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匈奴军队的残暴不仁,“永嘉之乱”发生不久,紧接着的就是“永嘉南渡”。大家还记得几十年前司马炎和孙皓的那番对话吧,孙皓说在南方设了个座位,等着司马炎去坐,结果司马炎对此一笑置之。当时的司马炎哪里曾想到,由于司马氏的内部衰败和自相残杀,这番对话会这么快就成了谶语。在永嘉年间,由于涌向南方的人数太多(据史料记载,南逃的士人竟占总数的十之六、七),原本被视作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一下子变得商业繁华、人口稠密,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过百万的超级大城市:建康。(建康,即之前的东吴建邺城,于永嘉南渡之后更名为建康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司马炎的从子司马睿凭此为资,在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世族的支持下,坐上了孙皓留给他的那个座位(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所以司马睿在南渡建康初期,名分还仅是诸侯)。
另一方面,在晋怀帝被俘走,并被刘聪杀害后,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史称晋愍帝(西晋)。刘聪为了击败这两位晋王室的后人,很快下达了追击令,他委任石勒攻打江南,而攻打长安的任务,则交给了那位能一箭射透铁块的刘曜。
当时的局势,因为长安临近塞外,与各地联系的途径都已被匈奴人切断,刘曜这次西征属于围攻孤城,难度极小可略过不提。倒是石勒的南征行动,很快就遭到了江南晋军的顽强抵抗,其中,负责镇守京口(在今江苏镇江)的晋军将领,正是“闻鸡起舞”的另一位主人公:祖逖。祖逖不愧是刘琨的好兄弟,与旁人见到胡人军队避之不及不同,祖逖非但不惧怕胡人,而且他多次向司马睿提议,请求北伐中原,收复洛阳。后来司马睿实在坳他不过,才勉强给了祖逖二千名士兵,三千匹布帛;至于武器、战马等物,一件都没着落。司马睿的意思无非是:能给你祖逖的支持就这么多了,至于是否北伐,你大可看着办。
祖逖收下两千士兵之后,带着全族老小毅然渡江北上,船行驶至中流,祖逖愤怒地击打船楫,高声对跟随他一道北上的众人道:“我祖逖对长江起誓,若不能收复中原,今生绝不会再回到江南!”于是,才有了“中流击楫”这一成语。在抵达长江北岸后,祖逖亲自带头,与将士们起炉炼铁,打造武器,又招募到新军数千人,从而在北方牢牢扎根下来。
石勒虽然在军事上天赋异禀,但一旦碰到这种不要命的爱国义士,并无太大优势。加上北方军队进攻南方政权,历来有水土不服、不适应气候等问题,石勒也不例外。公元312年春季,石勒率大军抵达葛陂(地名,在今河南省项城市),恰逢该地大雨连绵,一连下了三个多月,石勒等人不能前行,只得坐看疾疫横行,粮草耗尽,尚未与晋军交战,军中病死、饿死的士兵便达上万人。这时,司马睿派人北伐的消息又传了过来,石勒不知其虚实,只好下令全军就地构筑壁垒,并与部下们商议战策。有部下建议道:“晋朝毕竟是华夏正统,我军遭遇这等困境,说明汉人的江山尚未到彻底灭亡之时。大将军不如立即派人向司马睿赔罪,并表示会相助他打败那些匈奴人,收复河朔。待司马睿的军队退回江南,我军养好气力,再徐徐图之。”石勒听了,一声长叹。又有部下提议道:“趁着大雨滂沱,晋军未到,大将军不如以无法作战为由,早早下令班师,回北方复命。”石勒听后,勃然大怒。又有部下提议道:“我军虽然遭遇大雨、疾疫,粮草又消耗殆尽,但有半数士兵仍愿奋战。大将军可在晋军抵达之前,先发动奇袭,夺取几座南方城邑,取其粮食为我军所用。那么只待天气好转,一年之内,全取吴地的计划便可实现了。”
石勒听了这话,心情才好转起来,称赞献出该计的那几人道:“这才是勇将之计也!”下令各赐每人一匹良马,一副铠甲,决意继续南下。
从事后来看,石勒南征建康之战,是发生在“永嘉南渡”初期,当时司马睿虽在长江以南建立起了政权,但立足未稳,如果石勒真的能克服不利条件,采用偷袭战术发起攻势的话,晋王朝很可能会就此彻底灭亡。不过正当他下令出兵之际,又有一位“君子”站了出来,说不能打。
这人名叫张宾,赵地南和(今属河北邢台市)人。他的父亲张瑶曾官拜中山太守,到了他这一代,可能是家道中落,在被当地中正评价品级时只得了个下品。为此,晋朝强盛时期,张宾郁郁不得志,干脆称病闲居家中。直到石勒奉刘渊之命,攻打魏、赵等地时,张宾才兴奋起来,对忙着逃往南方的其他士人道:“我自负才学不输于张良,可惜生平未能遇到汉高祖。这位胡将军(指胡人石勒)与其他许多将领都不一样,或者可以与之一起成就大事。”于是他主动前往石勒军中,希望做石勒的谋士。
张宾也许不知道,他这一举动,无异于羊入虎口。石勒一生,最仇恨的就是那些自负饱读诗书、德才兼备的“中原士人”,尤其是“上品人”,但凡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他向来是杀人不眨眼,此事可参考他是如何对待王衍和十万晋军的。也多亏张宾的品级不高,所以他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石勒对他并没有太大兴趣——在石勒看来,像张宾这种穷书生就是跑来他这里混饭吃的,别说对他言听计从了,能够不杀他,还每日供他一日三餐就不错了。
张宾郁郁不得志了半辈子,对此倒也不见怪,此后就跟随在石勒身边,有机会就插话几句,献上一两个计策,虽然他知道石勒不喜欢自己,根本不会用自己的计策。直到公元211年,汉军攻陷了洛阳,随后石勒又前往蒙城,击败并俘虏了苟晞,这才主动召张宾前来,问他:“张先生,王弥听闻我俘虏了苟晞,致信前来祝贺,信中道:明公既得了苟晞,若再得我王弥,有我二人作您的左膀右臂,天下当不足虑也。——他这是准备向我投降吗?”
张宾摸出随身携带的羽扇,轻摇几下,笑问石勒:“那主公您认为呢?”
石勒想了一想,道:“王弥与我同朝为臣,实力不在我之下,却主动向我示好,只怕是有图我之心。我已得了陛下命令,不日将出兵南下攻打江东,若是王弥再趁机攻我身后,只怕我军会有腹背受敌之险啊。”
张宾不笑了,他点点头,对石勒道:“这还不好办,出兵南下之前,先把王弥除掉就是了!”
“可是他与我实力相当,我二人又都是身居汉国总督之职。若草率与之开战,一来没有必胜的把握,二来陛下那边只怕会遣人问罪于我。”
“要除掉王弥,又何须动武呢,只需设下鸿门宴便行。至于陛下嘛,待主公除掉王弥,吞并了他的军队,您的实力已不在刘聪之下。届时他给您加官进爵还来不及,又岂敢派人前来兴师问罪?”
随后,张宾就将什么是“鸿门宴”,详细对石勒进行了解释。石勒之前一直都是靠蛮力解决问题,听过之后,觉得这些汉人想出的阴谋诡计倒也有些意思,兴冲冲的就要派人去请王弥赴宴。张宾忙拉住他道:“不行,这时若请王弥前来,等于摆明了是要杀他。您应当主动率军去帮助王弥,替他攻击他的敌人,为他攻城略地、抢掠财物。等他对您失去了戒心,此计方能成功。”
张宾所说的“王弥的敌人”,指的是当时晋国在北方领土纷纷陷落的情况下,那些不肯向匈奴人臣服,仍在负隅顽抗的晋军将领。石勒率军到青州后,王弥恰好在与一位名叫刘瑞的晋军将领交战,一时战局焦灼。在石勒的相助下,王弥很快就打败了刘瑞,并得了降兵、财物许多。石勒一面向王弥祝贺,一面以共庆胜利为由,邀请王弥赴宴。王弥大胜之余,果然对石勒少了戒备,加上他认定石勒不敢为难自己,遂欣然前往其军中赴宴。
这次宴会之后,王弥被石勒所杀,其军队被石勒吞并,至此,石勒已初步具备和汉国平起平坐的资本。石勒又按张宾建议,主动上奏刘聪,称王弥有叛变汉国之心,故才杀之。刘聪碍于石勒的强盛,虽然派出使者前往石勒军中问罪,却同时擢升石勒为并、幽二州总督,镇东大将军。
“像先生这样的人才,不知附近还有么,如果有,请先生帮我请来,我石勒今后一定会重用你们的。”
一下子连得三枚官印之后,石勒迫不及待地问张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