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为期一月的波兰战役落下帷幕,枪炮声渐渐停止,波兰大地重新回复了平静,然而一个主权国家已轰然倒下,不复存在了。
对此次战役的过程我并不想详述太多,因为德军占有显著优势,研究战略战术的人对这次军事行动不会有特殊的兴趣,我也仅仅详细介绍一下古德里安将军,因为他将是以后法兰西战役与苏联战场的主角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在此次战役中,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波军亡6.6万,13.3万,被俘69.4万。可以看出德军的伤亡是相当高的,这当然要归功于波兰的顽强抵抗,虽然这样的抵抗对整个战局是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是波兰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勇敢。
苏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250-350公里。在推进中苏军亡734人,伤1862人。
苏联这个便宜可算捡大了,许多德国将领为此相当不服气,因为事先秘密协议约定,要把东波兰的一大片土地割给苏联,但这些土地现在德国人手中,将领们急不愿意把这些用将士们鲜血打下来的土地让给苏联。斯大林也怀疑德国最高统帅部是否会烙守协定,而退回到双方一致同意的分界线上去。
但是希特勒遵守了诺言,还为此准备了交接仪式。在应属于苏联地段所俘获的物资,都一股脑的交给了苏军。
为什么希特勒付给俄国人这样高的代价?不错,为了使苏联不参加西方阵营,置身战争之外。
之前西方国家是和苏联进行过接触的,希望组成三大国联盟,一起对抗德国的崛起。假如谈判成功,这简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只不过是把沙俄换成了苏维埃 。假如这一切变成现实,那么德国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然而嗅觉灵敏的希特勒最终赢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很简单,他给了苏联更多的利益,为了与斯大林签订条约,他默认了苏联入侵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被苏联所蚕食。消灭波兰苏联也从中分了一杯羹,甚至入侵芬兰这样弱小的国家。希特勒也严令,不允许德方将领流露出对芬兰丝毫同情“要支持斯大林的行动”希特勒这样说道 。
斯大林也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变本加厉,漫天要价。
忍,为了不使德国有后顾之忧,希特勒只得委曲求全。因为有些帐,是需要秋后来算的。
现在轮到法国了。
貌似是英国的讽刺漫画...希特勒与斯大林的背背山婚礼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仪式上 斯大林笑面如花 如此大的便宜 没理由不高兴呀(左边为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
连载15
施里芬计划
1913年1月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震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这位弥漫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我并不知道施里芬伯爵临死之际,他的继任者,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在场与否。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如若在场,这可谓一个绝妙的讽刺。我在这里只想评价一点就是——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西线对法作战,东线对俄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也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如何打败法国,是德国参谋部天天都要讨论的事情,这些老学究们,从德国在1871年建国伊始,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干别的,就一门心思的琢磨这个问题。
而且,这问题一琢磨,就琢磨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了,大家可别误会 ,他们可不是想象中的政府某些机构的大老爷那样,是闲着没事做,找个崇高的理由,蹲办公室里看报纸。
这些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军官们,是确确实实在为了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因为,德国建国时,痛殴过法国一次,迫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德国。
这次失败让法国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德国的。于是,拼命搞好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在外交上,孤立德国。
同时,德国的崛起让英、俄两国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也乐呵呵的同法国结成了死党。
这时,任职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既: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仅仅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及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需要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德国只需要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需要在一个月内结束。
等法国战败后,德国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俄国,俄国那些缺少训练,装备落后的军队就根本不是精锐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了,施里芬伯爵预计,只要他的计划成功,战争能在三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再跟上强大的预备队,同时,由八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79个师能否以最快的时间顺利的横扫法国沿海地区, 直插进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所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
还是图片最清晰 施里芬计划中 德军的战略是沿着法国海岸线一路扫荡 突入巴黎城侧后再进行总攻 这个右勾拳的进攻路线 才是该计划的核心所在
连载16
从1891年-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多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
在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八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反正他什么都怕,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把施里芬伯爵原计划的主攻力量的79个师,削弱到了53个师,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15英里的地方,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全部都累趴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德国士兵击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