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4

乐毅深知要征服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征服齐国更是困难。他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政策,要努力实现从“侵略者”向“解放者”的转变。

因此他接连发布了几条军令:

其一,禁止燕国军队侵掠占领区百姓,要体现出仁义之师的样子;

其二,大力求访齐国民间的贤士能人,并委以官职,推为上宾;

其三,减轻百姓的税赋,废除齐湣王时的苛政,此举令齐国民众大为欢迎;

其四,隆重祭祀齐桓公与管仲.这是向民众传递一个信息:齐桓公与管仲奠立强国之基,可是田氏最终霸占了齐国,当今的齐王并不是正统的君主,而只是篡权者,田氏政府是不合法的政府。

事实证明,乐毅的政治攻势非常有效,他巧妙地利用民众对齐湣王的不满而大做文章,弱化齐军的抵抗决心。

在发动政治攻势的同时,乐毅的军事布署也毫不含糊,这就叫双管齐下。

燕军兵分四路,扫荡齐国:左军渡过胶水,一直攻打到胶东半岛的最东部,即东莱;前军从泰山向东攻略,直抵海边的琅邪;右军尚着黄河与济水西进,攻下阿城与鄄城,与进攻宋地的魏国兵团遥相呼应;后军则收拾临淄以北的城池,这些城池是乐毅在进军临淄时,采用蛙跳战术过而不攻的;留守临淄城的是中军部队。

伐齐之战的第一阶段,即燕国出兵至攻克临淄城,史书所叙颇详。

可是到了第二阶段,即燕毅如何逐一扫荡齐军据点,则史料缺乏。

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乐毅仅仅花了数个月的时间便攻略齐国大部分的土地,仅剩下即墨、莒等几座城池未能攻下,《资治通鉴》即是采纳此说。然而此说令人狐疑不解,既然乐毅能以数月便征服齐国绝大多数土地,那么何以在之后五年的时间里,不能攻克即墨与莒城呢?这似乎不能体现乐毅的水平吧。

笔者认为,乐毅并非是仅用数月就扫平齐国,而是用了五年时间,才击破齐国绝大多数的反抗力量。

其实在《史记》中的《乐毅列传》中就写得明白:“乐毅留循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倘若不是燕齐苦战五年,那么试想想,其他诸侯国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吞并齐国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诸侯国之所以并不干涉乐毅,是因为在这五年里,燕、齐仍在不断地战斗,因此各国就乐得坐山看虎斗,让这两个国家去相互消耗实力。

到公元前279年,即燕国伐齐的第六年,齐国的土地多数落入乐毅之手,他攻占了七十余城。

关于战国时代的“城”,史料中也是语焉不详。“城”的标准是什么呢?恐怕各国标准不一样。

我们习惯称为“城邑”,但在战国时,“城”与“邑”还是有不同的,一般来说,“城”比“邑”要大,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说:“小则获邑,大得得城。”在公元前289年,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在是役中,魏国仅损失一部分土地,就有六十一城沦陷。那么以齐国之强,怎么可能全国只有“七十余城”呢?可见魏国的“城”与齐国的“城”在标准上是不同的,魏国把较小的“邑”也算成“城”,而齐国的“城”,可能就不包含“邑”在内了。

战争进行到第六个年头,齐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未被攻陷,这两座城就是莒城与即墨。

莒城是齐国政府所在地,而即墨则是齐国东部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5

莒城与即墨的抵抗十分顽强。

大约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国兵团便发动对此二城的进攻,但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未能攻破。乐毅改变战术,将军队驻扎在距离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监视两城的一举一动。

在此后三年里,燕军也多次进攻,可是仍然未有实质进展。

到了公元前279年,齐国其他军事据点基本上都已沦陷,乐毅加大了对莒城与即墨的攻击力度,他把右军、前军的主力都调到莒城前线,把左军、后军的主力都调到即墨前线。

齐国最后的两个堡垒,能否顶得住燕军的最后一击呢?

对乐毅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出现了。

这个危险不是来自前线,而是来自后方。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了:“乐毅智谋过人,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每座城都是在短时间内就攻克的。如今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他却一直攻不下来。依我之见,并不是乐毅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进攻,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看他是想当齐国的国王。他之所以到现在还没称王,只是因为他的妻儿子女还在燕国,不过齐国的美女很多,我看他也把妻儿子女忘得差不多了。大王,乐毅野心昭然,您可得要及时动手啊。”

这种谗言,完全是捕风捉影,没有一个证据,只是充满信口雌黄的猜测。可是我们必须说,进谗之人,是抓住君王的一个死穴,只要“诬以谋反”,不管这个谋反是不是真的,总会令君王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

对此,多数君王采取的办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保住自己的宝座与权力是最重要的。

可是,在这一点上,又足以证明燕昭王的伟大之处。

燕昭王并没有直接回答进谗者,他不在私底下处理这件事,而是要公开处理。于是他大宴群臣,在宴席上,他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当着众人的面,对进谗者说:

“先王(指燕王哙)曾经把君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并不留给自己的子孙,这是认为贤人才配统治国家。只是先王所托非人,子之的品德不够,不能胜任,国人也不听从他。齐国趁我国动乱时,攻打我土,杀我先王。寡人即位后,每想及此,就痛入骨髓,故而广招天下贤才,以求报仇雪恨。倘若有人能助我复仇成功,我还打算与他共同统治燕国。如今乐毅先生为寡人击破强齐,夷其宗庙,报先王之仇。齐国本来就应该是乐毅先生所有,并非是我燕国应得的。乐先生倘若能统治齐国,与燕并列为诸侯之列,结欢同好,共同抗击其他国家的入侵,那么这是燕国之福,也是寡人的心愿。你竟在寡人面前诽谤乐先生,该当何罪。”

说完后,燕昭王喝令刀斧手将进谗者推出斩首。

燕昭王所说的话,是不是由衷之言,我们不好断定,但都无损于他的英明。如果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么说明他的胸襟宽广,非他人之所及;如果他的话只是一种权谋,那么说明他的统御术如火纯青。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后者,即认为这乃是燕昭王统御术的表现,因为他做得太夸张了。

在杀了进谗者之后,燕昭王把王后的衣服送给乐毅的妻子,把王子的衣服送给他的儿子,并派一百辆马车,把乐毅的妻儿子女全部送到齐国,封乐毅为齐王。

如此大张旗鼓,未免有作秀之嫌。

其实燕昭王是非常明智的人,因为他懂得逻辑学。

我们来猜测一下燕昭王的内心,他面临两个判断:

第一种可能,乐毅是忠心耿耿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燕昭王就不必有任何担心了。

第二种可能,乐毅是心怀不轨,想称王。乐毅要是想称王,燕昭王能阻止吗?不可能,因为燕国的军队尽在乐毅的控制下,而且乐毅占据的齐国比燕国面积还要大。既然无法阻止,倒不如先送一顶王冠给乐毅。

事实证明乐毅并没有个人野心,而对燕昭王的“慷慨之举”,他诚惶诚恐,同时也是万分感激。他马上写下一封亲笔信,拒绝封王并表示效忠之心。

此后,绝没有人胆敢在燕昭王面前诽谤乐毅,而乐毅的忠心也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这件事本来已是尘埃落定,可惜的是,不久后燕昭王病逝,这使得乐毅的前途又蒙上一层阴影。

我一直认为燕昭王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既在于他的功业,也在于他的人格。燕昭王在位时间共计三十三年,他继承了一个经战乱亡国后破败的国家,却终于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他恢复了一个万乘之国所应有的尊严,他以弱伐强,创造一段战国历史中的奇迹。与功业相辉映的,是他人格的伟大,他以谦恭之心礼待贤士,为邹衍扫地开道,为乐毅挡住流言的飞箭。不用说在燕国,就是在齐国占领区,都能废弃暴虐的苛政,善待百姓,尊重贤人。比起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时犯下的累累暴行,燕军即便不能称为仁义之师,恐怕也相去不远了。

君主制国家,兴衰易变,君主的个人能力对国家前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燕昭王的继承者能否奋昭王之余烈,把伐齐战争进行到底呢?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第1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