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0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父亲也曾在各地担任地方官,作为官三代,他从小家境不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杜甫也有着凌云的壮志,这从他那时的诗句可以看出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惜他虽然博学多才,但运气却相当不好,数次参加科举都没有中第—其中公元747年的那一次尤为可惜,当时身为宰相的李林甫为了营造野无遗贤的假象,竟然一个都没录取!
由于那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杜甫客居长安,迫于生计不得不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器甲仗和管理门禁锁钥)之类自己之前看不上的不入流的小官,但凭借那点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依然十分吃力,有一次他从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杜甫把家安在那里),发现他的小儿子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年少时的理想是要拯救世界,现在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拯救不了!
可以想象,此时的杜甫该有多么悲愤,多么无奈!
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地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隐藏在盛世光环下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更形象地揭示了那时贫富极为悬殊的残酷现实!
安禄山叛乱后,杜甫陷于长安,后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投奔刚称帝不久的李亨。
李亨觉得他忠心可鉴,便封他为左拾遗(皇帝身边的谏官)。
左拾遗虽然级别不高—仅仅是从八品,但由于属皇帝近臣,如果做得好,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估计那时的杜甫也以为这会是他走向巅峰的起点,万万没想到这竟然会是他一生仕途的顶点!
事实上,他在左拾遗这个位子上只坐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那时宰相房琯因兵败陈涛斜等原因而被李亨下诏免去宰相职务,其他人倒没说什么,杜甫却跳了出来为房琯鸣冤,惹得李亨大怒:你谁啊!真是浴缸里跳水—不知深浅!
李亨觉得,杜甫不适合拾遗这个岗位,因为他实在太不合时宜了!—提醒一下,这里有个谐音梗。
就这样,杜甫被贬出了朝廷—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司功参军。
在此期间,他曾离开华州赴洛阳等地探亲,途中见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写下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不久,他因对时局失去信心而主动放弃了这个职务,此后流离失所,辗转来到成都依附友人,生活十分困苦—究竟有多苦,可以参见他此时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从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百姓有多么苦难!
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安禄山!
也许是做的坏事太多,安禄山也没得意多长时间。
范阳起兵后不久,安禄山的眼睛就逐渐看不清东西了,后来越来越严重,几乎成了瞎子;更让他难受的是,他身上还长了很多毒疮,经常溃疡,搞得他苦不堪言—现在有专家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安禄山的这些症状似乎有点像糖尿病的并发症,不过那时候的人不知道这些,安禄山请了很多医生都对他的病束手无策。
身体上的痛苦,让安禄山的性情变得十分暴躁,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对部属动不动就要大肆鞭打,有时甚至还要随意杀人。
那些陪侍在他身边的人,上至宰相严庄,下至宦官侍从,全都遭到过他的毒打,每次见到安禄山都心惊胆战。
谁都不知道,安禄山什么时候会发脾气;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人头落地。
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就连买芒果都不敢买青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等到芒果成熟时他是不是还活着!
严庄不愿过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不在恐慌中爆发,就在恐慌中灭亡!
他决定做掉安禄山。
NO.111
这样的大事,当然不是严庄一个人能干得了的。
为此,他为自己找了个强大的盟友—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
安庆绪精于骑射,作战骁勇,深得安禄山的喜爱,加上他的长兄安庆宗早在安禄山刚起兵的时候就被杀了,安庆绪一直认为自己肯定会是父亲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没想到安禄山由于宠爱小妾段氏,竟然打算立段氏所生的幼子安庆恩为皇储!
安庆绪对此完全不能接受,心里很不平衡。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个人好不容易抽到了五百万大奖,所有人也都认为他获得了大奖,然而就在他准备领奖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颁奖机构通过暗箱操作把大奖给了别人,你说他怎么可能不怨气冲天?怎么可能不想为自己讨个公道?
因此,当严庄找到他并许诺事成后立他为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接下来还缺一个具体执行的人。
这个人,严庄选择的是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
李猪儿是契丹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跟随安禄山,安禄山肚子太大,行动很不方便,每次穿、脱衣服都要好几个人协助,其中李猪儿的作用最为关键—他是专门负责用头把安禄山像小山一样的肚子顶起来的,不然安禄山根本无法穿衣裤、系腰带。
由于跟安禄山接触最多,李猪儿挨的打也是最多的,对安禄山早已怀恨在心,所以他也愿意配合严庄。
一切准备就绪,严庄开始行动了。
公元757年正月初五深夜,安禄山睡得正酣,鼾声如海浪般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三人悄悄摸进了安禄山的寝宫。
进去后,严庄和安庆绪拿着兵器守在寝帐外,李猪儿则手持大刀进入了帐内,随即掀开被子,挥刀向安禄山的肚子一阵猛砍。
安禄山发出一声声凄厉的惨叫,不过他并没有马上断气,还在挣扎—由于眼睛看不见,他只能伸手去摸自己常常放在枕头边的佩刀,然而没有摸到,只摸到了一根帐竿。
他只能一边徒劳地摇着帐竿,一边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叫:这一定…是…家贼干的!
恭喜你,答对了。
可答对了又能怎样?
说完这句话,他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55岁的安禄山就这样死了,死得很惨—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散落的各种人体碎片,红的是血,白的是板油,黄的是肥肠,紫的是肝,橙的是晚上刚吃的还没来得及消化的一只橙子…
李猪儿要是去剁饺子馅,肯定是一把好手!
习惯于背叛的安禄山最终死于家人的背叛。
也许,这就是报应吧。
可惜这报应来得还是太晚了。
很多人都说,历史人物是复杂的,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每个人都有正面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但要从安禄山身上找到正面的因素,其难度却不亚于从豆腐里找到骨头、从我老婆吃剩的葡萄中找到一粒不酸的。
因为安禄山为了一己之利掀起的这场叛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按照唐人杜佑所著的《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安史之乱前的公元755年,唐朝总人口有五千二百多万人,而到了公元760年,总人口却只剩下了不足一千七百万,也就是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唐朝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还多!
虽然这个数据由于隐瞒户口等因素不可能完全正确,但毫无疑问,在这场劫难中丧生的百姓数量是极其巨大的!
如果把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帝国比作一个精美的瓷器,那么安史之乱后就只剩下了一地碎片,而那个率先动手打破瓷器的人,就是安禄山。
他是毁了大唐帝国和无数百姓生活的最主要的责任者!
他不仅是史上最胖的破坏者,也可能是史上最大的破坏者!
这样的人,当然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