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六、北伐南燕
其实,从义熙元年晋安帝安全回到京师以后,东晋朝廷除了内部政争、讨平桓玄余党以外,已经开始对外进行了战争。
义熙元年年初,就在晋安帝从江陵东返之时,由于益州刺史毛璩动员益州梁州军队准备打击桓玄,从而诱发了谯纵反戈一击,蜀中大乱,东晋自此失去了益州,谯纵自立为王,建立了西蜀政权。毛氏家族在益州的,全部被诛杀,而毛璩的弟弟毛瑾之子毛修之前此任桓玄的屯骑校尉,诱杀了桓玄,继而,桓振复起,毛修之、巴东太守柳约之司马时延祖、涪陵太守文处茂等人退保涪陵(重庆市涪陵区)。当刘裕听说谯纵背叛以后,即于第二年九月命令龙骧将军毛修之与益州刺史司马荣期(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后)、涪陵太守文处茂、巴东司马时延祖等人率众西上,讨伐成都的谯纵。毛修之等人推进到宕渠(四川省渠县)的时候,司马荣期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杨承祖自称镇军将军、巴州刺史,毛修之只好退还白帝(重庆市奉节县),杨承祖亲自率军东下进攻白帝,没有攻下。毛修之命令参军严纲等人搜集余众,汉嘉太守冯迁率军会合,一起讨伐杨承祖,将其斩杀。当时,文处茂仍然在巴郡,毛修之派遣振武将军张季仁率领五百人增援文处茂,荆州刺史刘道规又派遣奋武将军原导之率领一千部队,接受毛修之的指挥,毛修之派遣原导之与张季仁一起西上。对于毛修之而言,谯纵既是国贼,更是仇人,因此,他执意西上讨伐,而当时的益州刺史鲍陋却无意西上。义熙三年,毛修之上书东晋朝廷,声泪俱下,强烈要求讨伐叛贼谯纵,刘裕对毛修之的遭遇十分同情,即命令襄城太守刘敬宣为监征蜀诸军事,率领五千人马,并统领时延祖、文处茂等诸军一起伐蜀,以荆州刺史刘道规为诸军统帅。刘裕以刘敬宣担任征讨都督的原因,主要在于想让他立下战功,以便再次提拔。对于这次伐蜀行动,不是没有不同意见,国子博士周祗上书说:“自从义旗建起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可谓是上天与民心一起帮助,如今大乱已经逐渐平定,君臣都很安泰。不久前,粮食生产也开始丰沛,人民也脱离了饥饿之苦,四处的强盗也逐渐没有了,国家将慢慢恢复正常。蜀贼谯纵固然应当消灭,只是古人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今,前往伐蜀,逆流而上,行程将近万里,部队要长途跋涉近一年之久,如果伐蜀军能够直抵成都,生擒谯纵,这固然是快事。然而,益州土地荒芜,田间连野草都没有,成都城内居民也所剩无几,计算得到益州的利益与行军的费用,得不偿失。况且,如今正值雨雪到来之际,让东吴子弟西上巴蜀,其间疾病死亡的,又会不少,这是其一。其二,敌人以逸待劳,一旦战事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三,千里运粮,将士们是吃不饱的,况且,部队经过的地方并没有我方的粮食储备,全靠万里运粮,假如战事绞着,粮运不继,即使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名将,也无能为力。如今,大家都说谯纵众叛亲离,其实不然,谯纵本一介百姓,而能登上大位,如果众叛亲离,怎能成功?如今招募的将士都是素无训练之人,没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治国的肯定是要先安定内部然后再对付外部,先安定近处再招怀远方。近一段时期,反叛不停,诛杀不断,不可以说是人和;蜀地天险,不可以说地利;毛修之家遭不幸,不应该以得到死亡为幸事,刘敬宣蒙再生之恩,也要保全性命以报答国家,如今将军派遣这两位视死如归之人,而忘记了国家的大局,这让人实在不安。”怎奈刘裕决心已下,拒不听从。
听说东晋开始伐蜀,谯纵于义熙三年九月向后秦称臣,又派人与广州的卢循暗中勾结,谯纵上表姚兴,请求姚兴归还桓谦,想利用桓氏家族在荆州的影响力,以对付晋军。姚兴征询桓谦的意见,桓谦说:“臣家世代在荆州,对荆州百姓素有恩惠,如果凭借巴蜀的力量,顺流而下,荆州之民必然会望风响应。”可是,姚兴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小河容不下大船。假如谯纵的能力足以办成事,也不需要借重你的力量,你要自求多福。”于是,同意将桓谦送到了西蜀。桓谦来到成都以后,虚怀若谷,很受欢迎,谯纵开始生疑,将其安置到龙格(四川省成都市双流),软禁了起来。桓谦哭着对几位兄弟说:“秦主真是神人啊!”
经过一年左右的长途跋涉,义熙四年七月,刘敬宣的这支远征军终于进入三峡,他派遣振武将军、巴东太守温祚率领两千人扬言从外水(岷江)进军,而自己则率领益州刺史鲍陋、辅国将军文处茂、龙骧将军时延祖等主力军团从垫江由内水(涪江),身先士卒,转战而前。谯纵向后秦求救,后秦姚兴派遣平西将军姚赏、南梁州刺史王敏率领两万秦军南下救援。刘敬宣的远征军推进到黄虎(四川省绵阳市境),距离成都五百多里。谯纵辅国将军谯道福率领蜀国几乎全部的军队,扼守险阻,抵御晋军。两军相持六十多天,经过了大小十几次战斗,西蜀军队固守险要,不敢出战,而晋军也无法通过。晋军军粮吃完,军中又发生了传染病,死亡的士兵超过一多半,于是,刘敬宣只好率军撤退。谯纵将毛璩一家以及死难的士人的灵柩、毛氏妻女、文处茂母亲何氏都放到河中,由晋军承接运回。此次伐蜀失利,刘敬宣被免职,封地削去三分之一,荆州刺史刘道规也因此而被降号为建威将军。九月,刘裕提出引咎辞职,晋安帝下诏将其军号降为中军将军,开府如故。刘毅想趁机严惩刘敬宣,刘裕庇护着刘敬宣,并命何无忌前去解劝刘毅,何无忌对刘毅说:“为何要以私怨而失去公平!如果你固执己见,我只有将此议交付朝廷,由朝廷重臣共同决定。”刘毅只好作罢。
刘裕起事以来,除去何无忌灵溪之败之外,就是这次刘敬宣伐蜀失利,不过,上次何无忌灵溪失利,统帅是刘毅,而这次刘敬宣伐蜀失败,最高决策者则是刘裕,当然刘裕难辞其咎。对于刘裕而言,他亟需一次由其亲自指挥的全胜,来挽回自己的声誉,而恰恰就在这时,南燕的慕容超给了他一次机会。然而,当刘裕决策伐燕的时候,群臣大多提出了反对意见,刘毅当时镇守姑熟,他给刘裕写信说:“苻坚入侵的时候,谢太傅尚且不亲自领兵出战。宰相远出,将动摇根本。”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刘裕内弟)以为必定能够胜利,劝说刘裕亲征。谢裕是谢安二哥谢据第三子谢允的儿子,他与谢琰的儿子谢混是堂兄弟关系,谢裕与刘裕关系密切,刘裕还是桓修抚军中兵参军的时候,曾前去谢裕那里问事,谢裕与刘裕交谈以后,相见恨晚,并留下刘裕共餐。饭还没有做好,桓玄就派人召见谢裕,当时桓玄性格急躁,不一会儿,又来人催促。刘裕屡屡要求离去,而谢裕却说:“皇上看重我,我有办法。我正想与客人一起吃饭,皇上岂能不耐心地等一会儿。”竟然与刘裕吃饱喝足以后,才去见驾。对此,刘裕一直十分感激,逢人便夸奖谢裕是谢太傅孙子。其实,谢裕是谢安的侄孙。谢裕还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吐痰的时候,喜欢吐到下人的衣服上,吐到谁的衣服上,就给谁放一天假,让其在家洗衣、休息,因此,每当看到谢裕要吐痰,下人们就争着用衣服承接。后来,谢裕的女儿嫁给了刘裕的儿子庐陵王刘义真,这是后话。谢裕是支持北伐的,他对刘裕说:“大人建立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业,符合上天和百姓的心愿,匡扶社稷,扫清叛逆,应当树立起个人的威信。南燕临近国境,多次入侵,吊民伐罪,正在于此。平定南燕以后,养精蓄锐,然后再进军洛阳,修复先帝陵墓,岂有坐在此地无所作为,养痈为患呢!”于是,刘裕坚定了北伐的决心,他任命孟昶为监中军将军留府事,同时,担心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在后方会有什么动作,又任命谢裕为大司马左司马,以监视司马德文的举动。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江南下起了罕见的大雪,平地积雪数尺。就在这一片白雪笼罩下,刘裕上书晋安帝要求组织北伐南燕,晋安帝同意。四月晋安帝在西堂为刘裕壮行,十一日,东晋帝国中军将军刘裕率领北伐舰队,从建康出发,从淮河进入泗水,正式开始了北伐南燕之战。五月,东晋的北伐军推进到下邳(江苏省睢宁县),部队弃舟登岸,留下辎重,从陆路徒步北进到琅邪(山东省临沂市北十五里),晋军所到之地,都构筑城池,留下部队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