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三、解决刘毅(1)
卢循被击败以后,刘裕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一月,东晋朝廷任命刘裕为大将军、扬州牧,给班剑二十人,本官如故,刘裕感觉时机尚不成熟,坚决推辞。在刘裕上台以后,就严令地方豪强不得隐匿流民,至此,地方上报会稽的虞亮隐匿了一千多流民,刘裕下令将虞亮斩首,并因此追究会稽内史司马休之的领导责任,将司马休之罢免。罢免了司马休之,到第二年,刘裕即让自己的亲信孔靖担任会稽内史。
义熙七年三月,刘裕才接受了此前被任命的太尉、中书监一职,他任命刘穆之为太尉司马,以殷景仁为初级参军。殷景仁是殷融的曾孙,是殷浩的侄孙,前司徒王谧的女婿。他建议百官举荐贤才,以被举荐的人士是否称职,作为对举荐人褒贬的依据。刘裕问刘穆之:“孟昶的参佐中,有谁可以延聘到我的府中?”刘穆之当即举荐前建威中兵参军谢晦,刘裕当即就任命谢晦为参军。谢晦,字宣明,他是谢安的二哥谢据的曾孙,我们知道,谢据生子谢朗、谢方、谢允,谢朗就是谢家“封胡羯末”中的胡,后为东阳太守,也被称为谢东阳。谢朗生子谢重,谢重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长史,谢重生子谢瞻、谢晦等五子,从辈分上讲,谢晦是被称为“禁脔”的谢混的堂侄,是谢裕的侄儿。刘裕曾经审问犯人,当天,主管刑狱的参军有病请假,刘裕临时让谢晦代理。谢晦在途中的车上将诉状大致看过一遍,当即就做出判决。当时,相府中事务繁多,案件堆积如山,谢晦随机应变,对答如流,毫无差错。刘裕十分惊奇,当日即任命其为刑狱贼曹。谢晦容貌俊美,口齿伶俐,博学多识,深得刘裕的赏识。
深受刘裕器重的还有刘穆之。刘穆之对刘裕忠心耿耿,外间听到的见到的新鲜事,不论大小,即便是民间的戏谑之词,刘穆之都会一一向刘裕汇报,刘裕经常对大伙提及一些民间发生的隐秘之事,以示聪明,都有赖于刘穆之的密报。刘穆之为人好客,自己的府上总是高朋满座,他则广布耳目,因此,朝中大臣中间一些最为隐秘的言语,刘穆之都会得知,并向刘裕报告。有人嘲讽刘穆之,而刘穆之则说:“以刘大人的聪明才智,这些内情终究都会知晓,我深受刘大人厚恩,当然不会有所隐瞒,这也与张辽对曹公汇报关羽将要背叛的道理,是一样的。”对于刘裕的一举一动,刘穆之都要暗中指点。刘裕素来书法不行,刘穆之建议道:“书法虽然是小事,但要宣示远近,请大人您稍微留意。”刘裕既没有空闲去练字,再加上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效果不佳,于是,刘穆之又建议刘裕写大字,他说:“一字直径一尺,没关系。字大以后,不仅会包容一些欠缺之处,而且字体也好看。”后来,刘裕采纳了他的意见,一张纸上不过只写六七个字。刘穆之与朱龄石两人都善于写信,一天,两人当着刘裕的面,代替刘裕给人写回信,从早晨到中午,刘穆之共写了一百封信,朱龄石写了八十封,而且,刘穆之还一面写信,一面与刘裕交谈,两不耽误。
卢循之乱被平定以后,东晋朝廷暂时度过了一次灭顶之灾,但内部的权力斗争却再次凸显了出来,而这场斗争主要来自刘毅与刘裕之间。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视甚高,本来,他与刘裕一起在京口起兵,同为兴复晋室的功臣,虽然暂时推举刘裕为主,但一直以来,对刘裕心存不服。然而,桑落洲惨败却让他名望大损,而相反的,刘裕却接连取得了灭亡南燕、讨平卢循的大功,这让两者之间的声望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桑落洲惨败以后,刘裕虽然没有追究他责任,仅将其降号为后将军,但他也开始知道自己已经难以与刘裕匹敌,更是十分激愤,他每次阅读《史记》,看到蔺相如对廉颇屈节一事,总以为是不可能的,还常常说:“可恨不能生在刘邦、项羽之际,与两人一起逐鹿中原!”刘裕没有读过多少书,而刘毅却自认为是个风雅士人,因此,朝廷中不少士大夫都与他倾心结交,刘毅与朝中的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结为同党。郗僧施,字惠脱,是郗超堂弟郗俭之之子,因郗超没有子嗣,郗俭之以郗僧施为其子嗣,袭爵南昌公。郗僧施年少即与王绥、桓胤齐名。刘毅曾对郗僧施说:“过去,刘备得到孔明,好比鱼之有水,今我与你二人虽然才能比不过古人,但道理是一样的。”附庸风雅,这是当时特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谁都不能免俗。《艺文类聚》卷一四沈约《(梁)武帝集序》说:刘裕虽阙章句之学,却“好清谈于暮年”。《南史·郑鲜之传》也记载,刘裕为宰相后“颇慕风流,时或谈论。”这都说明,即便是刘裕也必须周旋于当时的文化氛围中。
长期以来,刘毅一直与刘裕作梗,起初,刘裕想依靠王谧,而刘毅却向王谧发问玉玺何在,吓得王谧弃官东逃;继而,刘毅阻挠刘裕任命刘敬宣为江州刺史,在刘毅的一再坚持下,刘裕只好将刘敬宣罢免,刘敬宣伐蜀失败后,刘毅一直要借刘裕之手杀死刘敬宣;刘裕决定北伐南燕,而刘毅却坚决阻止;当刘裕劝阻刘毅进攻卢循,刘毅也是置之不理,这里面当然有二人不愿对方建功立业、提高声望的因素,也有不断打击对方下属、削弱对方势力的目的,刘毅不断找事,刘裕也不甘示弱。御史中丞郑鲜之是刘毅的舅舅,他性格刚直,不避权贵,与刘毅不和,却与刘裕关系甚好。义熙六年,在刘毅处于最低谷的时候,郑鲜之命令治书侍御史丘洹弹劾刘毅“任居次相,既杀之非己,无缘生之自由”,要求罢免刘毅的官职,但刘裕没有同意。
如今,在卢循被平定下来以后,两人又产生了矛盾,刘毅将矛头对准了刘裕的亲信、江州刺史庾悦。
刘毅当初在京口的时候,家境贫寒,一次,他与一批亲朋好友来到东堂(演武厅)比赛射箭。当时,庾悦身为司徒右长史,正巧也来到了这里,刘毅等人先到,而庾悦后来,要占用东堂。刘毅说:“我辈地位低贱之人,能凑在一起射箭很难,而大人到任何地方射箭都可以,请将今天让给我们吧。”庾悦不同意,与刘毅一起的众人都纷纷避让,只有刘毅心存不满,拒不离去。庾悦随身携带着厨师,即在东堂大摆筵席,却不理会身边的刘毅。刘毅向庾悦索要一只烤小鹅,而庾悦不禁大怒,就是不给,对此,刘毅一直怀恨在心。此时,刘毅上书朝廷,请求朝廷让自己加督江州,朝廷同意了,任命其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都督。刘毅顺便上书称:“丧乱以来,江州作为主战场,已经变得十分残破,且江州身处帝国腹地,户口不满数十万,地域不过数千里,却层层配置各类军府,因此,建议解散军府,令刺史府迁往豫章,而原刺史府所在地浔阳,接近山蛮,应当有所防备,建议刺史留下一千兵力驻守。”刘毅的目的就是将刘裕的心腹庾悦解除军职,自己则吞并江州部队,刘裕当然明白刘毅的用心,但他采取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策略,一概同意刘毅的请求,于是,庾悦被解除了都督、将军官职,而以单车刺史的身份迁往豫章,刘毅命令自己的亲信赵恢率领一千人马驻守浔阳,原庾悦军府中三千将士全部划归刘毅卫将军府中。刘毅如今是庾悦的顶头上司,他不断向庾悦发号施令,督促严急,庾悦又气又怕,当行至豫章后不久,就背上生疽而死。庾悦死后,刘毅又要求朝廷将江州交给自己,于是,刘毅拿到了豫州、江州两州的军政大权。这是义熙七年四五月间的事。
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刘裕与刘毅之间似乎相安无事。到第二年即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四月,刘裕的弟弟、荆州刺史刘道规因病请求返回京师。于是,朝廷改授其为都督豫州江州二州扬州之宣城淮南庐江历阳安丰堂邑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常侍,征西大将军如故,也就是说,将刘毅与刘道规对调。然而,由于刘道规病重,未能接受豫州刺史一职。刘道规在荆州数年,秋毫无犯,临行之前,两名随身卫士将府中的凉席拿到船上,刘道规即将二人拖到街市中斩首,到同年闰六月,刘道规病死,终年43岁。
刘道规的死,让东晋朝廷又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权力博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刘裕以豫州江州刺史刘毅接替荆州刺史;刘毅腾出的江州刺史一职,交给了孟怀玉;豫州刺史一职交给了青州刺史诸葛长民;诸葛长民的青州刺史,交给了宣城内史檀祗;冀州刺史则由刘穆之改为刘敬宣;去年,刘裕消灭南燕以后,即将淮河以北地区设立了北徐州,任命哥哥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驻防彭城,此时不变。
刘毅以朝廷近畿的豫州江州二州换取上游荆州,表面上看,得大于失,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刘裕、刘毅二人的根本在于北府,义熙元年,刘裕即以豫州换取了刘毅的兖州,牢牢地控制了北府旧地,而将刘毅调往密迩京畿的豫州,虽然豫州从地理上更加接近京师,但却失去了旧有的根据地,如今,八年过后,刘裕故伎重演,又将刘毅从他经营了七年多的豫州调往上游荆州,而刘道规在荆州已经苦心经营了七年之久,且刘道规离去之后,未带走一位荆州故吏,表面上看,这是刘道规高风亮节,而实际上,未尝不是牵绊刘毅的一种策略,刘裕从刘毅的手上拿到了豫州和江州,使下游之势完满了起来,而刘毅则将要前去陌生的荆州,并且,失去了朝廷内权。那么,对于刘裕而言,趁着刘毅前往荆州上任、在荆州立足未稳之际,对其实施突袭,将是解决刘毅问题的一个最佳时机。
也许此时,一个彻底解决刘毅的计划,早已经在刘裕的胸中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