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四年(一三四三年,北朝康永二年)八月,结城亲朝终于肚子也不疼了,鸡眼也不用割了,领兵来到城下——加入的北朝军!
二个多月后,关城、大宝城在敌人联手攻击之下被攻破,北畠亲房经略了四年的地盘陷于敌手。他护着兴良亲王逃回吉野,另一个重要将领春日显国在打了几个月的游击后也于次年三月被杀。整个东国,只有北畠显信在陆奥以灵山城、宇津峰城为基地,继续抗击北朝军。
新田义助在四国伊豫的攻略比较顺利,在他的指挥下,“官军复振,敌望风弃十余城而逃”,似是这位爷身上有啥生化武器一样,四国岛归于南朝似是指日可待。
好景不长,这位爷居然在兴国三年五月在伊豫国国府去世了,时年才三十八岁。
他这一死,南朝实在找不出挤不出什么象样的大将来顶替他的位置。而且,在南朝的战略方向上,四国也处于次要的位置,因此朝廷只得放弃向伊豫派遣高级将领的计划。忠于北朝的势力趁机反扑,大馆氏明所据的世田城被细川赖春所破,氏明被杀,四国攻略彻底失败。
南朝伊势据点的主将北畠显能嘴上的毛虽然不多,但办事还是挺牢的。一三三九年秋,他击败了北朝军高师秋部,把敌人赶到美浓;次年,为了救援被围困在根尾城的新田义助,他再次出兵击败高师秋、土岐赖远部。
他的活跃引起了北朝的注意,为了敲打敲打这位离自己不远的出头鸟,兴国二年,足义尊氏派佐佐木道誉等将进入伊势,对北畠显能实施车轮战,并异常勤快的拆南朝军的墙脚。北畠显能前线有敌军的轮番殴打,后方又有长野藤房等人频频反水,坚持到第二年的秋天,被迫将玉丸城拱手相让,退守雾山城。
兴国七年(一三四六年,北朝贞和二年),已经学会了拆墙脚技术的北畠显能举行反击。他以瓜分领地的利诱策反了长野藤房的手下细野扫部介等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北畠显能拿下了长野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长野藤房的地盘分给了众武士——小伙儿脑袋就是比老同志的灵光,知道跟武士们说啥才能引起人家的兴趣,拘泥于公武之别,开片打架那么危险的工种却不给人家适当的待遇那是行不通的。
可怜长野藤房到此时才明白,自己混了一辈子的江湖,也不过是别人的一块墙砖而已,便怅然自杀。自己能反主子,手下自然也可以反自己,他不应该有什么怨言。
为拿回伊势,北朝军高师秋部再次攻击长野城。高师秋果然不负重望,在老对手面前一败再败,再次退出伊势。北畠显能随后扫荡了伊势、志摩等地,将九鬼氏、鸟羽氏等墙头草纳入自己一方,巩固了伊势据点。
受到伊势战事顺利的鼓舞,吉野方面也跃跃欲试,极力主战的正是楠木正成的儿子楠木正行。
这位老爸死时年方十一岁,激动得要自杀的小伙子深恨足利尊氏,“儿戏常仆群童为斩敌,走竹马以为追尊氏者”,年稍长,由于经常带兵袭击北朝一方。复仇的怒火炙烧他,使得他无法安睡,报仇雪恨是他活着唯一目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下来,楠木正行基本成为了南朝吉野集团的武将核心。他认为起兵攻陷京师,一雪前耻的时机到了,遂决定发动攻势——他老爸把勇猛遗传给了他,却没有鼻毛留下给儿子。以南朝现今的实力,守尚不敢说固若金汤,攻更是有心无力,纵能小胜,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正平二年、三年,楠木正行统兵发动试探性进攻,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后在誉田林、瓜生野之战中击败了山名时氏、细川显氏的部队,歼敌逾万。
初战得手,楠木正行勇气大增,决定向京师进军,与高师直决一死战,遂于诣后村上天皇的行当时言道:“……若非获彼首,则授臣兄弟道于彼”等云云。
后村上天皇心里或者嘀咕:你死就死吧,这么孤注一掷的打法,败了朕怎么办?
对楠木正成的挑衅,足利尊氏急怒交加,他下令高师直、师泰统兵六万来攻。
次年正月,高师直部进入河内,经过一系列前哨战后,两军主力在四条畷相遇。这一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楠木正行、正时兄弟与当年正成兄弟一样,勇猛无比,给予北朝军重大杀伤,还数次突入高师直本场,斩杀了师直的替身上山高元。
然而,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前,他们兄弟的奋战跟先辈一样,都是徒劳无功,最后依旧是“交刺而死”,也算是不负当年父亲的遗令。据说楠木正行的俘虏政策还不错,当日在瓜生野之战时,他优待了山名时氏的降兵。这些人后来大多投靠于他的麾下,在四条畷之役中“从死者颇多”。这也算是日本进入武士时代后嗜血暴虐、以下克上,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种种不仁中的一丝亮点吧。
高师直随即挥师急攻吉野,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的北畠亲房护送后村上天皇,“幸贺名生”——这个“幸”字倒是用得很和谐——并催促北畠显能前来救驾。
北畠显能既要守住伊势,看稳那些只要一转眼就学变卦的武士们,还得派兵来援,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派春日高贞等人统兵五百来援。
比起楠木家的人,北畠显能这边的人就温柔多了。他们知道自己的五百兵不够塞高师直的牙缝,也不从正面进攻,只在后面开展游击袭扰,专找北朝军的粮队、辎重队打。
高师直无奈,全军撤退,半路上又被四条畷之兵中南朝的残兵痛打了一下顿,击毙了佐佐木秀宗,打伤了佐佐木道誉,给得胜的北朝军一个不光彩的收尾,稍稍挽回了南朝方面的一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