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五十三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最后的辉煌-1

大鱼吃小鱼,小鱼叫虾米,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界的现象。

在战国后期,秦国是一条大鱼,东方六国是小鱼,而象卫国、鲁国等小国,只能算是小虾米了。要战胜大鱼,小鱼只能联合起来,可是利益的缠纠又使得联合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小鱼之间互相缠斗,或是忙于吞噬小虾米,最终只能成为大鱼的餐中物。

在秦王嬴政即位前后,东方诸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燕、赵两国的战争。燕赵冲突的起因,是燕国觊觎赵国的土地。

在此之前,燕、赵两国长期以前关系很好,冲突甚少。当年乐毅受谗,从燕国投奔赵国后,致力于两国的和平,他的儿子乐间则留在燕国,被封为“昌国君”。

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办大寿,燕王喜派宰相栗腹带了五百金作为寿礼,前往邯郸城为赵王祝寿。当时赵国刚刚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国力已是大不如前,壮丁多战死沙场,国内人口比例以老少居多,严重失衡。燕相栗腹考察赵国后,得出一个结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这正是燕国出兵抢地盘的良机。

回到国内后,栗腹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的壮丁基本上都在长平之役中战死,留下的孤儿们还没长大,这是伐赵的最佳时机。”

这个报告受到了燕王的重视。

自从燕昭王死后,燕国在军事上乏善可陈。只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僻处北方,邻国不多,外患也不多,所以没有很强的危机感。如今邻国赵国倒了霉运,燕国人想乘机捞一把,可谓是投机心理作祟。

燕国臣僚中最熟悉赵国事务的人,莫过于乐毅的儿子乐间,燕王喜召他前来,把栗腹的建议说了一下。乐间反对道:“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全民都熟悉战事,断然不可伐。”

燕王不以为然地说:“我出动两倍于赵国的兵力讨伐,这样还不行吗?”

乐间没有迟疑地答说:“不行。”

燕王还不服气,又说:“那我出动五倍的兵力,这样总行了吧。”

乐间仍然坚持说:“不行。”

这下子燕王喜勃然大怒了。他心里想,乐间因父亲乐毅原本是赵国人,肯定心里袒护赵国,这才坚决反对伐赵。他不再理会乐间,转而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其他人都纷纷说:这可是伐赵的良机,以多打少,必定可大获全胜。

燕王下定决心:伐赵。

燕国的实力不容小视,为了确保兵力上的优势,燕王出动了六十万大军。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宰相栗腹率领,共有四十万人,进攻鄗邑; 另一路由大将庆秦统领,率二十万军队进攻代地。

军队临出发前,燕国大夫将渠谏燕王道:“我们与赵国长期交好,还刚刚送给赵王五百金的寿礼。燕国使者才离开赵国,反倒要出兵攻伐,师出无名,这是不祥的征兆。此番出击,必定无功而返。”

燕王喜哪里听得进去,他懒得理会将渠,就要动身前往军中。将渠情急之下,一手拉住燕王的腰带说:“倘若一定要出兵,那请大王不要亲自前去。”

看到将渠这么啰嗦,燕王一生气,抬起腿朝他猛踹了一脚。将渠大呼道:“我不是为自己考虑,我是为大王您考虑的啊。”燕王一转身,扬长而去。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2

燕国以举国之兵伐赵,震动赵国。

在与秦军的惨烈交锋中,赵国精锐尽失,如今面对六十万的燕军,如何应敌呢?

关键时刻,赵孝成王总算有自知之明,他起用了在长平战役中被撤职的老将军廉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鄗邑,迎战栗腹的四十万燕军;同时,另一名大将乐乘率五万人马,在代地迎战庆秦的二十万燕军。

在两个战场上,赵军的兵力上都居劣势,只有敌方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然而廉颇与乐乘却捍卫了赵国军团的荣誉。鄗之战与代之战的结果出人意料,赵军以寡胜众,不仅大破燕师,还击毙燕师主帅栗腹,俘虏了另一员敌将庆秦。

乐毅的儿子乐间乘机脱离燕军,投奔赵国。

这两场战役证明人多并不一定能打胜战,燕军的战斗力与赵国不是同一级别。这下子燕王喜慌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他领着残兵败将逃回燕国。可是赵国人却不肯善罢甘休,就凭燕国也敢打赵国的主意,不狠狠教训一下怎么行呢?

廉颇不愧是赵国第一名将,在重创燕国兵团的入侵后,他乘胜追击五百里,反客为主,杀入燕国境内,包围燕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燕王喜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点太迟了。

如今赵军反倒兵临城下,燕王手忙脚乱,赶紧派人前去向廉颇请和。廉颇说:“谈和也可以,但得让将渠来谈才行。”为什么要将渠呢?因为燕国国内反对伐赵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乐间,已经投奔赵国了,另一个便是将渠。

燕王哪敢有异议,遂任命将渠为宰相,作为全权代表与赵军谈判。

谈判的结果,燕国割五座城池给了赵国。此次伐赵,燕王可以说是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颇为强大。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场伟大的胜利,史书却轻描淡写。

这是因为战国已进入晚期,此期的六国史料,后来多数被秦始皇给毁了,因此战争的细节便不得而知了。

廉颇宝刀不老,为赵国再立奇功。赵孝成王把廉颇提拔为假相国,即代理宰相之权,并封为信平君,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弥补当年在长平战役时撤换廉颇的过错。在廉颇失势的那几年里,门客都象躲避瘟神一样离他而去,如今见他东山再起,大家又厚着脸皮回来了。

廉颇怒道:“你们全都给我走,不要回来。”

有一个门客这样对他说:“呀,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迟钝呢?天下人结交都讲究一个市场原则,您有权有势时,大家就来投靠您;你没权没势,大伙当然要走了,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您何必要抱怨呢?”

类似的情况,在孟尝君身上也曾经发生过,所以战国时代的这些门客,大多也就是投机倒把之徒罢了。

燕赵战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燕王好大喜功,但似乎本领不济。

除了进攻赵国之外,燕国还派一名将军进攻齐国,攻占聊城。可是这位不知名的将领却像乐毅那样,被朝中小人的流言蜚语所攻击,说他想自个霸占聊城,割据一方。该燕将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不敢回国,只得固守聊城。

齐国宰相田单为了夺回聊城,围城一年而不能下。这时,齐国谋略家鲁仲连写了一封长信给燕国将军,劝他投降齐国。燕国将军左右为难,最后索性选择自杀,自行了断。聊城因此大乱,田单乘机发起总攻,收复该城。

聊城的失陷,是燕军遭受的又一次损失。

赵国人趁火打劫,公元前249年,廉颇、乐乘率领大军,再伐燕国,围困燕都。燕王只得再次割地赔款,才把赵国人打发走。可以说,由于燕王喜错误的战略决策,把燕国拖入到战争的泥潭中,最后难以自拔。

一年后,魏国也出兵攻打燕国,赵国再派廉颇、延陵钧率军队助阵,协助魏师讨伐燕国。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