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
第四十章 渑池之会-3
可是蔺相如却不相信秦国的诚意,他断定秦昭王就是装装样子罢了,到时收了玉璧,肯定还是要食言毁约。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玉璧安全带回国内。他便派了一名亲信,乔装打扮后,怀揣着和氏璧,走小路回赵国去了。
可问题是,到时在朝堂之上,他要用什么向秦王交差呢?
五天时限到了。
秦昭王在朝堂上以隆重的大礼来迎接蔺相如。只见蔺相如从容不迫地迈步进来,但却没有抱着光彩夺目的和氏璧。众人正在纳闷时,蔺相如开口说话了:“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曾经信守盟约的。”
这一张口,便把秦国历代君主都嘲讽一遍了,把众人听得目瞪口呆,心里暗想,这家伙不是来找死的?
这时蔺相如又继续说:“我担心被大王蒙骗,所以就派人走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朝堂上一片哗然,秦昭王的脸色变得阴沉沉的。
这时蔺相如又说道:“不过,秦强赵弱,大王要是先割让十五城给赵国,赵国难道敢不交出和氏璧吗?至于我,欺骗了大王,罪当处死。大王尽管用最残酷的烹刑杀我,我没有怨言。只是希望大王及诸位大臣好好考虑这件事。”
果然是一个不怕死的硬汉子。秦昭王与诸大臣本来兴致冲冲要来观赏和氏璧,却不想是这种结果,不禁是面面相觑。
这个时候,卫兵已经准备上前把蔺相如拉下去,秦昭王摆摆手说:“算了吧。今天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反而破坏秦赵两国关系。还是依旧以使节之礼招待他吧,让他回赵国去,赵王也不会因为一块美璧而故意欺骗秦国吧?”
就这样,蔺相如以自己的胆识深入虎穴,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秦昭王本来就无心以十五座城来交换一块璧,这件事自然也就没有下文了。
这是一次外交的典范,蔺相如的表现堪称惊人,他无所畏惧,智勇双全,真是难得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赵惠文王拜他为上大夫,自此,蔺相如成为赵国重臣。
秦、赵两国的和平是暂时的,战争总会爆发。
公元前282年,秦以白起为将伐赵,攻取蔺、祁二城;次年(公元前281年),秦攻赵、取离石头 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再攻赵,斩首两万人,取光狼城。看来赵国与秦国对抗,仍处于下风。
可是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突然改变主意了,要与赵惠文王握手言和。我在前文中一再强调,秦国的外交是非常厉害的,绝不可能平白无故改变政策。如果秦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那背后一定另有打算。秦国要与赵国言和,目的何在呢?结合本年的历史大事记,就可以清晰地发现,秦国是要大举伐楚,关于这件事,我们后文再说。
秦昭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希望着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他邀请赵惠文王前往渑池会晤。这会不会是一场鸿门宴呢?就象当初秦昭王邀楚怀王相会于武关,却让楚怀王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呢?要不要去呢?赵惠文王的内心在挣扎。这时他想起了廉颇与蔺相如,还是听听这两人的意见吧。
廉颇与蔺相如的意见出奇地一致,两人都认为:“大王要是不去的话,就表示赵国既弱小又胆怯。”
在齐国衰落后,赵国已经一跃成为天下第二强国,凭什么要害怕秦国呢?
赵惠文王下定决心,就是龙潭虎穴,也得去闯一闯,看来这位赵国君主身上也隐约可见其父的胆略。机智过人而不乏勇气的蔺相如随赵王前往渑池,而廉颇则陈兵于国境线上,严阵以待。
临行前,廉颇对赵惠文王说:“大王前去渑池,估计往返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倘若三十天过后还未返回,请允许暂且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人的阴谋。”
这是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考虑到秦昭王又一次使诈,强行扣押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同意廉颇的请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赵惠文王的表现也像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血战天下》
第四十章 渑池之会—4
赵惠文王、蔺相如一行人抵达渑池,秦昭王设宴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秦人的狡诈多端是天下共知的,秦昭王又变使什么把戏呢?酒过三巡后,秦昭王假装有点醉意,便提议说:“我听说赵王十分喜好音乐,不如就在这里奏瑟一曲吧。”瑟是古代的一种大型乐器,长约三米,规格有多种,从五十弦到十六弦不等,常见的是二十五弦。赵惠文王喝了酒后,兴致也颇高,便当场奏瑟一曲。不料这是秦国人的一个陷阱,秦国御史故意这样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命令赵王奏瑟一曲。”边写还边喊,喊给赵国人听,这不是摆明羞辱赵国吗?
这涉及到国家的尊严,绝不能让秦人得逞。只见蔺相如站起来,手持一盆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国音乐,请准许我献上盆缻,大王也露一手,相互娱乐一下。”缻就是装酒的瓦罐,秦人经常击缻而歌,李斯在《谏逐客书》曾这样写:“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蔺相如十分聪明,因为当时赵国使团出行,未必准备有各种乐器,可是这酒罐可是现成的乐器,随便拿起一罐来就可以用了。
蔺相如这么一说,秦昭王当然晓得他的用意,赵国人不想吃亏嘛。可是秦昭王坚决不肯击缻,他一脸怒气,看到这个讨厌的家伙,就想起当时献和氏璧时的情景,这气就更大了,他把头撇一旁,不理会蔺相如。可是蔺相如并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他又向前走几步,跪在秦王面前,高捧着缻,坚决要求秦王敲打。秦王怒发冲冠,蔺相如大声喝道:“我与大王仅五步之遥,大王要是不答应,蔺相如颈部的鲜血就要溅到大王身上了。”言下之意,你要不击缻,我就自刭身亡。可是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我蔺相如把命豁出去了,你要不答应,我就跟你拼命。
这一幕把在场的所有人看得是目瞪口呆。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要上来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一睁,目光如箭,那气势竟然把卫兵们给吓退了。谁也不敢动手,要是惹怒了蔺相如,这家伙就要把盆缻砸到秦王的脑袋上了,这个责任,谁负得起呢?卫兵们不敢上来,大臣们不敢吭声,秦昭王与蔺相如就这样相持着。这是意志力的较量,论权势,蔺相如怎么跟秦昭王相比,可是这样僵持着,秦王也没面子。看来要是不象征性地击缻一下,这个顽固的家伙是不肯罢休的。最后秦昭王败下阵来了,他勉为其难地在缻上敲打一下。
蔺相如站起身,恶狠狠地盯了秦王一眼,然后若无其事地退下,然后唤来赵国御史,让他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这个酒宴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没有鲜血四溅,却是斗智斗勇的舞台。威震天下的秦王,却被赵国大夫蔺相如羞辱,这也太没面子了吧。于是有一位秦国大臣便想一招:“请赵国用十五座城来为秦王贺寿。”蔺相如回应道:“请秦国用咸阳城给赵国献礼。”
在大堂之上,蔺相如舌战群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在外交战中不可一世的秦国人,居然讨不到半点便宜。毫无疑问,在这场较量中,蔺相如是真正的赢家,他的精彩表现,足以成为后世的范本。战国时代有许多著名的外交家,象张仪、苏秦、公孙衍、苏代等,可是这些人谋略有余,正气不足。蔺相如的一腔正气使他身上有一种超凡的魅力,这是人格的魅力,他以弱者的身份勇敢地挑战强者,这是武士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变得十分强大,变得无所畏惧。
渑池之会,赵惠文王并没有遭遇到楚怀王被囚的下场,原因我们前面讲过,秦国急于同赵国媾和,以便在南方发动对楚国的进攻。当然,廉颇在边境线上陈兵以待,也是秦国人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这次会议使秦国与赵国在之后的几年内没有发生战争,两个国家都利用这段时间积极对外扩张,进一步确立了军事大国的优势地位。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双赢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