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0
总之,杨绾当上宰相后没几天,还什么事都没干呢,朝中的风气就改变了不少。
这样的情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新唐书》中对此大加褒奖:绾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谓贤矣…
这就是杨绾的魅力!
这就是杨绾的影响力!
刚上任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效果,朝野上下自然都对杨绾寄予了厚望。
而杨绾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在用人上,他一改之前元载结党营私的陋习,提拔重用了一批跟他类似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比如老臣颜真卿。
颜真卿是在十一年前被元载排挤,贬出京城的。
当时元载为了独揽大权,要求群臣在向皇帝上奏必须先通过宰相,不准越级上疏言事,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对此坚决反对,结果被元载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别驾,之后又辗转在抚州(今江西抚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是人才,到哪都有作为。
在地方任职的这些年中,颜真卿关心民间疾苦,注重社会风气,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尤其是在抚州期间,颜真卿看到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漫溢,频频引发严重洪涝灾害,便着手组织民众建起了一条石砌长坝—后经增修,建成了著名的千金陂,既减轻了水患,又便利了灌溉,对当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杨绾上台后,第一时间就向皇帝李豫举荐了颜真卿。
颜真卿就这样回到了京城长安,再次出任刑部尚书。
这一年,他已经69岁了。
颜真卿历仕三朝,以忠义刚正闻名于世,在当时名望很高。
毫无疑问,杨绾的这一做法在当时是很得人心的。
不过,在杨绾的心目中,人事的调整只是他宏伟蓝图的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他还打算对朝政方方面面的弊端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惜,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
他本以为一切才刚刚开始,没想到却是结束!
他本以为即将迎接人生的辉煌,没想到迎接到的竟然是人生的死亡!
公元777年七月,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杨绾突然中风,数日后就去世了。
对杨绾期望甚高的代宗李豫悲痛欲绝,忍不住哽咽着对群臣说:看来上天是不想让朕缔造太平盛世啊,不然为什么这么快就从朕的手中夺走了杨绾!
杨绾死后,宰相就只剩下了常衮一人。
常衮尽管颇为清廉,个人操守不错,但他性情急躁,为政苛细,既缺乏杨绾的才识和胸怀,更缺乏杨绾的魅力和威信,自然也难以有什么成就。
而经历了一系列打击的代宗李豫也早就没有了早年的锐气,对此也只是听之任之。
这段时间他的执政风格可以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来概括,那就是“躺平”—你们就爱咋咋地吧,反正我是无所谓了,也无所为了。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我充耳不问!
公元779年二月,曾经闹得河北大乱、让李豫无比头疼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终于去世了,其侄田悦自立为留后,李豫尽管心中对田氏叔侄恨得咬牙切齿,却并没有再兴师问罪,而是本着“反正我治不了他,只能等天上打雷了”的佛系理念,第一时间就下诏承认了田悦的地位;
当年三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被都虞候李希烈(李忠臣的族侄)所驱逐,单骑逃回京师,李豫依然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姑息原则任命李希烈为淮西留后,李忠臣则留在京城,并授予检校司空的荣誉头衔。
…
看起来,李豫已经完全万念俱灰了。
他的人还活着,可他的心已经死了。
一个人的心都死了,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所谓求仁得仁,这年五月,李豫终于病倒了。
五月二十一日,李豫在宫中病逝,享年54岁,死后被追谥为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no.221
《旧唐书》中对李豫颇为推崇,认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说他之所以没能完成中兴大唐的使命,只是因为运气不佳。
而《新唐书》给李豫打的分则低得多,称他为“中材之主”。
我个人更认可的是“中材之主”这个评价。
毫无疑问,李豫是个聪明人,但他有的似乎只是小聪明,缺乏大格局—他没有大人物的胸怀,有的只是猜忌和怀疑—甚至就连李光弼这个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也无法幸免。
他先后诛杀了或贬谪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等多个权宦或权臣,可除了李辅国外,其他三个都是他培养起来的!
他精通权谋,尤其擅长欲取先予、欲擒故纵—无论是对李辅国、鱼朝恩还是元载,可他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养虎遗患,他对这些人越是放纵,对国家的损害越大!
他做事沉稳,很少冒险,可沉稳过了头就成了谨小慎微,谨小慎微久了就成了得过且过,得过且过久了就成了姑息养奸!
总之,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也许李豫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可时代给他出的题目太难了,作为一个中等生,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做得出来?
他不是没有理想,可面对如此危局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他并非无能之辈,可解决这种难题他真的是无能为力!
他只能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他的继任者。
他的继任者当然是太子李适。
五月二十三日,李适在太极殿正式继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是代宗李豫的长子,其生母是后来被遥尊为皇太后的沈氏。
注意,这里既不是尊—给活人上尊号,也不是追尊—给已死的人上尊号,而是遥尊—因为不知道沈氏究竟是死是活。
她已经失踪了二十年了。
这样的情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民间相传沈氏名为珍珠,但实际上史书上并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我们只知道她出身于江南大族吴兴沈氏,其父沈易直曾担任过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能在文化极为昌盛的唐朝担任这样的职务,可见沈易直的学问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开元末年(公元741年左右),沈氏被选入东宫,当时的东宫之主太子李亨见沈氏与自己的长子广平王李豫(当时还叫李俶)如同t恤衫配牛仔裤般合适,便把沈氏赐给了李豫。
公元742年,沈氏为年仅16岁的李豫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李适。
之后的十多年,沈氏一直待在宫中。
由于史籍缺载,我们并不知道沈氏和李豫的感情到底如何,只知道李豫这些年又添了不少子女,却没有一个出自沈氏名下。
也许沈氏的生活这段时间并不是非常如意,也许她的日子过得非常平淡,也许她心中经常会泛起“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那样的念头。
可后来的她发现自己还是太幼稚了—这世上哪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么好的事啊。
安史之乱的发生,把她本来平静的生活彻底变成了灰烬。
从此,她就如一片树叶卷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只能随浪浮沉,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公元756年,潼关失守,玄宗李隆基带着家人仓皇出逃,在逃亡的队伍中,有沈氏的公公李亨,有沈氏的丈夫李豫,有沈氏的儿子李适,却没有沈氏—她被留在了长安。
不久,长安陷落,沈氏和其他没来得及逃走的皇族一起被叛军掳掠到了洛阳囚禁起来。
公元757年,身为天下兵马元帅的李豫领兵收复了洛阳,在洛阳叛军皇宫的掖庭内见到了分别一年多的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