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血战天下》

第四十一章 哀郢都-4

大约在白起破郢的这一年,楚国名臣、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

屈原死于哪一年,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78年,即楚都沦陷之年。屈原写过一篇《哀郢》,其中写道:“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百姓流离失所,向东迁徙,这正是郢都沦陷的写照。

那么这位大诗人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呢,他背后又有怎么样的曲折故事呢?

屈原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屈氏与楚国王族同出一姓,即芈姓,所以他是楚国的贵族。屈原这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史记》中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不仅有文学天赋,而且也是著名的政治家。

楚怀王时,屈原担任左徒。当时他被认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此楚怀王对他特别尊敬,凡有什么国家大事,便召他前来商议。同时,屈原也很有外交才能,各国元首或贵宾访问楚国时,常由他出面接待。这时的楚怀王对屈原很信任,甚至把制订法令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交给他处理。

屈原毕竟在骨子里是个浪漫的诗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认识不足,他一腔热血,想为楚国的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可是换来的却是他人的嫉妒与中伤。很快,流言的飞矢从黑暗处射出。袖出暗箭的人是与屈原争权的上官大夫,他故意制造各种流言,诽谤屈原。楚怀王这个人的水平,我们在前文中也是看到的,根本就是个平庸之人,久而久之,他对屈原越来越反感,越来越疏远。

自己一心为国,却被奸人所陷害,屈原内心悲愤难忍。

他对楚怀王忠心耿耿,竭心尽力,可是却被冷落在一旁。在这种情况下,他以诗言志,把自己的心中的激愤用诗歌来表达。《离骚》正是这样的杰作,这首诗内容丰富,情深意切,是他的代表作品。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

司马迁对屈原的诗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评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谓深得其意旨了。

正直的屈原被贬后,楚国的内政外交每况愈下。平庸的楚怀王三番两次被张仪所蒙骗,丢失了汉中之地,又损兵八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齐、魏、韩等国又乘机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楚国又一次咽下苦果。

在这种情况下,不怀好意的秦昭王向楚怀王发出会晤邀请,楚怀王打算前往赴会,屈原站出来制止说:“秦乃是虎狼之国,不可以信任,还是不去的好。”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说:“秦国向我们表示友好,怎么能不去呢?”

于是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建议,前往武关,结果一去不复返,被秦人扣押,后死于秦国。

屈原认为子兰对楚怀王被诱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楚顷襄王继位后,不仅没有惩罚子兰,反倒还把他提拔为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屈原对此感到很愤怒,可是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诗歌中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楚国的内政依然没有起色,令尹子兰对正直的屈原一而再地打压,并且怂恿与屈原有隙的上官大夫在楚顷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不辨是非的楚王对屈原愈发疏远,最后干脆把他远远地流放了。

在楚顷襄王执政的前二十年里,国际环境对楚国是有利的。这一段时间,国际斗争的重头戏是秦国与齐国争雄,加上北方赵国的崛起,对秦、齐产生牵制作用,故而南方的楚国相对来说比较安定,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可是楚顷襄王却苟且偷安,他并没有利用这个时机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反倒让国家陷于混乱之中,就象白起说的那样:“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这一切,屈原看在眼中,心中却在流血。

晕暗的政局,最终导致了楚国在公元前278年的战争中遭到惨败,不仅丧失大片土地,数十万的军民死于非命,而且连首都也丢了。

屈原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悲愤之情了。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