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二、乱世恬淡
我们暂且将刘裕的打算放在一边,看一看在世事淆乱不堪的时候,还有哪些恬淡冲退的人,还有哪些别样的人生?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东晋的一代高僧、佛教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
慧远,本姓贾,是雁门娄烦(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死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六日,终年83岁。慧远在13岁的时候,随舅令狐氏一起游学许昌、洛阳,21岁时,与弟弟惠持前往恒山聆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感叹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出家,师从道安。慧远与同门师兄慧永曾商议一起远去岭南罗浮山修行,因慧远被师父挽留,慧永先行,当慧永走到浔阳的时候,陶侃的第十子陶范(即《世说新语·方正》“王修龄在东山”条上的陶胡奴)苦苦相留,于是,慧永就在庐山落下脚来。相传为欧阳询题写的《西林道场碑》记载,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晋光禄卿浔阳陶范为慧永建西林寺,这是庐山佛教兴盛的开始。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慧远是在慧永南下后不久即来到庐山,另据《晋书·陶范传》的记载,陶范担任光禄卿是在太元初年,且道安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才来到襄阳,“分张徒众”是在襄阳陷落之前的事情,因此,关于《西林道场碑》记载的晋太和二年(即公元367年)建立西林寺,可能是古人将太元二年误记为太和二年了,也就是说,慧永应当是在晋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来到庐山,住在西林寺,到了公元378、379年东晋襄阳陷落前,道安分张徒众,慧远即南下了。众弟子在离别师父前,道安都要叮嘱几句,只有慧远离别的时候,道安什么也没有说。慧远十分不解,就跪下询问师父为什么,师父回答:“象你这样资质的人,无须为师浪费言辞了。”于是,慧远与数十位弟子一起南下,将去罗浮山。当他们行经庐山的时候,看到庐山风景绝美,足以息心,就住在了龙泉精舍。这里距离水源很远,慧远用木杖敲敲底下,说道:“如果这里能够让我们入住,可让土壤涌出清泉。”言毕,清泉从地下流出,最终成为清溪,这大约就是东林寺门前的虎溪。后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建东林寺,于是,慧远一直就住在东林寺内,三十年不出庐山,自此,庐山的东林寺与长安的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成为南北佛教的两大中心。
慧远南来以后,发现江南的佛教典籍匮乏,就命令弟子法净、法领等人前往远方,搜寻众经,获得梵本,进行翻译。弗若多罗是专精《十诵律》的学者,曾与鸠摩罗什合译《十诵律》,未译完,就不幸去世。慧远派遣弟子昙邕入秦,亲笔致书昙摩留支,请他发心将未译出的《十诵律》剩余部分翻译过来,昙摩留支受遂将弗若多罗《十诵律》译出,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慧远和多次与长安的鸠摩罗什写信,探讨在修证佛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慧远主张佛性之说,认为佛的精神实体是永恒存在的,人们应该把达到这一境界作为奋斗目标,他还认为儒、佛、玄三家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慧远还极力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他在东林寺凿池种莲花,结莲社,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二十八日,他约集信徒刘遗民、周续之、宗炳、雷次宗、毕颖之、张菜民、张季硕等名士123人,在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死后往生西方佛国极乐世界,由刘遗民撰写《誓愿文》。《世说新语·规箴》记载:“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他还根据佛经,创立了专念“阿弥陀佛”即可成佛的方法。除了研究佛法,慧远还钟情山水,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夏天,慧远与众弟子三十余人一起畅游庐山石门涧,大家纷纷赋诗纪念,慧远不仅亲自作诗,而且还为大家的诗作写下《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慧远写下这篇诗序,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把石门涧的奇异美景如图画一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被文学界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山水散文。
东晋南朝时期,士大夫与高僧交往蔚然成风,慧远也与殷仲堪、桓玄、王谧、刘裕、谢灵运等诸多权贵有过交往,但慧远神韵严肃,举止方正,令见到的人都肃然起敬,也赢得了当世权贵们的尊敬。桓玄在征讨殷仲堪之时,路过庐山,桓玄邀请慧远出山相见,慧远以疾病推辞,不出虎溪一步。桓玄只好亲自入山拜见,桓玄身边的人说:“过去您嘲笑殷仲堪入山向慧远致敬,请大人不要对他礼拜。”桓玄回答:“殷仲堪就是一个将死之人罢了,我岂能(象他一样)礼拜之理!”然而,当他见到慧远以后,不由自主地向慧远致敬。与慧远交谈以后,桓玄下山,对左右说:“此人实在是平生所未见。”晋成帝初期,庾冰辅政,认为和尚应当与百姓一样向皇帝行大礼,而尚书令何充等人则反对,长期以来,对此一直有着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等到桓玄辅政,打算下令让和尚对王者致敬,他写信征询慧远的意见,慧远表示反对,为此,慧远还撰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促使在桓玄篡位后下诏确立了和尚不用致敬王者。自此,和尚不敬礼王者成为中国宗教的一条规则。义熙元年,辅国将军何无忌奉晋安帝回鸾路过庐山,他劝说慧远下到庐山山下迎接皇帝,慧远称疾不行。晋安帝派出使者上山探望,并下诏说:“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发江陵,在道多诸恶,情迟兼常。本冀经过相见,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谢灵运恃才傲物,可是,一见慧远,就肃然心服。后来,卢循东下,占领了浔阳,慧远与卢循之父卢嘏曾是同学,卢循给慧远写信叙旧,有僧人劝说:“卢循是国家的贼人,与其交往,恐让生疑。”慧远回答:“我佛法中人,情无取舍,有见识的人岂能不知?”等到刘裕击败卢循的时候,手下有人对刘裕说:“慧远与卢循关系密切。”刘裕却说:“慧远公乃世外之人,必无彼此。”还派人上山送去书信致敬,并馈赠钱米。
东林寺门前的小溪之所以被称作是虎溪,据说,每当慧远送客,一旦不出虎溪,就会有老虎吼叫,因此,慧远每每送客,无论贵贱,不过虎溪。据《庐山记》记载,“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时陶元亮居粟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慧远不慕权贵,甚至是黄帝也无法让其下山,但是,却因为陶渊明和陆修静二人却步出了虎溪。据传说,慧远与陶渊明和陆修静关系最好,在他送客的时候,三人相谈甚欢,慧远也不知不觉地走出了虎溪,三人大笑而别,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的来历。陆修静,是陆凯的后人,道教徒,曾规范了天师道的斋戒和仪范,创立了南天师道,与北方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抗衡,但陆修静年龄与慧远和陶渊明相比,要年轻很多,因此,虎溪三笑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
在慧远的周围有很多当时的名人:慧永、惠持、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宗炳、谢灵运等人。据《高僧传》记载,慧永善于言谈,总是面带笑容,言语从不伤人,他精心修道,立志成佛,尤其奇特的是,他在山岭之上专门盖了一间用于修行的茅草屋,人们到这座屋里总能闻到奇异的香气,因此称之为“香谷”,慧永还与一只老虎同丨居丨一室,人们来之前,慧远就让老虎避开,等人们离去后,再让老虎回来。再者,就是慧远的弟弟惠持,惠持后来离开庐山,前往蜀地弘法,为蜀地民众所信服。还有所谓的“浔阳三隐”,即周续之、刘遗民和陶渊明。周续之,年少入豫章太守范宁创立的学校,学通五经,被人称为颜子;刘遗民原为柴桑令,他弃官与周续之一起上庐山隐居修道,当时,刘遗民曾招陶渊明一起入山,陶渊明没有答应,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并非离群索居,而是既不求显达,又不脱离人间。宗炳,南阳人,他善弹琴,工书画,好山水,爱远游,遇到名山,总是乐而忘归,他足迹遍荆湘,每游一处名士,回家都画下来,挂在屋内,对人说:“在屋内抚琴,欲令众山皆共鸣。”
距今十余年后,到了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慧远病重,门徒请求他喝点豉酒,他没有同意,又请求喝点蜜水,他让人翻开经书查找是否可以,经书刚翻到一半,慧远就去世了。慧远临终前曾对弟子们说自己一生三次见到佛,并遗命死后依照古礼在松树下袒露尸体,然后,再由弟子们收葬,慧远死后,谢灵运为其撰写碑文,宗炳在寺门前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