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然而,出乎拓跋焘的意料,这次柔然可汗大檀大规模南下行动并没有选择一条进军路线,除了东线以少数兵力南下以外,他亲率六万骑兵避实击虚,突然从西路杀来。北魏从去年二月即征发民工修筑从长城,在阴山的各个隘口设置堡垒,以抵御柔然的入侵,但此时北魏长城并未建成,阴山关隘形同虚设,因此,柔然大檀的主力骑兵得以迅速穿越阴山,突然出现在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一说在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

据《北史·节义·段进传》记载:“段进,不知何许人也。太武初,为白道守将。蠕蠕大檀入塞,围之,力屈被执。进抗声大骂,遂为贼杀。”白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北,《太平寰宇记》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是柔然南下的西路要道。

北魏的阴山防线虽然经营多年,但在柔然骑兵的冲击下仍然形同虚设。这一方面是因为长城尚未完工,另一方面是北魏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又用到了东线,因此,柔然主力得以快速越过阴山要塞,直捣北魏旧都盛乐,并一举占领了盛乐宫。

年仅16岁的太武帝拓跋焘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向各地部队发出了向云中紧急集结的命令,与此同时,他不等其他部队集结到位,即亲自率领驻守京师的部队火速北上寻战。

拓跋焘的这次冒进几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仔细分析个中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宋书·索虏传》称,拓跋焘“壮健有筋力,勇于战斗,忍虐好杀,夷、宋畏之。攻城临敌,皆亲贯甲胄。”这大约是实情。再加上拓跋焘血气方刚,做出这一决定也在情理之中。二是轻敌。柔然相对于接受了汉文化的北魏统治者而言,文化水平很低,拓跋焘曾因柔然人非常无知,形状就象虫子一样,曾蔑称其为蠕蠕(另据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称,“柔然”一词同后来文献中记载的蒙古语“薛禅”有语义渊源,为“贤达聪明”之意)。虫子竟然狠狠地咬了自己一口,这不禁让拓跋焘火冒三丈,拍死一个虫子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举手之劳。三是情况不明。从史料上看,这次柔然入侵,是经过周密策划的一次行动,柔然军队多点出击,在北魏沿边各地都点起了狼烟,也许拓跋焘在仓促之中,对于占领云中的是否是柔然主力,并不清楚。

拓跋焘率领的这支部队马不停蹄,经过三天两夜的急行军即赶到了云中。进抵云中的魏军却被数量庞大的柔然军团团包围,看到北魏皇帝亲自前来,将拓跋焘包围了五十多层,柔然军队朝拓跋焘所在的位置发起了轮番冲击,战况十分激烈,敌骑一度甚至冲击到拓跋焘本人的马前,将士们都非常恐惧,然而,拓跋焘却神色自若,大家看到皇帝这样,也都镇定下来。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意外事情却发生了!

《魏书·索虏传》称:“先是,大檀弟大那与社仑争国,败而来奔。大檀以大那子于陟斤为部帅,军士射于陟斤杀之,大檀恐,乃还。”说的是:早在拓跋珪天赐元年(公元402年),也就是20年前,大檀的弟弟大那妄图发动政变,诛杀堂兄、当时的柔然可汗社仑自立,阴谋败露后,大那等人逃往北魏,大那被封为冠军将军、西平侯,这段往事,我们在东晋卷中已经说过。上引这段记载,令人费解的是后面的那一段话,大那的儿子于陟斤在大檀继位后,被任命为部落头领,而在这场激战中,“军士”射杀了于陟斤,大檀非常恐惧,就撤军了,拓跋焘也脱离了险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军士”是指哪一方的士兵?二是为什么一个“部帅”于陟斤被杀,大檀就匆匆撤军了呢?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有人认为,军士是指柔然的士兵,他们进而结合该段的上一句推测,大那投奔北魏二十多年,虽然史书没有明言,但以常情推断,北魏一直是利用大那等人来离间柔然高层、颠覆柔然政权的,大那家族从大那开始即觊觎可汗之位,如今大那之兄大檀终于如愿以偿,因此,身在北魏的大那与留在柔然的大那之子于陟斤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大檀既要利用于陟斤安抚大那在柔然的势力,又不得不对这股势力高度戒备,大檀在南下入侵北魏时,将于陟斤留在身边,扣为人质,以期稳定柔然后方大那势力,而在战斗中,于陟斤却被柔然士兵暗害,在这种情况下,大檀非常担心后方的稳定,于是匆匆撤军。主流的意见是:射杀于陟斤的是北魏的射手。《资治通鉴》明确肯定了这一点,北魏军队内不乏神射手,北魏时期,皇帝巡视各地的时候,经常下令身边的大将比试箭术,如考古发现的太武帝东巡碑(御射碑)残片,即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在东巡(公元436年)期间命令神射手比试箭术,列名其间的有: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前军将军浮阳侯阿齐、中坚将军蓝田侯豆代田、射声校尉安武子韩元兴、次飞督安熹子李盖等人,因此,北魏军队射杀于陟斤非常正常。令人纠结的是:为何于陟斤被杀,大檀就退去了呢?除了刚才说过的柔然内部可能存在不稳的情况外,大约还有下述原因:一是大檀并不知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人就在军中。拓跋焘所率之军也许数量并不多,因此,可能并没有对外宣称拓跋焘本人就是军中,我们从《魏书》两处相互矛盾的记载中似乎能够寻找一点蛛丝马迹:《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赭阳子尉普文率轻骑讨之,虏乃退走。”而《魏书·蠕蠕传》则称:“始光元年秋,乃寇云中。世祖亲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云云,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赭阳子尉普文率军前去抵挡,而后者则明确说是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迎战。也许,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太武帝拓跋焘的确是上了前线,但对外则宣称领兵将领是尉普文。二是柔然其他部队受到魏军的打击。《魏书·长孙翰传》称:“蠕蠕大檀之入寇云中,世祖亲征之,遣翰率北部诸将尉眷,自参合以北,击大檀别帅阿伏干于柞(音:炸)山,斩首数千级,获马万余匹。”长孙翰一直担任北方军区司令(都督北部诸军事、平北将军、真定侯),他“率众镇北境,威名甚著,蠕蠕惮之。” 参合,在今山西省阳高县,柞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以西、内蒙古境内,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以北,《读史方舆纪要》称在大同府西北五百余里,。长孙翰所率之军当属于魏军北方主力军团,从该部的行军路线上分析,该部在战前似部署于东线,此时奉调西进增援,击败了柔然别部。北魏东线主力军团向西靠拢,柔然兵力在西线已经不再占用绝对优势,这大约也是其退却的另外一个因素。有人还说,魏军打击了柔然补给线也是另外一个原因,但,从长孙翰之军打击的方向看,并不是柔然的补给线,且《魏书·娥清传》有“蠕蠕大檀徙居漠南”之语,大约可以推测,这次大檀南下是倾国而来,以战养战,因粮于敌,补给线被切断一说似无依据。需要说明的是:大檀从云中撤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柔然军队从漠南远遁漠北,而从史书的字里行间似可以推断,大檀从云中撤离后,柔然军队可能还盘踞在阴山南北,或者转兵东向,寻找新的突破口。

云中之战取得胜利后,尚书令刘絜对拓跋焘说:“大檀自恃部队众多,虽然败逃,但恐怕还会再来,请求等到秋收完毕,大规模征发部队,东西两线同时并举,北上讨伐。”拓跋焘表示同意。

九月,也就是云中之战结束的第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下令大规模征兵,凑够了五万骑兵,将要北上讨伐柔然。经过了三个月的准备,到了十二月,他命令安集将军平阳王长孙翰、东平公娥清、安北将军尉眷等将从东路出击,而自己则率领西路军驻扎在柞山,防守西路。长孙翰等将从东路的长川出发,柔然军队这才北逃,魏军实施追击,俘获甚多。长川,在内蒙古兴和县境,《通鉴注》:“长川在御夷镇西北,大漠之东垂也。”按:《大清一统志》称:(御夷镇城)“在直隶赤城县东北独石城东。”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北魏的这次保卫战,是太武帝拓跋焘在继位之初所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此战的胜利让北魏渡过了易代之际的危机,稳定了北魏政局,也展现了年轻的太武帝拓跋焘过人的能力。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