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
第五十一章吕不韦-4
成为安国君的法定继承人后,子楚的名份与地位大大提高了,可是他仍然在赵国当人质。随着秦、赵之间战争的升级,作为人质的子楚差点送了性命。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紧接着便是三年的邯郸围城。公元前257年,邯郸城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政府决定杀死秦国人质子楚,以泄心头之恨。
子楚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全靠吕不韦的帮忙。在生死关头,吕不韦可不想让这笔巨大的投资打水漂,他又花重金打点邯郸的守城官吏,把子楚秘密送到秦军大营。后来信陵君、春申君率魏、楚军队救赵,秦军被迫撤退,子楚也随同大军回到了秦国。子楚的逃跑令赵王十分生气,下令逮捕其夫人赵姬与儿子赵政。不过赵姬母子躲了起来,没被逮住,只是这一躲便是六年的时间。
公元前251年,执政五十六年之久的秦昭王终于死了,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子楚名正言顺成为秦太子。此时赵国由于受到燕国的进攻,迫切想与秦国缓和关系,便借着秦王新立的机会,把赵姬母子护送回秦国。
一年后,秦孝文王病死,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至此,吕不韦的整个计划实现了。我们必须说,吕不韦具有商人的敏锐与远见卓识,他把政治当作一种商业来运作,在几乎所有人不看好子楚的情况下,居然鬼使神差地让王座落到子楚身上。正如吕不韦自己所说,子楚发达了,他也要跟着发达了。
投资终于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成为秦庄襄王的子楚没有忘掉吕不韦的功劳,他上任伊始,便以“定国立君”之功,任用吕不韦为秦国宰相,并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名商人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国家的一号权臣。
秦庄襄王当了三年的国王后去世,十三岁的太子赵政继位,称秦王嬴政。我们依照习惯,也称他秦王嬴政,当然后来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秦始皇。他的母亲赵姬便成为赵太后,吕不韦仍然是宰相,不仅如此,秦王嬴政还尊称他为“仲父”。这个称呼很有意思,很可能是赵太后让儿子这么称呼吕不韦。对于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这个事实,无论是吕不韦或是赵姬,都不愿意公开,一旦公开,秦王嬴政就将失去继承王权的资格。
由于秦王嬴政年龄尚小,未到亲政的年龄,吕不韦自然就大权独揽了。吕不韦的权力十分扎实,不仅因为他是秦王嬴政的“仲父”,而且与赵太后关系暧昧。其实这也不奇怪,赵姬这时仍然很年轻,顶多三十出头。她是个**很旺盛的女人,又是吕不韦的老情人,两人自然而然又有一腿了。吕不韦本来就极有能力,加上太后的撑腰,更是权倾全国,无人可比。吕不韦的时代到来了。
看到“秦始皇”这三个字,大家都能知道战国已进入最后的尾声,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可是在当时看来,仍存有许多变数。就如前面所说的,东方诸国的总兵力仍然维持在两百万的水平,倘若合心拒秦,秦国想要削平东方,并非易事。然而东方诸国绝非铁板一块,各国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甚至兵戎相见,无疑加速了衰亡的速度。
《血战天下》
第五十二章 最后的合纵-1
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挫,秦国已是一枝独秀。东方诸侯们有联合作战的迫切需要,合纵运动又一次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东方诸国中,魏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这得益于信陵君的救赵壮举。尽管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杀将窃符一事耿耿于怀,但不可否认经此一役,魏国的国际地位已是大大提升了。魏安釐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也是魏惠王之后,魏国最出色的君王。公元前254年(邯郸解围后三年),魏安釐王在对外扩张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他居然把矛头对准秦国,出兵攻取秦国孤悬于东方的陶邑。
陶邑本是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名为秦国的土地,实际上如同一个独立王国。陶邑与秦国本土并不接壤,是一块飞地,正因为如此,魏安釐王想干一大票。其实魏安釐王原本并不打算与秦国交恶,说实话,他有些害怕秦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邯郸危急时,他坐视不理。可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把魏国卷入到与秦国的战争中,这么一来,魏安釐王就不能当没事发生了。既然秦魏战事已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陶邑与秦本土相去甚远,守备薄弱,自然成为魏国首要攻击目标。
此时魏冉已经去世,陶邑业已衰落,又不能得到秦国的支援,很快被魏军攻陷。对魏国来说,这乃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难道魏文侯、魏武侯的霸业又要重现江湖么?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在秦军横扫天下之时,魏安釐王竟然敢虎口拔牙,吞并秦国的地盘,这无疑令东方诸侯为之一振。
魏安釐王志不在小,夺取陶邑之后,他转而进攻卫国。
卫国是老牌诸侯国,立国于西周初期,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历史相当久远。进入战国后,卫国由于实力弱小,不断受到赵、魏两国的鲸吞蚕食,国土面积越来越小。魏师大兵压境,卫国无法抵挡,卫怀君只得举白旗投降。自此,卫国完全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可是魏安釐王仍意犹未足,他认为卫怀君并非真心实意投降,故而在两年后,他乘卫怀君入大梁城朝见时将其捕杀,立其弟为卫国君主,史称卫元君。卫元君的夫人是魏国公主,他比较亲魏,故而得到魏安釐王的信任。
在魏安釐王时代,魏国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可是此时秦国的力量无人可以撼动,魏国的中兴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秦国不能容忍魏国的扩张,在之后的几年,秦军不断对魏国发动进攻,令魏安釐王深感压力巨大。自从信陵君离开后,魏国难以有人能肩负起抗击秦军入侵的艰巨任务。在这个时候,魏安釐王十分盼望信陵君能回到魏国,协助他保卫家园。他多次派人前往赵国见信陵君,可是去的人无不踫了一鼻子灰。
信陵君不愿意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异母哥哥魏安釐王。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的矛盾由来已久,魏王一直深忌弟弟的才华,对他严加防范,不肯把权力交给他。两人的矛盾在援赵一事上最终爆发,最后信陵君以窃虎符、杀晋鄙的方式夺取兵权,完成了拯救赵国的惊世壮举。可是这件事后,信陵君再也不回魏国了,因为他私夺兵权已是犯下死罪,不敢回去见魏安釐王,留在赵国。在赵国的十年里,信陵君得到赵国君臣的礼遇,吃穿不愁,头顶上笼罩着英雄的光环。他已经不想卷入到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对魏国国内之事,不闻不问。
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故意黑秦始皇的可能性不大。在战国后期,除秦王政外,还有一例,就是楚幽王,他并非楚考烈王的儿子,而是春申君的儿子。怀胎十二月,很可能是虚指,即搭上前后月份,实际上可能是十一个月。今天仍然很多人是这样算的,比如我一个朋友,若按年月论,我年长他五年又三个月,但他一直认为我年长他七年,除了算上前后年份外,因我出生于春节前,按虚岁再加一年,这样便成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