗李适先后任命了崔损、赵宗儒、郑余庆、齐抗、杜佑等多人担任宰相,但这些人似乎都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不过,这些年的朝政总体上还是相对比较平稳的。

对外,受益于李泌之前的布局,加上多年来一直担任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节度使的韦皋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多次在战场上重创吐蕃人,吐蕃对唐朝的威胁日益减轻,西部边境也逐渐获得了久违的和平。

对内,李适还是一如既往地采取姑息策略。

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绪去世后,其子年仅15岁的田季安被军中推举为留后,李适马上就下诏予以批准;

成德(治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武俊死后,其子王士真也很快就被任命为新的节度使;

宣武(治所今河南开封)镇在原节度使刘玄佐(即参与平定李希烈的刘洽,后改名刘玄佐)死后的七年间发生多次兵变,直到刘玄佐的外甥韩弘被推举为留后(代理节度使)后才稳定下来,李适依然第一时间就承认了韩弘的地位;

桀骜不驯的淮西(治所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诚擅自出兵攻打邻近的许州(今河南许昌),李适下诏削夺了吴少诚的一切官爵,调集各道兵马前去讨伐,但由于战事进行得并不顺利,最后他只好又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不仅赦免了吴少诚,还加封其为检校仆射。

总之,这些年他对于藩镇的处理原则是这样的:

只要不触碰他的底线,他什么都可以忍。一旦像吴少诚那样触碰了他的底线,那也没多大事,他还可以把底线再往下挪一挪…

不过,李适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干。

藩镇的跋扈,让他更加认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

在李适看来,自己唯一能完全掌控的军队只有宦官统领的神策军。

为此,他又进一步提升了神策军的地位—公元796年,他在神策军中首次设置左、右护军中尉,作为神策军的最高统帅,分别以亲信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两人担任。

在他的授意和支持下,窦文场、霍仙鸣开始大力扩充神策军的实力,而由于神策军的待遇相对较高,不少边防部队也愿意变更自己的番号改隶神策军。

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如此几年下来,神策军下属的部队已有十几万之多!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后盾,窦文场、霍仙鸣和他们的继任者开始呼风唤雨,对朝政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

当然,这一切李适本人并没有看到。

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公元805年正月初一,他照例在含元殿接受朝贺。

宗室亲王、文武百官都来了,可唯独少了一个人—太子李诵。

no.297

李诵不是不想来,而是来不了。

就在三个多月前,他突然中风,虽经御医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却从此落下了残疾,不仅行动极为不便,还丧失了语言能力。

对于太子的病情,李适是知道的。

但在这个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他还是无比希望李诵能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

然而,他失望了。

这让已经年过花甲的老皇帝大受打击,忍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回去后,李适就病倒了。

病床上的他依然心事重重:万一自己好不了了,李诵连他本人的身体都控制不了,能控制得了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大国吗?怎么办?

这样的心态对病人的健康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李适的病情迅速加重,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仅仅过了二十多天就撒手人寰,享年64岁。

死后,他被追谥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唐德宗李适在位27年,是唐朝中后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也仅次于在位45年的玄宗李隆基和在位35年的高宗李治。

比起他的这两位祖先,李适的知名度要低得多。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在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恢复大唐曾经的荣光,面对跋扈的藩镇,他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结果失败了,败得很惨—虽然曾经很接近成功,但最终还是跌落谷底。

此后的他和之前仿佛变了一个人,从鹰派变成了鸽派,从勇夫变成了懦夫,从心比天高的有志者变成了只知聚敛的守财奴,得过且过,做一天皇帝敲一天钟…

他就像一个过于自信的歌手,一开始把调起得太高,可后来发现根本唱不上去,无奈只好紧急转调,如此一来,歌肯定不会好听,对李适的评价当然也不会高。

后人有说他“志大才疏”的;有说他“察而不明”的;有说他“猜忌刻薄”的;有说他“聚敛无度”的;也有说他“用人不当”的…

可就是没人说他英明神武的。

提到他的贡献,最多也就是说他聚敛的大量钱财为后来他的孙子宪宗实现中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是的,李适确实犯了很多错误,也用错了很多人,但换个人去,难道就一定能做得很好吗?

很难说。

毕竟,他在位时的唐朝,已经病入膏肓,要想妙手回春,绝非常人所能为。

我理解李适。

毕竟,他和你我中间的很多人一样,都只是一个曾有过远大梦想的普通人;他也和你我中间的很多人一样,曾经的梦想被现实打败,最终活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样子。

扯远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回到现场。

李适死后,太子李诵的继位之路并不平坦。

在德宗李适病重的那段时间,以俱文珍为首(原先的两位宦官首领中,霍仙鸣已去世,窦文场也已退休)的宦官们隔绝了宫内外的消息,满朝文武都没人知道皇帝和太子的病情。

李适弥留之际,仓促召翰林学士卫次公和郑絪(yīn)入宫草拟遗诏,等两人赶到的时候,李适已经驾崩了。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际,有个宦官发话了:内廷正在讨论继任皇帝的人选…

没等他把话说完,卫次公就打断了他: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嫡长子,朝野归心,他的继位天经地义,即使他的身体不允许,也要立广陵王(李诵的长子李淳)。否则,会出大乱子的!

郑絪等人也纷纷附和。

宦官们没有多话,只是冷笑。

因为他们都知道太子的健康状况—别说当皇帝治理天下了,自理大小便都够呛!

关键时刻,李诵的出现彻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李诵硬是强撑着病体站了起来,在九仙门(大明宫的西北门)接见了禁军将领。

这下,再也没人敢多说什么了。

三天后,45岁的李诵正式登基,是为唐顺宗。

不过,李诵毕竟不能开口说话,自然也无法像正常的皇帝一样独立行使权力。

帮助他处理朝政的,是他当太子时的一帮亲信。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两个人—王伾(pī)和王叔文。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云淡心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