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6
与此同时,朝中的宰相也分成了两派。
宰相韩滉支持李晟、韩游瑰,反对议和,而另一个宰相张延赏则极力赞成马燧的意见。
韩滉和张延赏都是新近从地方上调入朝廷,担任宰相的。
韩滉出身名门,是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韩休之子,代宗李豫在位时期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与刘晏一起分管国家财政,积累了丰富的理财经验,德宗李适登基后,他被外放为镇海(治所今江苏镇江)节度使,主掌今江苏南部、浙江以及安徽南部的江南大片地区。
泾原兵变时北方大乱,韩滉在江南一面保境安民,一面给朝廷输送大量钱粮,为平叛提供了资金和后勤支持,由此深得皇帝李适的器重,战后韩滉入朝,被李适留在朝廷担任宰相,同时又让他兼任度支使、盐铁使、诸道转运使,为朝廷掌管财政。
值得一提的是,韩滉不仅是个能吏,还博学多才,能写善画,其书法、绘画都享有盛名,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名画《五牛图》就是他的作品。
与韩滉一样,张延赏也出自官宦世家—其父张嘉贞也是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而且未来他的儿子张弘靖也当上了宰相,这种祖孙三代都担任宰相的情况在整个唐朝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家族也由此有了三相张家的美名。
张延赏原名张宝符,延赏这个名字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赐给他的,取《尚书》中“赏延于世”的意思,希望他能延续上一辈的辉煌。
应该说,张延赏并没有辜负玄宗对他的期望,在进入官场后一直平步青云,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都干得风生水起,多年来先后出任过河南尹、御史大夫、淮南(治所今江苏扬州)节度使、荆南(治所今湖北荆州)节度使、剑南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节度使等多个要职,不久前刚被任命为宰相。
这次张延赏之所以极力要求议和,除了出自他对时局的判断,还有一个原因—他与李晟有过节。
八年前,吐蕃进犯西川,时任西川节度使的张延赏向朝廷告急,李晟奉命率神策军前往驰援,大获全胜,战后他在成都休整了数月,在此期间邂逅了一个美貌的官妓,班师时便带着这名官妓一起上路,没想到张延赏知道后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将官妓强行追回。
两人从此便有了嫌隙。
公元785年底,皇帝李适有意将张延赏提拔为宰相,但李晟得知后,却极力劝阻,一口气讲了八十多条张延赏不适合当宰相的理由,气量不够大啊、能力不够强啊、信念不够坚定啊、额头不够高啊…
迫于李晟的面子,李适只好将张延赏改任为尚书左仆射。
张延赏兴冲冲地从成都回到京城,满以为自己能当宰相的,没想到竟是个闲职—那时的尚书仆射基本是个荣誉职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本以为能当同平章事,而现实却是无所事事!
可想而知,张延赏有多么失望!
好在他的失望并没有持续太久。
李适毕竟还是欣赏他的,后来又特意派与李晟私交甚好的韩滉做李晟的工作,张延赏也亲自登门赔罪,说了不少好话,一开口就是“哥”—不是张飞叫刘备的那种“哥”,而是美女对男朋友撒娇的那种“哥”…
见张延赏挺真诚,李晟也就与他尽弃前嫌,两人交谈甚欢,还结拜为兄弟,不久张延赏也顺利地拜了相。
李晟以为这事就这样算是过去了,但张延赏却不这么想。
虽然表面上他和李晟心连心,暗地里却一直在动脑筋;虽然表面上他对李晟亲如兄弟,暗地里却恨不能致其于死地!
这次,李晟反对与吐蕃议和,本着和对手唱反调的原则,他当然要赞成议和。
就这样,关于是否对吐蕃议和的问题,朝中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张延赏、马燧主和,而韩滉、李晟、韩游瑰则坚决主战。
no.277
为了免除李适对军费不足的担忧(经历过因赏赐不足导致泾原兵变的惨痛教训后,李适现在对钱特别敏感),韩滉还拍胸脯保证,军费由他来负责筹措,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在韩滉等人的一再坚持下,最终李适否决了马燧的提议,并敦促他继续进军。
然而这个决策刚作出没几天,事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之前身体一向健康的韩滉竟然突发疾病去世了!
这样的情节,估计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但在历史上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韩滉的死,让本来就不十分坚定的李适又再次犹豫起来。
是啊,韩滉不仅是宰相,还是他最倚重的财政大臣,前几年平叛所需的钱粮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韩滉和他主管的江南地区,现在韩滉不在了,以后对吐蕃大举开战所需的军费该如何解决?
他完全没有底。
到底是战还是和?
这样重大的决策,他觉得还是要慎重。
毕竟,决策就和淋浴一样,方向搞错,水深火热。
一时间,他拿不定主意。
张延赏趁机抓住机会,竭力劝皇帝与吐蕃讲和。
经过精心策划,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理由:与吐蕃结盟后,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回纥人。
这对李适来说,就好比小黄鱼之于猫、嫦娥之于猪八戒—是完全不可能拒绝的。
因为李适实在是太痛恨回纥人了!
当初李适还是皇子的时候,曾受到过回纥登里可汗的严重侮辱(详情见《唐朝大变局之安史乱》这本书或本帖的no.170),尽管这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但李适从来都没有忘记,时刻都想着要一雪前耻!
就这样,在张延赏的撺掇下,李适内心的天平开始偏向了议和。
可是,一直坚决主战的李晟对此会接受吗?
当然不会接受。
但这已经不是问题了。
因为,他很快就被解除了所有的兵权!
这还是张延赏做的手脚。
他利用去年尚结赞在凤翔的所作所为在朝中大造舆论,说李晟与吐蕃人之间有勾结—要不然,吐蕃人到处烧杀抢掠,为何偏偏会在凤翔境内秋毫无犯?
照理,这根本就不值一驳,但李适偏偏是个疑心病极重的人。
对像李晟这样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的功臣,他向来都抱有这样一种态度:宁可错信一万次的谣言,也不放过一万分之一的可能!
而对李晟更不利的是,他的仇家还不止张延赏一个。
史载李晟这个人天性好善嫉恶—对好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对恶人从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这样的性格,难免会得罪很多人。
工部侍郎张彧、给事中郑云逵就是其中的两个。
张彧是李晟的女婿,由于李晟更器重另一个女婿崔枢,请客让崔枢坐上上座,喝酒让崔枢喝上等品,吃鱼让崔枢吃上半段…出于妒忌,张彧竟然恨起了老丈人;郑云逵则曾是李晟的下属,因失去李晟的信任而背叛了他。
现在见机会来了,他们也都附和张延赏,抓住一切机会说李晟的坏话。
连女婿和前下属都言之凿凿地说李晟有问题,李适怎么会不相信?
李晟就此彻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见时机已经成熟,张延赏立即发动了最后一击。
他多次向皇帝进言说:李晟不宜长期执掌兵权…
在他的一再劝说下,李适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
他召李晟入朝,先是给李晟戴了一大堆“劳苦功高”之类的高帽,接着抛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段话:朕为了百姓,决定与吐蕃议和。你与吐蕃打过很多仗,结下过很深的冤仇,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你继续待在边境不利于唐吐两国友好,朕觉得你以后还是留在朝廷,以便朝夕辅佐朕…
到了这个地步,李晟还能说什么呢?
他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无奈的现实。
之后,李晟被加封为太尉,同时免去了所有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