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不过,李豫并没有将沈氏接回长安—可能是当时他军务繁忙,可能是由于沈氏身陷贼军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些李豫不愿看到的事,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在短暂的重逢后,李豫又率军离开了。

这次的分别,竟然是永别!

no.222

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再次攻陷洛阳。

从此,沈氏消失了—如一滴水消失于大海,一粒沙消失于沙漠,她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海之中。

公元762年,李豫继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太子的生母沈氏,可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如愿。

李适登基后,更是发动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穷尽一切可能寻找沈氏。

毕竟,对李豫而言,沈氏只是他为数众多的女人中的一个;而对李适来说,沈氏却是他唯一的母亲。

他立下宏愿,就算是把全天下每一寸土地都用筛子筛一遍,他也要把自己的妈找到!

然而李适得到的,却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如海浪般无穷无尽的失望。

尽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声称找到了太后—其次数比大姨妈还要频繁,可验证下来却没有一个是靠谱的—其真实性比我老婆对我说的“你的工资卡我只是暂时帮你保管,想用随时都可以找我拿”还要令人不敢恭维。

不过,由于生怕以后有人不敢提供线索,李适对这些冒名顶替的人从不治罪,他甚至还指着苍天郑重地发誓:只要能找到母亲,我宁可受无数次的骗!

可惜,这句誓言他最终只实现了一半。

他受了无数次的骗,却依然没能找到自己的母亲!

没人知道沈氏的去向。

没人知道沈氏是死是活。

没人知道沈氏的结局怎样。

我们只知道,这世上曾经来过这么一个美丽而又不幸的女人;

我们只知道,千百年来,有关沈氏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始终在民间流传,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电视剧《珍珠传奇》、《大唐荣耀》等都是根据她的故事改编的…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沈氏的儿子李适身上。

当上皇帝那年,李适3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他心比天高,一心想要重振大唐的雄风。

刚一登基,他的表现就让群臣眼前一亮。

继位后的次月,李适宣布不再接收各地上贡的各种礼品,同时还遣散了宫廷中的三百多名乐工,充分表明了他从自己做起,带头勤俭节约的决心。

不久,有一个善于阿谀的地方刺史给皇帝献上了一幅《庆云图》—庆云即五色云,古人多以此为吉祥之气,代表祥瑞,没想到他处心积虑拍马屁的效果却等同于给柳下惠送美女、给低血压患者送降压药—除了副作用,没有任何作用。

李适忍不住龙颜大怒:朕认为只有时局稳定、年年丰收才是真正的祥瑞,像庆云、珍禽、异兽、怪草、异木这样的东西,对人有什么好处?朕现在昭告天下,从今以后,一律不得再进献这类所谓的祥瑞!

数日后,李适又命人将宫内豢养的大象、豹子、斗鸡、猎犬等动物全部放归山野,同时还裁减了数百名宫女,让她们出宫与家人团聚。

对于司法,李适也非常重视。

他下诏说:天下百姓凡是有冤屈而当地官员拒绝受理的,都可以直接到三法司(唐代将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个中央司法机关合称三法司)告状,如果对结果还不满意,也可以直接敲登闻鼓(古代悬于朝堂外的大鼓)上诉。

此诏一出,大受百姓欢迎,前往京师击鼓鸣冤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适经常亲自过问案情,经常就案件的细节与三法司一起认真推敲,他对参与审案的官员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判决书上的一个字,落在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山,你们怎么能不慎重考虑!

后来有人劝谏,说这些案子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天子不必一一过问,他这才将审案的事移交给了有关部门。

no.223

此外,与父亲不同,李适对宦官的要求也很严。

代宗李豫在位时极为宠幸宦官,宦官们奉命出使的时候,每到一地往往都大肆收取财物,从来没有任何顾忌。

而李适的态度却大不一样。

史载他登基后曾派宦官邵光超出使淮西,邵光超收受了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一大批礼物—绢帛七百匹、茶叶两百斤以及若干奴仆、马匹,这种事搁在以往就和下雨打伞、上完厕所擦屁股一样天经地义,然而在李适看来,这却不仅是离经叛道而且大逆不道,他对此大发雷霆,不仅下令将邵光超痛打了六十大板,还把他流放到了边疆。

其余宦官得知后都大惊失色,有些出使未归的宦官即使收了礼物也不敢带回来,只得在半路上将其扔掉,再空手返回。

此后一段时间内,出使地方的宦官再也没人敢收礼了。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李适在登基后的短短数月内,就用其非凡的魄力扫除了之前的诸多弊端,给曾经乌烟瘴气的大唐朝廷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风!

当然,要想收拾前几任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光靠魄力是不够的,还得有谋略和手腕。

在这方面,初出茅庐的李适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水平。

众所周知,代宗李豫一朝,朝廷最倚重的将领是郭子仪。

郭子仪不仅德高望重,而且位高权重,他身兼司徒、中书令、关内及河东副元帅、灵州大都督、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等数十个要职,多年来一直统领实力强大的朔方军,外抗吐蕃,内平叛乱,为安史之乱后政局的稳定、国家的安全作出了无人可比的巨大贡献。

不过,尽管郭子仪对朝廷的忠心是久经考验的,但他毕竟已经83岁高龄了,已经时日无多了,必须为他的身后事作出安排了。

一旦郭子仪不在了,该由谁来取代他?

要知道,郭子仪向来治军宽松,麾下有一帮骄兵悍将,这事万一处理得不好,很可能会再次酿成仆固怀恩一样的兵变!

这个问题,其实代宗李豫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虑了,可却一直没有下最后的决心。

现在,李适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拖下去了。

他上台后,便下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授太尉,保留中书令,其余兼职则全部罢免,同时把朔方军一分为三,由郭子仪原先的三个部将李怀光、浑瑊、常谦分别统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李适顺利实现了朔方军指挥权的平稳过渡。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又卓有成效的措施,让即位不久的李适迅速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信任。

所有的百姓,无论智商是0.25的还是智商是250的,无论是杀猪的还是写诗的,几乎人人都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河北地区的一些藩镇士兵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明主出现了,我们以后还造反吗?

当然,此时的李适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他取得的这些成就中,其实至少有一半功劳应该归于他的得力助手—新任宰相崔祐甫。

崔祐甫出身于唐朝名门博陵崔氏,他生性刚直,处事果断,任何事情只要认为是对的,他都要坚持到底。

代宗李豫在位的末期,时任中书舍人的他经常和宰相常衮唱反调,常衮对他极为忌恨,屡加打压,没想到这反而帮了崔祐甫的忙—德宗李适登基后,出于对常衮的厌恶,便把崔祐甫提拔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而常衮则被赶出朝廷,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事实证明,崔祐甫的能力比常衮要强得多。

他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见识深远,老谋深算,帮李适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云淡心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