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1
当时李晟的处境颇为危险。
由于被夹在朱泚和李怀光两支叛军中间,李晟的部队已经成了一支孤军,雪上加霜的是,粮草也快要没了。
部下都劝他尽早离开这个险地:天子都走了,咱们得跟领导保持一致啊!
李晟却坚决不肯:长安是皇家宗庙所在,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大家都走了,谁来光复京师!
他命人前往渭河北岸运粮,不到十天就搞到了大批粮草。
这下将士们总算安心了一些。
李晟随即召开誓师大会,在会上他流着眼泪对将士们发出号召:国家多难,我李晟打算与诸位一起戮力勤王,建不世之功,诸位愿意跟从我吗?…
他那副慷慨激昂的样子,简直可以完美匹配岳飞的《满江红》!
将士们全都深受感染,齐声高呼:唯将军之命是从!
之后李晟率部厉兵秣马,做好了迎战李怀光的准备。
但李怀光却没有来。
不是他不想打,而是他打不了。
史载李怀光为了进攻李晟,曾三次下达动员令,但部下都拒不从命。
他们私下里说:若是让我们去打朱泚,我等肯定会尽全力,但若是造反,我们绝不听命!
对李怀光这个主帅,很多人都极为失望,他们有的还在观望,有的已经开始逃亡—今天二十,明天十八…
除了部下不听话,令李怀光恼火的还有朱泚。
早在正式造反之前,李怀光就和朱泚经常暗中联络。
那个时候朱泚见李怀光兵多将广,对他的态度比小学生看到班主任还要恭敬,不仅在来往的信函中总是尊称他为兄,还请求他在关中称帝,两人约为兄弟之国,可后来得知部众与李怀光离心离德,朱泚一下子就变脸了,居然狂妄到把李怀光当手下的臣子相待,不仅厚着脸皮给他下所谓的诏书,甚至还妄图征用他的军队!
李怀光气得脸都绿了。
当初对我像舔狗,如今把我当成狗!朱泚,你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过,再怎么生气,他也只能生闷气。
因为他现在面临的局面非常尴尬。
对内,他担心部众会哗变,对外,又担心那个不怀好意的朱泚和在附近虎视眈眈的李晟,真可谓是内外交困…
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怀光有些迷茫。
他召集几位亲信,讨论今后的去向。
节度巡官李景略劝他迷途知返,领兵攻打长安,诛杀朱泚,将功赎罪,再请求皇帝原谅。
但都虞候阎晏却给出了另一个建议,离开关中这个是非之地,归保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河中是朔方军自安史之乱结束后多年来的驻地所在,算得上是李怀光的大本营。
到底该听谁的?
李怀光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选了第二条路—归保河中。
会议结束后,他私下对李景略说:你的提议,很多人都不赞成,你还是早点离开吧,留在这里可能会有危险!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怀光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事实上,他完全算得上是个好人。
但作为大军的主帅,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头脑、良好的大局观、和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方向的能力。
而这些,他都没有。
他有的,只是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
他也许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却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这是小子我的看法。
这可能也是李景略的看法。
在走出营门后,李景略回望军营,忍不住失声恸哭:想不到这支军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是啊,近三十年来,朔方军一直是忠义的象征,一直是大唐最得力的保护神,曾多次挽救危局,拱卫朝廷,可现在却在李怀光的带领下走上歧途,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no.263
当时正好朝廷派来的宣慰使孔巢父在魏博。
孔巢父以能言善辩而著称,在当时的名气挺大—他是孔子的三十七世孙,三十多年前还曾和大诗人李白等五人一起在徂徕山(位于今山东泰安)隐居,号称竹溪六逸。
得知田绪杀田悦自立,孔巢父感到有些震惊,但却并没有震怒。
因为在他看来,商家不会在乎客户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只要赚钱就行;朝廷也不会在乎魏博的掌权者是田悦还是田绪,只要听话就行。
所以他并没有为难田绪,而是非常爽快地代表朝廷任命田绪为权知军府—大致相当于代理节度使。
魏博兵变,田悦被杀,最高兴的是田悦生前的的死对头—幽州的朱滔。
本就十分自大的他不由更加狂妄:田悦辜负我,上天就帮我灭了他,可见我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逐鹿中原的雄心在他的心中再次燃起,称霸天下的梦想在他的脑海重新点亮。
他马上点起兵马,再次兵临魏州(今河北大名)城下,同时派人劝说田绪与自己结盟:咱们俩在一起就相当于螺蛳粉炒臭豆腐,天作之合,臭味相投!
田绪刚刚上位,地位还不稳固,不敢与朱滔对抗,连忙表示同意。
这样的一幕,当然是河北另一藩镇恒冀(治所今河北正定)的王武俊所不愿看到的。
他急忙遣使前往魏博,力劝田绪一定要站在朝廷这一边,千万不要受朱滔这种叛乱分子的蛊惑,并表态假如魏博有难,他必然全力相助。
与此同时,唐朝昭义(治所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抱真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有了李抱真和王武俊的承诺,田绪有底了,很快就作出了新的选择—遣使入朝,表达对朝廷的忠心。
见田绪出尔反尔,朱滔不由勃然大怒:昨天你还说要和我无话不谈,怎么今天就无话,不谈了?你小子耍我呢?看来不给你点教训是不行了!
他当即亲自率军猛攻魏州以及魏博管辖的另一重镇贝州(今河北清河)。
田绪一面咬着牙苦苦支撑,一面赶紧向李抱真、王武俊求救。
李、王两人信守承诺前来救援,在贝州郊外与朱滔决战。
最终朱滔大败,伤亡惨重,仅带着数千人狼狈逃回了幽州,从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敢离开老巢幽州。
朱滔的失利,也让他困守于长安城中的哥哥朱泚更加恐惧。
而城外的唐军则信心大增。
攻打长安也就此提上了日程。
公元784年五月二十日,李晟召集众将,商议攻城事宜。
诸将大都认为,应先攻占外城,然后经长安城内的坊市向北进攻皇宫。
但李晟却力排众议:坊市狭窄,叛军若在那里与我们展开巷战,百姓肯定会惊慌乱走,不利于我军进攻。现在叛军主力大多集结在大明宫后面的禁苑(皇家的后花园和狩猎区),我看不如从禁苑北侧发起攻击,一举打掉叛军的指挥中心。如此一来,宫阙不会受损,百姓也不会受到惊扰,这才是上上之策!
将领们对他的见解都十分叹服。
计议已定,李晟随即派人通知当时已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的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以及驻于昭应(今陕西临潼)的镇国节度使骆元光、驻于蓝田(今陕西蓝田)的神策兵马使尚可孤等唐军各部,约定一起进军,在长安城外会师。
五天后,李晟率部进抵光泰门(禁苑东侧门,靠近浐水)外,镇国节度使骆元光也同时赶到,与李晟军会合。
不料就在他们刚开始修筑营寨的时候,叛军大部队突然来了—朱泚趁唐军刚到立足未稳,派大将张庭芝、李希倩出城发起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