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司马懿的铁血政策,统治辽东达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至此被连根拔起,辽东之战结束后,公孙渊一族被集体族灭。而他统治下的辽东,以及幽州东部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也重新并入了魏国版图。
魏国国势因此重振,一时间万国来朝。除去乌桓、鲜卑、高句丽这些时降时叛的“老朋友”不说,就连当时的倭国(也就是日本)国主卑弥呼也派人前往洛阳向魏明帝朝贺,并请求成为魏国之属国。魏明帝遂赐卑弥呼金印一枚,上面篆刻有“亲魏倭王”四个大字,意为正式接纳倭国作为其属国。此后倭国国内若发生战事,卑弥呼不能制止,必向宗主国魏国求助,魏国也常遣使前去调停“中日建交”,最早便是打这开始。
对一国之君而言,君临天下,万国来朝,当然是最高的荣耀。可是,魏明帝却突然发现,他已无福消受了。几年的荒淫生活,虽让他好好的过了一把享乐的瘾,却从此在他的身子里落下了病根,公元238年冬季,距离辽东大捷才过去三个月,三十六岁的魏明帝病重。
魏明帝曾育有三子,都不幸夭折,因此他卧病在床之后,陪伴在其身侧的除了宫人,只有义子曹芳(曹芳是曹彰之孙,由于魏明帝无子嗣,已被其抚养多年,立作太子)。作为魏国大业的继承人,这时曹芳才年仅七岁。魏明帝终于后悔起来:“朕若是不耽搁这数年,趁着诸葛亮病逝的大好机会,已可挟强魏之资,统一华夏。如今辽东虽定,天下尚未统一,只怕太子年幼,难以担负大任。”于是他令人传召曹爽、司马懿,让这两人立即入宫见他。
曹爽是曹真之子,当时在朝中担任武卫将军,因此得皇帝传唤,很快就到了。而司马懿那边尚在撤军途中,得到传唤之后,他扔下军队先行,过了好多日才匆匆赶到。等这二人到齐时,魏明帝早已令人拟好遗诏,拜曹爽、司马懿二人为辅政大臣。
按说这一决定并无问题,曹爽的祖父、父亲都有大功于魏社稷,其虽非曹氏族人,却比一般的曹氏族人对魏国更为忠诚;司马懿更不用说了,此人是天下第一名将,是抵挡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之乱的首席功臣,是魏国的中流砥柱,魏明帝将太子交给这二人辅佐,大可十分放心。
可是,魏明帝并不放心啊。——曹爽虽然忠诚,才干却远不如曹真,只不过是个托祖上荫庇的碌碌之辈罢了;而司马懿呢,在见了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之后,魏明帝突然就后悔召他前来了,因为在其弥留之际,祖父曹操仿若站在他身前,大声地质问他:“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啊!你怎么可以托孤于他?”
鉴于遗诏已经拟好,魏明帝已无能力,也不可能更改这一切了。他让司马懿到他塌前来,然后用尽所有力气,一手握住司马懿的手掌,一手指着曹芳道:“朕能在临终之前见到司马爱卿,便是立即死去,也无遗恨了。就是这个孩子,你仔细看看他,不要看错,朕将他正式托付于你了!”说到这里,魏明帝已是泪如雨下,又对曹芳道:“孩子,你过来,抱抱这位老将军罢。”
眼见曹芳非常听话的紧紧抱住了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眼中又流露出爱怜之意,魏明帝旋即驾崩。
公元239年正月,曹芳继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三任皇帝。
也就是打这一刻开始,司马懿决定:他要好好辅佐这位少年天子,他要做一位流芳百世的贤臣。
是的朋友们,你们没有看错。——虽然曹操是曾说过,司马懿有“狼顾之相,需慎用此人”,曹睿在患病之后,第一时间想拜作首辅的也不是曹爽、司马懿二人,而是宗室子弟曹宇(曹宇是曹操之子,从辈分上说,他是曹睿的亲叔叔。大家应该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那位天才曹冲,就是曹宇的亲兄弟),谁想曹宇性格恭顺,不肯领命,曹睿又病情渐重,才改将国事托付于曹爽、司马懿二人。
但这一切,仅能说明曹操、曹睿不够信任司马懿,却不能说明司马懿就不忠。事实上,综观司马懿从出仕以来为魏国所做的一切,说他是魏国的诸葛亮也不为过,尤其是讨伐公孙渊一役,司马懿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魏国彻底平定了东北边疆之患。这份功绩,除了他,没人有把握能一定完成;若无他在,只怕也无之后的万国来朝,魏国的霸主地位早晚不保。
更何况,他这时年已六旬了,已是个花甲老人,还想什么篡位、称帝?失败了必遭杀身之祸,就算成功了又能怎样,还能过几年皇帝瘾?司马懿没有任何理由放着唾手可得的流芳百世的美名不要,而去冒这个险。
“就这样吧,相信在老夫与曹爽的努力合作之下,定会重新迎来一个强盛、富饶的大魏帝国!”在跪拜过新帝之后,司马懿抬头看了看那位几日前还亲昵地抱着自己脖子的孩童,默默想道。
新的时代就此来临,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爽,自知自己的能力、资历都远远不及司马懿,因此在司马懿面前表现的极为谦卑,动辄称呼司马懿为“前辈”、“大人”。关于谁做首辅,谁做次辅这一关键话题,曹爽也表示,虽然先帝没有明说,在遗诏中也没有提及,但看其临终前的言行举止,显然更倾向于让司马懿来坐这个首辅大人之位。——“在下是晚辈,哪敢与前辈争呢,既然先帝已将当朝天子托付于您,那么以后凡事都由司马大人决定,在下竭力辅佐您就是了。”曹爽如是说道。
司马懿听后,心中暗想:都说曹爽才干平庸,果不其然,先帝竟让这等人与老夫并列辅政,岂不可笑?不过这样也好,老夫是真心想干一番事业,有人掣肘那可不行,既然这小子如此识得分寸,那么老夫也自会记得他的好处的!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司马懿与曹爽携手合作,一主一次分工明确,魏国也轻易地渡过了国君驾崩,新帝刚刚上任并且年幼的危机。南方的蜀、吴两国因知有司马懿在,期间也不曾生事。就在司马懿觉得自己权位已经稳固,可以进一步大展拳脚时,却突然得新帝传唤,说有大事要与他单独商议!
鉴于他是实际意义上的首辅,皇室那边的孤儿寡母都指望着他,司马懿得了传唤之后不敢怠慢,只身入宫参与议事。等他到了之后,司马懿突然发现:怎么,不是说只传唤老夫一人前来么,为何曹爽也在?
曹爽见司马懿到了,并未像往日一样再上前向他主动行礼,称呼一声前辈;曹爽只是冷笑了一声,并不发话。
但坐于大殿上首的少年天子这时却发话了:“二位辅政大臣皆已到齐,曹爽爱卿,你可代朕宣读诏书了!”
曹爽遵命,当即从袖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诏书一份,上面加盖有玺印。诏书内容大致如下:
“司马懿爱卿常年在外征战,立功无数,现既已年老,朕体恤其为朝廷安定边疆,出生入死之大功,特将司马懿爱卿改任作太傅,以安享天年。至于国家大小政事、军旅之事,今后也无需司马懿爱卿烦忧,全权交由曹爽爱卿,以及其兄弟曹羲、曹训、曹彦等人共掌……”
司马懿听到这里,以他多年练就的强大忍耐力,额头也不禁开始冒汗,因为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已正式宣布:他从一位权倾天下的魏国首辅,沦落成了一个无权无势的废人。——太傅?谁不知道那只是个虚职?
而反观曹爽,则非但取代了司马懿的首辅地位,且他的各个兄弟,也皆占领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如:禁军将领、皇帝侍从、尚书台官员等等……当时,驻守在洛阳的朝廷禁军,主力为五大营,分别由中领军、中护将军、中坚将军、中垒将军、武卫将军统管(五大营的统领者或称将军,或称校尉),经过这番调整,其中本是由司马懿亲信担任的中垒、中坚两营的将领被撤换,改由曹爽兄弟接掌这二营的兵权。这还不算,除五大营之外,司马懿本有私人武装三千人,这是他作为辅政大臣的特权(曹爽也有一支差不多规模的私人武装),但由于他从此担任太傅了,理论上只需教少年天子读书写字,没必要再动刀动枪,更没必要整天带着一支军队在身边,这三千部队也转交由曹爽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