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四、刘裕起义(2)
除了政坛的失意者外,还有一批不是很失意的人。
首先,就是刘毅。刘毅,字希乐,彭城沛人,其兄是如今桓玄的竟陵太守刘迈。刘迈与桓玄的过节,我们多次提到,由此可见刘毅兄弟们强梗的性格。刘毅从小就有大志,如今为青州刺史桓弘的中兵参军属。刘毅家住京口,与何无忌关系很好,何无忌作为刘裕与刘毅之间的桥梁,他找到刘毅,谈及兴复大业,何无忌试探着说:“桓氏强盛,能否对付?”刘毅回答:“天下民心自然会决定强弱,如果失去民心,强盛的,也会轻易变成弱小——只是难找到一位英明的领袖啊!”何无忌看到刘毅也有此心,就进一步开导刘毅说:“民间不是没有英雄人物吧。”刘毅说:“我所看到的人中,恐怕只有下邳太守刘裕一人了。”何无忌禁不住笑了,但不再言语,回去将刘毅的话告诉了刘裕,于是,将刘毅拉了进来。其次是檀凭之,他是高平金乡人,堂兄死后,他抚养堂兄的五个儿子檀韶、檀祗、檀隆、檀道济等,视同己生。檀凭之先为司马道子代理参军,后为桓修长流参军,领东莞太守,加宁远将军。他祖居京口,与刘裕关系很好。参与预谋的还有王元德、王仲德兄弟,二人本名分别为王叡和王懿,自称系太原王氏留在中原的一支,因命犯司马懿和司马睿的名讳而以字称。淝水之战以后,后燕慕容垂反叛,王元德兄弟二人为前秦起兵进攻慕容垂,兵败以后,王懿受伤南逃,与家属失散。经过一片沼泽,又急又饿,躺在树林之中。忽然,一位身着青衣的小孩骑着牛来到近前,对王懿说:“你饿不?”王懿点头,不一会儿,小孩拿来食物给王懿吃。王懿吃毕,将要起身前行,突然发起洪水,王懿不辨东西,这时一条白色的狼走到王懿身边,仰天而叫,然后,拉了拉王懿的衣服,引领着王懿渡过了河水,过河以后,王懿就找到了哥哥王叡。两人渡过黄河,又被翟辽扣留,强迫作为将领。一年以后,二人决定南逃到东晋,就逃往泰山,翟辽派出骑兵追赶不及,二人辗转又到了彭城。北方人十分重视同姓亲情,远方前来投奔的,没有不尽心竭力安置的,如果有人对前来投奔的同姓照顾不周到的,就被指为不义,不被当地人所容。二人听说王愉在东晋任高官,就又南下建康,投奔王愉。太原王氏当然是一等一的高门,但是,王叡兄弟渡江太晚,极有可能象杨佺期那样被视为次等贵族,果然,王愉就对王叡、王懿兄弟十分轻视,于是,二人就去姑熟投靠桓玄,被任命为弘农太守。当兄弟二人看到桓玄篡位以后,王仲德对张畅之说:“自古以来革命的事情确实很多,可是,观察今日革命的,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王叡果敢又有智谋,刘裕对王叡很了解,因此,让王叡在京师袭击桓玄。另据《晋书·桓玄传》的记载,参与起义的辛扈兴为河内太守,童厚之为振威将军,与王元德兄弟同丨居丨京师建康。
在刘裕起义中,这些人当然不是全部,而仅仅是家族中的代表,是刘裕起义的中坚力量。虽然他们基于不同的背景和心态参与到起义的密谋中,但还是有共同点的:一、均属于下层士族。东晋末年,腐朽的门阀士族的统治已经走到了末路,下层士族取得政权的努力此起彼伏,从杨佺期的愤懑、卢悚的夺宫之变、刘牢之崛起,到孙恩、卢循起义,无不显示了下层士族企图利用社会矛盾打破高门垄断统治权的努力,刘裕的同党们也有同样的要求;二、与北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称,“后来刘裕兴北府之师以克桓玄,并没有现成的北府兵可用,只有利用京口的条件另起炉灶。值得注意的是,刘裕虽然起兵于北府,但是从义诸人除刘裕本人确知曾为孙无终司马、刘牢之参军外,其他人与昔日的北府有过直接关系的,恐怕不多。”其实,田先生的这一论断是有一些问题的。诚然,在桓玄即位前后,他对北府旧将进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其他从义诸人也是与北府有关系的,《宋书·檀祗传》记载:(檀祗)“少为孙无终辅国参军,随无终东征孙恩,屡有战功,复为王诞龙骧参军,从高祖(刘裕)克京城,参建武军事。”同书《檀韶传》记载,檀韶为“州主簿,辅国司马”,此处辅国将军,当同指孙无终,另外,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毅也曾任宁朔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檀韶、檀祗与其叔叔檀凭之及兄弟檀隆、檀道济等人一起参与了刘裕起义的。另外,北府将士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他们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虽然刘裕起事时,并没有现成的军队使用,但是,刘裕世代居住京口,与义从诸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义从不是现成的军队,但很难说他们的部曲过去没有充当过北府士兵,因此说刘裕是另起炉灶,似乎有失武断。三、大多均与刘裕关系密切。史书对义从诸人中的何无忌、檀凭之、魏咏之、向靖、孟怀玉等人,明确说明与刘裕有交情,要么是老朋友、要么曾是下属,其实,其他人也都是与刘裕关系十分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