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no.218

对李正己的吞并行为,皇帝李豫始终无动于衷。

就像ed患者面对美女的百般挑逗没有任何反应一样,他面对李正己等人的百般挑衅也没有任何反应。

他不是不想管,而是无法管。

换句话说,他是有心无力。

在经过了一连串的挫折后,他终于无奈地认识到,藩镇的问题不是他现在所能解决的,只能留给子孙后代了。

可有一个问题,他却不想再拖下去了。

元载。

这几年,李豫被河北藩镇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余力来对付元载,只能对其放任不管。

但元载却把皇帝的放任当成了信任,把皇帝的容忍当成了荣耀,把皇帝的示弱当成了软弱,非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越发猖狂,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几年,元载与他的死党—另一名宰相王缙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集团,两人不仅本人贪赃枉法,连他们的家人、幕僚、甚至出入其家中的尼姑也都大肆招权纳贿、买官卖官—官员的升迁不是看水平好不好,而是看与元载、王缙一党的关系好不好;朝政的处理不是看对国家有没有益处,而是看对元载、王缙一党有没有益处。

李豫对此早就忍无可忍了。

因此,在藩镇战事告一段落后,他第一时间就把处理元载的事提上了日程。

既然你没完没了,那我就让你一了百了!

考虑到元载执政多年,耳目众多,为避免走漏风声,一贯谨慎的李豫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计划,除了自己的亲舅舅—时任左金吾大将军的吴凑。

公元777年三月,有人控告元载、王缙在夜里设坛作法,图谋不轨。

其实这事似乎不太经得起推敲。

元载和王缙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家中设坛做法事很正常,以前肯定也有过,而且两人都是文臣,在军中没有任何根基,图谋钱财的事是有的,可说他们图谋不轨却是不可能的—毕竟,现实不是神话,想要靠作法来造反,跟靠做梦来造反差不多!

然而李豫却信了—也许,告发元载、王缙的那个人就是李豫安排的。

他立即命吴凑领兵进入政事堂,将正在那里办公的元载、王缙两人抓捕下狱,随后又逮捕了元载的儿子元仲武、幕僚卓英倩等人,命吏部尚书刘晏、御史大夫李涵负责审理。

不过,尽管这个案子名义上的主审官是刘晏和李涵,但实际上却是“问端皆出禁中”—调查的方向和原则都由宫中决定。

也就是说,真正的主审官,其实是代宗李豫!

皇帝亲自出马,力度自然是空前的。

当天,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宦官总管)董秀被查出与元载有牵连,随即被杖杀,刑部尚书王昂、吏部侍郎杨炎、谏议大夫韩洄、起居舍人韩会等数十名元党成员也悉数被捕。

几乎所有的党羽都被一网打尽,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豫对元载有多么不满!

元载的下场就此注定。

很快,他就被赐死在了狱中。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元载向行刑的狱卒请求:常言说,士可杀而不可辱。麻烦让我死得痛快点!

狱卒却对此嗤之以鼻:可常言还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麻烦你受点委屈!

说完,他一把脱下了自己生了二十五年香港脚的脚上的穿了一个月没洗的油光发亮味道浓烈的臭袜子。

一时间,牢房中本来在到处飞舞的苍蝇蚊子纷纷中毒身亡,如雨点一般往下落。

随后狱卒将袜子强行塞到了元载的口中。

一向养尊处优的元载哪里受得了这个,一下子被熏得胃液和尿液齐涌,鼻涕和眼泪狂泻…

直到元载被熏得半死不活神志不清,狱卒这才将元载缢杀。

no.219

当了整整十五年宰相的元载,就这样屈辱地离开了人世。

之后他的妻子王蕴秀(名将王忠嗣之女)、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也都被诛杀,家产则全部被籍没充公。

元载究竟有多少家产,由于史书缺载,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要想知道一盘菜到底好不好吃,并不需要把这盘菜全部吃掉,只要尝一口味道就够了;要想知道元载到底有多贪,也并不需要搞清楚他的全部家产,只要看一点细节就够了。

据说查抄元载家的时候发现,他家中仅胡椒就有八百石(一石相当于一百升)—那时的胡椒都是从印度等地进口的,其价格之昂贵堪比黄金,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就用不起!

由此可见,元载搜刮了多少的民脂民膏!

这样看来,他落得如此下场,就如同海鲜到处有,偏偏要去福岛吃鱼生—死得一点也不冤枉!

元载死后,接下来自然轮到王缙了。

王缙本来也要被赐死,但主审的吏部尚书刘晏为他向皇帝求情,说王缙只是从犯,可以网开一面。

看在刘晏的面子上,王缙最后总算保住了性命,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

与王缙命运相似的,还有王昂、杨炎等人。

按照李豫的意见,这些人也都是要被诛杀的,幸亏吴凑极力劝谏,这才改成了贬官。

接下来,该用谁来担任新的宰相呢?

李豫对此早有安排。

在诛杀元载数日后,他一下子任命了两个宰相—之前曾遭元载打压的太常卿杨绾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gǔn)为门下侍郎,两人都加同平章事。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以前的唐朝宰相通常由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侍中担任,怎么现在变成了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了呢?

这其实与安史之乱有关。

安禄山叛乱后,李唐朝廷为了表彰平叛功臣,往往把中书令、侍中这样的顶级头衔授予某些建下大功的将领,比如肃宗李亨就曾加授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但郭、李二人长期领兵在外作战,不可能参与朝政,因此中书令、侍中也就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荣誉职务,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则顺理成章地以副代正,成为了两省事实上的最高长官。

之后,唐朝的宰相通常就由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分别加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为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事)来担任,而其他官员只要加“同平章事”衔,也就成了宰相班子的一员。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新宰相杨绾。

杨绾出身于关中名门弘农杨氏,早年就以聪慧著称,加之好学不倦,博览群书,长大后才华横溢,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公元754年在制举考试(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不定期举行的特科)中一举夺魁,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历任右拾遗、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每一个岗位都干得有声有色,每一段职业生涯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一时声名鹊起。

杨绾为人正直,又向来以清廉著称,如今皇帝用他来取代奢侈无度的元载,其意义自然是十分明显的。

这一点,官场中人都看得出来。

任命颁布后,不少官员都纷纷作出了反应。

中书令郭子仪晚年很注重享受,得知杨绾拜相的时候,他正在大宴宾客,听到消息后便马上撤除了五分之四的乐队和歌伎;

御史中丞崔宽是西川(治所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崔宁的弟弟,生活十分奢靡,在城南建有一座极为豪华的别墅,杨绾上位后,他立即忍痛将别墅拆除;

京兆尹黎干喜欢摆谱,每次出门都要带一支百余人的仪仗队,现在也赶紧缩减规模—减到了十人。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云淡心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