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
第四十三章 邯郸之围-3
秦军总司令王龁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长平决战中,他是白起的副手。
由于赵军只防御不进攻,坚壁清野,王龁的部队长驱直入,包围邯郸。
为了灭赵,秦军动员的兵力恐怕不下四十万人,而邯郸守军,顶多就十万左右。战则不足,守也有些勉强。但正如白起所说的,赵国的力量并不全在其军事,更在于上下同心,众志成城。
邯郸一直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在历史上曾经一度被魏国攻陷,那还是在魏惠王的时代,不过魏国攻陷邯郸整整花了两年时间。
如今邯郸城比当年更加坚不可摧。
王龁围城九个月,仍然被阻挡在城墙之外,秦军死伤惨重,邯郸城仍岿然屹立。
赵国军队并非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赵孝成王多次派遣精锐的轻骑兵出击骚扰秦军后方,威胁其补给线,这让王龁吃尽苦头。
在秦军焦头烂额时,白起以略带嘲讽的语气说:“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结果如何呢?”
这个风凉话说得不是时候,秦昭王正因战事僵持不下而闷闷不乐,听说白起还冷潮热讽,他勃然大怒,亲自跑到白起家中。
白起假装生病卧床,秦昭王逼他起床,并怒气冲冲地说:“你虽然有病,也得强行为寡人出征,哪怕是躺在单架上指挥。你要是立了战功,寡人会重重地赏赐你;你要是不去,寡人心里就怨恨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后果相当严重了。
可是白起也很倔强,你越逼我,我就越不听命,他顿首说道:“臣知道去了就算没有战功,也可以免于责罚;要是不去的话,就算无罪,恐怕也不免被杀。然而我只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让秦国百姓得以休生养息,以应对天下的变局。对付畏惧秦国的诸侯,以安抚为主;对付傲慢自大的诸侯,则出兵讨伐;对付没有道义的诸侯,则坚决诛灭;只要能做到这些,可以号令诸侯,安定天下,何必非得先把赵国灭了呢?臣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自己的国家,忠正的大臣爱惜自己的声誉。臣宁可伏诛受死,也不愿成为打败仗、蒙受耻辱的将军,希望大王明鉴。”
战国时代的“士”,是非常重视声誉的.
白起不愿意伐赵,就是认为这场战争,秦国没有胜算,要是打了败仗,自己“常胜将军”的名誉就毁了,所以他宁可冒着杀头的风险抗旨不从,也不愿意成为败军之将,这也是一种战国时代特有的血性。
听到这里,秦昭王的脸阴沉沉的,眼光露出一道杀气,但他没吭声,一转身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后,秦昭王又派范雎给白起下了最后通牒,但白起仍然固执己见,不肯出山。秦昭王再也没有耐心了,把白起连降十八级,从大将军降为普通小兵,并下令把他发配到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
只是这次白起真的病倒了,因此发配令暂时取消,仍然闲居在咸阳城。
其实范雎心里也未必想让白起出山。
倘若白起灭赵,那么自己的地位就受到严重威胁了。
自从当上秦国宰相后,范雎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他趁这个机会,推荐自己的亲信王稽出任河南郡守,郑安平为秦国将军,率兵参加伐赵战争。
《血战天下》
第四十八章 邯郸之围-4
尽管邯郸军民英勇地抗击秦军,可是都城被围困一年多,不仅伤亡很大,粮食也开始短缺。
战争可不是光靠意志力能打赢的,没有物质基础,仗就没法打了。
倘若这场战争无限制地拖延下去,作为弱者的一方,赵国最后还是要惨淡收场。
要保住赵国,必须要得到诸侯们的援助。
赵孝成王把希望寄托在楚、魏两国身上。
在东方六国中,论兵力的多寡,楚国要排第一。
为了争取楚国的援助,赵孝成王决定派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
赵胜曾经豢养数千食客,养士千日,用在一时,现在是时候用上派场了。
他打算从中挑选二十人随行,可是别看食客人数很多,赵胜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还有一个名额不能落实。
为什么连二十人都凑不齐呢?
因为赵胜对随从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人。
这时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游说楚国只是动嘴皮子的事,干嘛要挑孔武有力的人呢?
平原君赵胜是有所担心的,怕楚王不肯出兵相助。
楚王要是不答应怎么办呢?
赵胜到时就要霸王硬上弓,劫持也好,胁迫也罢,就是要采取武力手段,逼迫他就范,歃血为盟。
这里我们不禁要生出疑问了,赵胜是搞外交呢,还是搞恐怖主义呢?
反正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能达到目的就行。
第二十个人选一直没有着落,这时有一个门客亲自找到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准备去楚国,打算带二十人前往,现在还缺一个人选,您可以带上我一起走。”
平原君一看这个人,自己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知道他名叫毛遂,于是便问说:“先生在我这里已经呆了几年了?”
毛遂答说:“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三年了。”平原君一听,摇了摇头,“先生在我门下三年,可是我从来没听任何人称赞过您。有本事的人,就像一把锥子一样,就算放在布袋里,很快锥尖就露出来了。您在我这里呆了三年,都没有过什么优异表现,可见您没有真才实学。您不能去,您请留下来吧。”
要是换作别人,被平原君这么一挖苦,恐怕满脸羞愧,无地自容了。
可是这个毛遂却满脸不在乎的样子,从从容容地答道:“要是我能早早被装在布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小小的锥尖呢?”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表现出此人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
平原君喜欢这样的人物,这种人敢作敢当,说不定带上路能用得着哩。
想到这里,平原君赵胜笑了笑,答应带他一起走。与毛遂同行的其他十九名门客,都认为他只会吹牛,大言不惭,哪有什么真才实学呢?
平原君一行人昼夜兼行,一路上,毛遂与其他人谈论天下大事。他言辞锋利,见解深刻,不知不觉大家都改变了原先对他的看法。
到了楚国时,那十九位门客差不多都成了毛遂的粉丝,对他非常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