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三七○、明争暗斗

二月五日,建康的留守政府派出皇帝专用的仪仗,前往江陵迎接晋安帝。

此时,新任命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业已进入江陵,冠军将军刘毅与振武将军刘道规屯兵夏口,辅国将军、琅邪内史何无忌负责护送晋安帝返回建康。

三月,逃亡在涢中的桓振与苻宏一起率众从郧城(湖北省安陆市)出发,奔袭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战败,逃奔襄阳,桓振自称荆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怀肃从云杜(湖北省京山县)驰击江陵,日夜兼行,七日即赶到江陵城下。双方在江陵城北的沙桥会战,桓振聚集了三万之众,旌旗蔽野,只见他跃马横矛,身先士卒,亲自朝刘怀肃的军阵冲杀而来。鏖战中,一箭正中刘怀肃的脸颊,但他毫无惧色,依然怒目奋战,晋军士气大增,个个争先。正在此时,刘毅派遣广武将军唐兴率部也及时赶到了战场,临阵斩杀了桓振,并斩其辅国将军桓珍,江陵城再次回到了晋庭手中。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返回江陵城后,他紧紧地握着刘怀肃的手说:“没有你,我就无家可归了啊!”其后,刘怀肃又进攻屯聚在江夏(湖北安陆县)的桓振辅国将军苻嗣、马孙、龙骧将军金符青、乐志等人,将诸人斩杀,加刘怀肃为都督江夏九郡,暂时驻守夏口;刘毅也攻下迁城,在临嶂斩杀桓振太守刘叔祖,其余十几个趁乱占山为王的,也都被刘毅讨平;据《宋书·刘道规传》记载,当时,荆州、湘州、江州、豫州,尚有很多桓玄的余党,他们屯结在一起,不服从朝廷,东晋政府以刘道规为都督江州的武昌,荆州的江夏、随郡、义阳、绥安,豫州的西阳、汝南、颍川、新蔡等九郡诸军事,“随宜剪扑,皆悉平之。”后,檀祗率军进攻长沙,相继平定了长沙的桓亮、湘东的苻宏,荆州、湘州、江州、豫州桓氏的残余势力,全部被平定。

三月十三日,晋安帝回到了建康,距他从元兴二年底被迁出建康后已过去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东晋大地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先是桓玄称帝,继而是刘裕起义,然后是接二连三的战斗,最终以刘裕一方的获胜而告终。晋安帝回到京师的第二天,朝廷百官全部都到宫门前谢罪,晋安帝下诏称:“这不是你们的罪过,全部恢复原职。”由于刘裕等人的职务全部是晋安帝不在的时候,相互推举产生的,为了表示一种姿态,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均以各种理由表示不遵守皇帝的诏书,坚决要求退位,晋安帝不许。

三月十九日,晋安帝下诏,任命弟弟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大司马,武陵王司马遵为太保,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毅为左将军,何无忌为右将军,都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历阳、庐江、安丰、堂邑五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甲仗五十人入殿;任命刘道规为辅国将军、都督淮北诸军事、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如故;进魏咏之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如果按照这一安排,东晋帝国主要区域的地方大员,将分别为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江州刺史刘敬宣、豫州刺史何无忌、兖州刺史刘毅、青徐二州刺史刘裕、扬州刺史王谧。晋安帝十九日的诏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司马氏皇族的利益:首先,把上游的荆州交给了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刺荆,是桓玄尚未被灭的情况下,武陵王司马遵承制任命的,史书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对于刘敬宣等人的任命,均明确注明是刘裕所任,而对司马休之的荆州刺史之命,则明确说是武陵王司马遵之命,由此可见,这一任命不一定得到了刘裕的认可,如今,荆州业已平定,司马休之原来的虚授就变成了实授。其次,刘裕、刘毅二人实力并没有因为桓玄被平定而得到扩大。根据晋安帝的这一任命,虽然刘裕和刘毅分别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和左将军,但二人深知那都是虚号,实际上两人依然是青徐二州刺史和兖州刺史,这当然也体现了司马氏皇族平衡各派势力,以防一支独大的需要。第三,魏咏之不升反降。魏咏之原本被刘裕任命为豫州刺史,但这次却被调任吴国内史,长期以来,三吴郡守均为世家大族控制,但如今的三吴地区已经今非昔比,豫州密迩京畿,地位要比吴国重要得多。司马氏将以忠直见称、并曾任东海王中尉的何无忌,任命为豫州刺史,多少也符合皇室的利益。

对此,刘裕和刘毅等人的反应是强烈的。

刘毅在京口起事之时,是在服丧期间,他是穿着孝服出征的。这时,正好有了一个最恰当的借口,他上书朝廷,要求辞去官职,回家继续守孝。与此同时,刘裕对任命给自己的车骑将军等职,也坚决不予接受,晋安帝又加录尚书事,企图笼络住刘裕,但是,刘裕要的决非中枢这些虚名,因此,还是坚决不接受,只是多次请求让自己回到京口防地;两下僵持下来,晋安帝要求百官前往刘裕府上敦劝,但刘裕仍然不答应,最终,司马氏皇族抬出晋安帝,让这位哑巴亲自驾临刘裕府邸去“说服”刘裕。以皇帝之尊亲临刘裕府邸,要求他接受这一安排,刘裕如果再坚持下去,将十分难看,于是,他亲自到宫门前陈说表白,在双方反复数次以后,终于达成了某种妥协:一、晋安帝同意刘裕回到了京口,改任其为都督荆州司州梁州益州宁州雍州凉州七州,再加上原来所督共计十六州诸军事,解除原来的青州刺史一职,加领兖州刺史。二、将原本加给何无忌的豫州刺史一职,让给了刘毅:任命其为左将军,都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历阳、庐江、安丰、堂邑五郡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常侍,封南平郡公,兼都督宣城军事,给鼓吹一部。据《宋书·刘道规传》的记载,在平定江陵之役中,刘道规推刘毅为首功、何无忌次之,自己甘居第三,这是刘毅有此任命的基础,当然,里面有哥哥刘裕的安排,目的就是暂时拉拢刘毅共同对付司马氏。三、改任魏咏之为荆州刺史。在双方博弈期间,就有御史中丞王镇之上书称司马休之丢掉防区,应予撤职,于是,在义熙元年三月,司马休之还未在荆州刺史的位置坐稳,就被吴国内史魏咏之所替代,这一任命是刘裕集团对司马氏皇族最大的打击。史书明确记载的与刘裕交好的人有四人:刘敬宣、何无忌、魏咏之、檀凭之,如今,檀凭之已死,剩余三人,刘敬宣在江州,魏咏之在荆州,何无忌虽然失去了豫州,但被改任为会稽内史,都督江东五郡诸军事,持节,将军如故,给鼓吹一部。四、从整个布局上看,总体上司马氏皇族失去了全部方镇。在这一回合的交锋中,刘裕审时度势,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不要车骑将军名号,以免树大招风;都督十六州,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名称不同,但其实一样,都是东晋的总司令;刘裕以豫州,换取了刘毅的兖州,得到了兖州和徐州两州,等于是将北府全部纳入自己的手中,他要先牢牢地巩固自己的基础,以静制动。如今,刘裕自领兖徐二州,刘敬宣领江州,何无忌为会稽内史,魏咏之领荆州,这三个人都是刘裕的嫡系,且刘敬宣与刘毅关系不睦,以江州监视刘毅的豫州,以会稽稳定自己的后院,以荆州占据上游,想必刘毅也难以有所作为。

这是刘裕集团与司马氏皇族的第一次交锋,虽然司马氏皇族推出了晋安帝,使用了皇帝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但由于刘裕的坚持,司马氏皇族最终屈服,以失败告终。

虽然司马氏皇族被击败,但刘裕集团内部却并非是铁板一块,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刘毅与刘敬宣二人身上。刘敬宣作为刘牢之的儿子,起家很早,刘毅年少的时候,曾为刘敬宣宁朔将军参军,是刘敬宣的下属。当时,有人曾在刘敬宣面前称赞刘毅是位豪杰之士,但刘敬宣却不以为然,他说:“非常之才,当有不同寻常的胸襟,怎可就说这位是一代英杰呢?此人性格表面宽厚,而内心狭隘猜忌,自以为是又瞧不起别人,即使他一时取得富贵,也会因为喜欢犯上而遭到杀身之祸。”刘毅听到刘敬宣对自己的这种评价,一直怀恨在心。刘毅在西进前线上,听说刘敬宣归国,被刘裕任命为晋陵内史,后为江州刺史,他当即就给刘裕写信说:“刘敬宣父子对国家的并不忠心,又没有参与起义。猛将功臣,正需要犒赏,象刘敬宣这种人,应当稍后再说。如果您念及昔日友情,想提拔重用他的话,论资排辈,也只能让他做一个员外常侍而已。听说您将晋陵一郡授予他,实在是已经很优厚了,不久又听说任命其为江州刺史,更是惊骇失望!”这也是刘敬宣多次推辞的原因。如今,刘毅刺豫,以刘敬宣在江州,更是让他不能忍受,刘敬宣也内心不安,屡屡要求解职,于是,朝廷将其召回,改任其为宣城(安徽省宣州市)内史。空下来的江州刺史一职,又经过了一番博弈,义熙二年,朝廷任命与刘裕、刘毅均交好的何无忌担任,何无忌的职务为:都督江荆二州江夏随义阳绥安豫州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八郡军事、江州刺史,将军、持节如故。以兴复之功,封安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增督司州之弘农扬州之松滋,加散骑侍郎,进镇南将军。何无忌接任江州刺史以后,司马氏皇族只好退而求其次,任命原来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为后将军,接任会稽内史,不久,御史中丞阮歆又上奏说,司马休之与虞啸父违犯禁令嬉戏,要求予以处分,这当然是刘裕集团企图拔掉司马氏在会稽这片最后领地的尝试,但司马氏没有让步,只是将司马休之的后将军军号降为征虏将军,以示薄惩,很快就又恢复了他的后将军一职。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7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7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