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希特勒不想再谈了。他承认,这位喋喋不休的苏联外长让他“简直难以忍受”。另一方面,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那些协定,希特勒也知道在东欧问题上是自己理亏,理论不过人家。于是,希特勒故技重施,他说:“鉴于英机可能的空袭,最好现在中止会谈”。
说完,希特勒径直走了,他说自己太累,要睡觉去。而里宾特洛甫却留了下来,陪莫洛托夫前往苏联大使馆赴晚宴去了。
有趣的是,希特勒说得一点儿都没错,这一次,英国轰炸机还真露面了。据参加宴会的施密特博士说,当莫洛托夫刚刚举起酒杯,提议为“苏德友谊万岁”干杯时,柏林城内凌厉的空袭警报声就响了起来。然后,就可以听到隆隆的高射炮声。
里宾特洛甫也顾不上什么友谊万岁啦,他侧耳倾听,在听到英机“嗡嗡”的发动机声后,他迅速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领着同样慌乱不堪的苏联外长就往外跑。此时,整个柏林大街上已是乱成一团,人们都在四散逃命,德国人和俄国人纷纷逃进了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里……
好了,写到这里,先暂停一下……因为,我们得先看看英国人的说法。丘吉尔后来曾得意洋洋地写道:“事先我们就听说了莫洛托夫要访问柏林,尽管我们没被邀请,但也不能置身事外啊!所以,我就派空军去啦!”
虽然,丘吉尔没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的想法却也不难猜测——那是因为他担心德国与俄国走得太近,共同商量起来对付英国。因此,他派出空军给双方提个醒——千万别瞧不起咱,咱们大英帝国并未被打败!
没错,就事实而言,丘吉尔此举确实取得了效果,不过是相反的效果。
当时,里宾特洛甫并没有躲进俄国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而是跑到了威廉大街拐角处,他自己的私人防空洞里。莫洛托夫跟在后面。防空洞里就他们两人……
一般说来,两位外交部长呆在同一防空洞里,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但是,一直到很久之后,这两人的谈话记录才正式浮出水面。
那是在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最高丨潮丨之际,丘吉尔在访问莫斯科途中,从斯大林口中获得了关于这次会谈的简短说明。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苏联人为他准备的一场宴会上,喝得醉眼朦胧的斯大林把他单独拉到一旁。斯大林说:“不久以前,大家都埋怨莫洛托夫过分亲德”。顿了顿,斯大林接着说:“现在每个人又说他过分亲英。但是,我们从来就没相信过德国人!”丘吉尔很惊讶,他不知道斯大林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于是也不吭声,默默听他说下去。
斯大林问:“当莫洛托夫于1940年11月前往柏林时,你们有所耳闻,所以派飞机去空袭了?”丘吉尔点了点头。“警报响起的时候,里宾特洛甫带路,走下了许多层阶梯,到了一间装饰豪华的防空室。进去后,他把门关起来对莫洛托夫说,现在,就只剩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为何不划分一下英国的遗产呢?里宾特洛甫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份协定草案,这个草案实际上是想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以俄国作为第四个成员国。该草案非常隐讳地指出,俄国将主动放弃巴尔干半岛及波罗的海利益,转身向印度洋寻求生存空间……莫洛托夫看完这份草案后问道,英国的意见呢?英国会答应吗?‘英国?’里宾特洛甫说:‘英帝国已经完蛋啦,它再也起不到大国的作用了。’莫洛托夫回答说,‘如果真完了的话,我们为什么躲到这个防空洞里来呢?是谁在这儿扔丨炸丨弹呢?’”
据说,在听完这个故事后,丘吉尔痴痴地站在原地,答不上话来。因为他明白了斯大林为什么会突然说起这个故事。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说这个故事呢?
查阅多种资料之后,鄙人推出来一个结论(首先申明,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我认为,斯大林这是在有意讨好丘吉尔。
据斯大林私人翻译说,1942年8月是斯大林最困难的时候。在南线,德军已经深入了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也面临危险。苏联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因此,斯大林强烈要求西方国家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丘吉尔以还没有这种实力为由,拒绝了斯大林的建议。
因此,斯大林讲出这个故事无疑是告诉丘吉尔,在1940年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苏联政府并没有落井下石,去夺取你们的印度。如今,在我们危险存亡之际,你们是否应该报答一下呢?
但是,盟军确实没有实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因此,丘吉尔也只能默然。
连载204
决断
这场生动的“防空洞辩论”并没有结束。说来也好笑,实际上,里宾特洛甫与希特勒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后来在纽伦堡审判中,里宾特洛甫曾对提审他的法官们大倒苦水,他说:“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支持元首进攻俄国……”
这是实话。如果说希特勒要求苏联南进,是想借英国之手除掉苏联。那么,里宾特洛甫就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与俄国结盟了。因为,里宾特洛甫是一位极端仇英份子,他巴不得看到这个帝国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据记载,里宾特洛甫曾这样恳请过莫洛托夫,他说,“关键问题是,苏联是否愿意在消灭英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同我们合作”。
莫洛托夫没有正面回答,这位面无表情的苏联外长只会像复读机一般,反复重申苏联政府“对印度洋没有一点儿兴趣”,“我们只想确定在东欧及巴尔干利益”之内的老话。
由于考虑到如何向斯大林同志交差,莫洛托夫也同样带着恳求的语气说,“如果里宾特洛甫先生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将不甚感激”。
但是,里宾特洛甫什么也答不上来。他总不可能对莫洛托夫说,孩子别天真了,你再想着讨要东欧的话,元首明儿个就来爆你菊花。
大家也许看过美国电影《教父》。在影片里,老教父维托·克里昂曾说过一句台词,他说,“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话,放在这场莫洛托夫柏林之行上尤为恰当。没错,论辩才,莫洛托夫是赢了,他妙语连珠,咄咄逼人。往往能把里宾特洛甫,甚至希特勒辩得哑口无言。但实际上,莫洛托夫却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他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当11月14日,希特勒读到“防空洞辩论”书面汇报时,他被惊得瞠目结舌。希特勒承认,他原本打算让苏联签署“四国条约”,等彻底解决英国问题后,再回头来收拾俄国。但苏联人太顽固,野心太大,双方思想方面的鸿沟太深了……
好吧,既然你们欲壑难填,那我只好用死亡来终结你们。
连载205
此时此刻,希特勒已不再犹豫。他甚至怀疑,苏联人如此不愿意南下印度,难道是与伦敦政府有某种秘密协定?
此后不久,希特勒私下对纳粹党秘书马丁·鲍曼说的一番话就更露骨了。他说,“莫洛托夫来访使我相信,斯大林迟早会抛弃我们,投靠敌人。在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问题上,我绝不会在苏联的讹诈面前屈服”。另一方面,作为欧洲守卫者和保护者的第三帝国,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日耳曼友邦,白白牺牲在共产主义的祭坛上呢?希特勒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怎么说,与俄国交战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苏联重工业体系形成之前,将其击败!”
从这一点来说,希特勒头脑清醒,看清了问题本质。的确,俄国实乃英国“潜在的盟友”。道理很简单,假如德国执意不肯在东欧问题上让步,斯大林必会恼羞成怒,用武力讨来。希特勒认清了这一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敌人要逐个逐个消灭”。至少,一定要在美国参战前,解决俄国问题。只要夺得了俄国的资源,就算美国参战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