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组合拳,果然将魏国打蒙了,因为吴国军队的特点之前说过——“进攻外行,防御内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吴国上下,从孙权到陆逊,再到其余将领,所有人都满足于偏安江东的现状,无人打心底里是真的想要北伐中原,与魏国死磕到底。结果这次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诸葛恪,他首次参与北伐之战,便摆出了搏命的架势,吴军受他激励,人人争先,因此稍一出击,便夺占了重镇宛城,将魏国的东南防线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另在宛城以南,有襄、樊二城,吴国老将朱然奉命攻打该地,也已是将樊城攻占。按照以往的惯例,朱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樊城一带劫掠人口、财物,然后见好就收,火速撤离。但朱然一看,诸葛恪作为一介晚辈,都敢违抗君命,坚持与魏作战,那我为何要撤?于是,朱然也在樊城大建防御工事,决心死守。
面对吴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曹爽接下来的表现可谓让人失望,因为他还是主张“待敌自退”。在他看来:我大魏的城邑有千百座,就算失了两座,那也没甚大不了的;再退一步说,就算蜀军也趁势出兵,将上庸夺占,那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三座城池,犯不着为此忧虑。——吴国、蜀国,皆是贫弱的边陲小国,其屡屡北伐,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劫掠,待这两国劫掠够了,自然会退兵的。
满朝文武对此等言论虽然不敢苟同,但因曹爽权势熏天,军、政大权皆归于他,无一人敢正面对其反驳。司马懿也是如此。不过别忘了,司马懿的官职可是太傅,他虽然已没有了权力,却享有与天子单独交谈的机会。趁着一次曹爽不在,司马懿对曹芳道:“大将军之言不妥,失掉几座城池虽然事小,但惊扰了陛下您,却是大事。老臣见陛下近来神色不安,愿意再度挂帅出征,不知陛下可否允准?”
这番话,恰好切中了曹芳的心脉。之前几日,曹芳见大臣们一个个满脸忧色,动辄有人说“社稷有难了”,前线一会儿有人来报“宛城已失守”,一会儿又有人来报“樊城也失守了”,他向大将军询问对策,曹爽又支支吾吾,拿不出主张,可把他这位少年天子急得寝食难安。如今司马懿作为常胜将军,肯主动请缨,那正是再好不过!
曹芳遂与郭太后(魏明帝妻子)商议,郭太后也认为司马懿的提议甚是恰当,便由她做主,归还司马懿部分兵权,令他南下反击吴军。这一下,魏国可算是把老虎放出来了,之前锋芒毕露的诸葛恪,以及不甘人后的朱然,这一少一老两位将军因为没等着孙权派来的援军,又见蜀军那边亦无出兵上庸的迹象,在与司马懿狭路相逢之后,他二人只稍稍判断了一下取胜的概率,就陆续放弃宛城、樊城,率吴军南逃。
司马懿趁势追击,两战下来,共歼灭吴军达万余人,另夺取战船近百艘,魏军方面则几乎毫无伤亡。在取得这一辉煌战果之后,司马懿不及休整,又率军赶往淮北巡视,因为他知道:自己出征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吴国和诸葛恪尚在,必须要寻个方法,防止吴军去而复返。事实证明,司马懿的这次巡视非常关键,因为就是在这次巡视途中,一位患有口吃之症,话都说不利索的小吏引起了他的注意。
当时,魏国为防备吴国,已在淮北、淮南地区囤积有数万军队,吴军若入侵,便用这些守军抵挡。可是问题在于,吴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安守江东,不轻易越界的,这些魏军除了吃粮食,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做,只好轮流休假,于是之前才会出现“吴军入侵,魏军在休假”这样的闹剧。这倒不是魏军主帅满宠等人玩忽职守,只因魏国先是在西线全力对抗诸葛亮,之后的又被魏明帝将国中积蓄挥霍一空,国家愈发贫苦,必须想尽办法节约前线的军费。
但这样的做法毕竟是有风险的,面对吴军的后起之秀诸葛恪,魏军的“战时集合,日常轮流休假”制度这次便暴露出了弊端。那位患有口吃的小吏见司马懿在巡视途中,对淮北地区的魏军布防极不满意,便献计道:“太傅大……大人,既然轮流休假士兵,为的,只……只是节约粮食,那为何不干脆在该地区实施屯田呢?”
是啊,让士兵们闲时种地,有战事时打仗,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么?这样一来,非但魏军在淮北、淮南地区可以长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军队的粮食也能自给自足,不用朝廷再定期增调粮食过来。
司马懿乍听过此言,也是一喜,不过他随着他对淮北、淮南地区的了解加深,喜悦感随即消失,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虽然肥沃,却同时有个缺点,那就是河渠太少,灌溉不便,不利于大规模产粮。司马懿于是特意又将那人叫来,问他这个问题可有办法解决。那人道:“这……这也好办,附近就是淮水流域,令军士广挖渠道,引淮水灌溉农田即……即是。另外,昔日淮河与黄河之间本有水路相通,如今年代久远,大多已经堵塞,太傅可……可分出一部分士兵,疏通黄河—淮河这一段水路,将来无论是征讨吴国,还是从……从北方增调士兵、粮食到南方,皆可通过漕运抵达,既节约了时间,又可免去许多运输途中的开……开支。”
司马懿茅塞顿开,笑问那人道:“你叫什么名字,现任什么官职?”
“下官名叫邓艾,今年四十五岁,从……从入仕以来,这二十多年我一直在看管粮仓。”
“随我回朝吧,老夫一定会重用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