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真正的王者
无论府兵改革还是兴儒灭佛,都是向华夏传统回归的重大国策。作为配套措施,他对汉人上层权贵也大力笼络。573年九月,周武帝亲自拍板,为太子宇文贇选择了一位十三岁的太子妃——杨坚之女杨丽华。
话说当年宇文护害死独孤信后,对他的女婿们也相当关注。大女婿周明帝被他毒死,四女婿李昺(柱国李虎之子、唐高祖李渊之父)被闲置于京城。小女婿杨坚运气算好的,有手握军权的老爸杨忠罩着,暂保无虞。宇文护也曾想拉拢杨坚,杨忠却告诫儿子:“在两个婆婆底下,怎能当好媳妇?你千万别去!”告诫他不要在周武帝和宇文护之间仓促站队。即使在杨忠死后的艰难岁月里,杨坚也不敢忘记父亲的忠告,以至于宇文护大为愤怒,史载“尤忌高祖(指杨坚),屡将害焉”。
事实证明,听老爸的没错。杨忠的政治眼光和他的军事谋略一样出色。政坛之险恶不逊于战场,杨氏父子的政治投资终于获取了战场上不曾得到的丰厚回报:宇文护最终被周武帝拍翻,不曾阿附宇文护的杨坚被视为大忠臣,获得周武帝信赖。双方子女联姻一举抬高了杨家的政治地位,使其隐然凌驾于诸贵之上。
而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杨坚还需要上战场镀金,也就是东征北齐之战。
经过文武两手内政改革,从公元575年开始,周武帝急不可待地发动了征伐北齐的战争。
当时,北周众人还有宇文护时代东征失败的心理阴影,大多反对仓促开战。雷厉风行的周武帝乾纲独断,认为北齐名将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等都被昏君所杀,腐朽的北齐已是冢中枯骨。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这场论争中,新生的年青人,包括宗室诸王以及曾被宇文护迫害的诸贵的后裔亲族,成为周武帝的铁杆支持者,其中也包括杨坚。
从关中进攻北齐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南线,出潼关直趋洛阳,然后在孟津通过河桥北渡黄河进攻齐都邺城;一是北线,从蒲津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晋州,然后翻越太行山进攻邺城。北线的山西地区是高氏经营多年的老窝,周武帝决定避实就虚,从南线进军。
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亲率六万大军进攻黄河渡口河桥,另派齐王宇文宪、隋国公杨坚、梁公侯莫陈芮(侯莫陈崇之子)、常山公于翼(于谨之子)、申公李穆(李远之弟)等五路偏师率分道进攻,以为策应。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东西大战中,扼守黄河渡口的河桥一直是争夺焦点。北齐军坚守河桥北岸的河阳城堡,北周军久攻不下,周武帝突然患病,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又率大军来援,周军被迫班师。
初战不利,让年青的周武帝清醒了许多。他分析认为:南线虽是坦途,但黄河天险被周齐共享,骤然间难以突破;而自从玉壁之战后,山西的黄河渡口地带就被北周牢牢掌握,同时山西也是北齐重兵所在,可以通过主力会战速战速决。
但这一招“攻其必救,诱敌决战”的风险极大,成则一劳永逸,败则一败涂地。周武帝用兵之果决刚毅,真有爷爷宇文泰之遗风!
公元576年十月,周武帝发动第二次东征,杨坚随征。大军首先进攻晋州首府平阳,周武帝亲临城下督战。北齐没料到周军敢走北线,平阳官吏侯子钦惧而作内应,帮助周将王轨领军入城,俘敌八千有余。平阳失守,邺城西大门洞开,北齐后主高纬慌忙亲率主力来夺。周武帝“攻其必救,诱敌决战”之策得以实现。
为了确保决战成功,周武帝决定先率主力撤退避战,以平阳为诱饵消耗北齐军力。守城重任落在了开府将军梁士彦身上。梁士彦是凉州汉人,继韦孝宽之后的新一代汉军名将。昔日玉壁今平阳,孝宽之后代代强!他砥砺士气、奋力抗战,把北齐大军死死钉在城下。血战数十日后,北齐军疲粮尽,势同强弩之末。十二月初四,周武帝亲统八万精锐回师会战,内外夹攻之下,北齐全军崩溃,后主高纬落荒逃回邺城。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追至邺城,高纬仅领百骑仓皇东逃,在青州(今山东省西北部)南邓村被俘。
北周武帝灭齐之速,大出众人意料,在近世东西大战中,能与之相比的只有王猛灭前燕一役。除了周武帝和北周年青一代将领表现给力以外,北齐内部矛盾丛生、积弊难返也是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