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九、诛杀异己
得志后的桓玄动作迅速,立即开始了对司马道子父子一党的清算。
三月五日,也就是在桓玄进入京师的第二天,就有人举报会稽王司马道子酗酒、不孝,按照法律,应当被斩首。晋安帝下诏,将司马道子流放到新安郡(江西省安福县东南),命令御史杜竹林负责防卫;斩杀司马元显以及包括世子东海王司马彦璋在内的他的六个儿子,斩杀谯王司马尚之、前豫州刺史庾楷父子、张法顺、太傅从事中郎毛泰及其弟弟游击将军毛邃、太傅参军荀逊、吏部郎袁遵等人;将司马尚之的二弟、丹阳尹司马恢之,三弟、辅国将军司马允之,毛泰的四弟、太傅主簿毛遁均流放到广州。桓玄在充分利用毛泰之后,又将其诛杀,可谓狠毒;据《宋书·王弘传》的记载,当时朝中人人自危,琅邪王弘还在父亲王珣的丧中,但他听到司马道子被流放消息以后,作为司马道子的故吏,他挺身而出,在路边拜别,攀着囚车,泪流满面。对于流放到外地的司马道子等人,桓玄当然不会放心,在司马道子、司马恢之、司马允之等人流放途中,就被押送的人员诛杀。司马道子死时年仅39岁,司马元显年仅21岁。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作为司马元显世子东海王司马彦璋的东海国中尉,在司马彦璋被杀以后,何无忌冲入刑场,大哭一场而去。桓玄还要诛杀王诞,王诞外甥桓修苦苦求情,说出王诞替自己求情的经过,桓玄终于赦免了王诞,也将其流放到了广州。在迅速清除了司马道子一党以后,桓玄入居司马道子的府邸。
司马道子一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桓玄随即又将矛头指向了刘牢之。其实,几乎与处置司马道子等人同时,桓玄在任命其堂兄桓修为徐州、兖州刺史的时候,就已经暴露出了他要处置刘牢之的决心。刘牢之在背叛王恭之后,司马道子即以其为都督兖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徐州、扬州晋陵诸军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府镇将,稍后,谢琰被孙恩所杀,朝廷又任命其为镇北将军、都督会稽五郡,但前此对刘牢之的任命,并没有废止,因此,桓玄以桓修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右将军、徐州兖州刺史、假节,当然就是要将北府兵权从刘牢之的手中夺去。在任命桓修的同时,桓玄改任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仅仅从名号上看,“征镇安平”,由镇北将军到征东将军,刘牢之是受到提拔了,但征东将军与镇北将军一样属于二品,更重要的是,刘牢之失去了北府军队。如果是在十年以前,刘牢之当然会兴高采烈地前往会稽这一富庶之地,而时移世易,如今的会稽早已今非昔比,再也不是富庶之地,而是对付孙恩义军的最前线。接到这一任命以后,刘牢之说:“一开始就要夺去我的兵权,我的大祸将要临头了!”然而,此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还在桓玄的手中,况且桓玄刚刚取得大胜,刘牢之不敢动手。不过,刘敬宣却对桓玄说,请求让自己回到刘牢之身边,说服父亲接受任命,桓玄竟然同意了。
当时,桓玄住在司马道子的相府,刘敬宣熟悉相府的地形,他回到父亲身边以后,即与父亲商量偷袭桓玄,两人商定以后,刘敬宣又回到了相府。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正巧当日天上出现大雾,相府没有按时开门,直到日上三竿以后,相府才开门,因此,刘敬宣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从相府中脱身。而刘牢之却以为是两人的阴谋泄漏了,刘敬宣可能已经被桓玄逮捕,于是,他赶忙率军从京师转移到城外北郊的班渎,他偷偷对下邳太守刘裕说:“如今,我将北渡长江,去广陵依靠女婿广陵相高雅之,你能追随我吗?”刘裕回答:“将军以数万精锐之兵,不战而降,对手刚刚得志,威震天下,朝廷内外人心归附,广陵虽近,岂能容你逃到?刘裕我将脱下军装,以百姓身份回到京口。”与刘裕交好的何无忌问刘裕道:“我该怎么办?”刘裕说:“镇北将军此次北去,一定不会幸免,你可以与我一起回到京口。桓玄如果能够遵守臣节,我们就臣服于他,不然的话,我们再寻找机会除掉他。如今正是桓玄挢揉造作之时,肯定会重用我们这些人的。”果然,后来,桓修镇守京口以后,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其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如故。
回过头来,再说方寸已乱的刘牢之。他将手下的幕僚、将佐全部集中起来开会,在会上商议割据长江以北,与桓玄对抗。参军刘袭厉声说道:“有一种事情,是绝不可以做的,那就是背叛。将军往年背叛王恭,近日又背叛司马郎君,现在又要背叛桓公。你一人一生中三次背叛他人,将如何自立于天地之间!”说罢,刘袭立即起身,从帐中快步走掉,在座的其他将佐也都纷纷散去。此时,刘敬宣已经从京师逃出,刘牢之让他去京口,提前接出家眷,可是,刘牢之左等右等,刘敬宣再次耽误了约定的日期。刘牢之误以为刘敬宣以及自己的全家已经被刘袭所杀,而自己阴谋起兵的消息也已经败露,于是,他惊慌失措,率领他的私人卫队向北逃窜。行至新洲(南京市北长江中的小岛),众叛亲离的刘牢之一下子精神崩溃,他不再留恋这个变幻莫测的尘世,选择了自缢而死。不一会儿,刘敬宣就随后赶到了,他看到父亲已死,没有时间去哭吊父亲,匆匆忙忙地逃奔高雅之。其他将士将刘牢之的尸首装入棺木,送归丹徒(江苏省镇江市东),桓玄下令刨开刘牢之的棺材,将尸体斩首,陈列在集市中。会稽内史一职,桓玄任命自己的姐夫、原江州刺史太原王愉担任。我们还记得,在王恭被杀之前,他曾嘱托旧吏湖孰令戴耆之,将寄养在乳母家的庶子送给桓玄抚养。王恭风流倜傥,为当时所宗,也是与桓玄同一阵营的人,桓玄对王恭被杀一事,而导致王恭被杀的罪魁祸首,恰恰正是刘牢之,因此,桓玄一直念念不忘,如今,桓玄诛杀“叛徒”刘牢之,自然会有为王恭报仇的成分,他还上书朝廷,要求给王恭平反昭雪,朝廷下诏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号为忠简。为了给王恭报仇,桓玄还下令逮捕了抓获王恭的湖浦尉以及告密的商人钱强,并将二人处以腰斩酷刑。
逃到广陵的刘敬宣,与高雅之、司马休之一起继续北逃,一行人带着家眷,辗转来到后秦占领的洛阳,各自向长安派出子弟作为人质,请求姚兴发兵消灭桓玄。然而,此时的姚兴正在应付即将到来的柴壁大战,根本无力兼顾东南,因此,他给司马休之等人符节,允许他们在后秦刚刚占领的黄河与淮河之间招募军队,他们招募了数千军队,又返回到彭城附近,继续搜集北府旧部,准备报仇。
对于桓玄来说,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本无把握的战争,不战而击败对手,刘牢之的叛乱,也很快瓦解,更让桓玄高兴的是:也就在桓玄刚刚拿下京师,被击败的孙恩在进攻临海不胜的情况下,竟然跳海而死!孙恩旧部残余数千人公推孙恩妹夫卢循为主,桓玄为了安抚浙江地区,对于卢循采取了招安的策略,任命其为永嘉(浙江省温州市)太守;对于卢循而言,当初起兵的借口已经失去,因为,此时孙恩的仇人司马道子父子均已被桓玄所杀,而且,此时义军处于低潮,于是,卢循接受了东晋朝廷的任命,担任永嘉太守,虽然如此,卢循的野心决不只是做一个太守,所以,在任期间,依然率众四处劫掠。不过,在桓玄看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志得意满的他,让出了丞相、荆州、江州、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兼豫州刺史,总百揆,增班剑为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又任命皇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太宰,大赦,并改元为大亨。
在京不足一月,桓玄即办理了诸多大事,他打算效仿其父桓温,住在京师附近的姑熟,他询问大家是否同意,王谧回答:“公羊传说过,周公为何不去自己的封国鲁国?是因为有安定天下的志向。应当让根本安定,学习周公的做法。”桓玄虽然称赞王谧的回答,但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他下令在姑熟大兴土木,修建华丽的府邸,然后,在四月离开建康,屯驻在姑熟,坚决推辞掉录尚书事一职,于是,朝中大事全都向其咨询,而小事则由尚书令桓谦和丹阳尹卞范之定夺。
自孝武帝司马曜死后,东晋政局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先是王恭两次起兵,后是孙恩之乱、桓玄崛起,至此司马道子被杀,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争,一心指望着桓玄能够让国泰民安。桓玄刚刚抵达京师的时候,拨乱反正,诛杀了司马道子父子及其党羽,一扫司马道子父子贪婪、昏庸的做法,让东晋朝堂的面貌为之一新。然而,桓玄诛杀司马道子父子,仅仅出于党争,而非为社稷,因此,当桓玄执掌朝廷大权以后,与司马道子父子一样不体察民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朝令夕改,独断专行。当时,扬州地区因连年战争而发生严重的饥荒,桓玄命人减少皇宫的供奉,以至于晋安帝本人也不免饥寒。当时,灾情最为严重的是一向富庶的三吴地区户口减半,会稽地区户口减少十分之三四,临海(浙江省临海市)、永嘉(浙江省温州市)等处几乎没有人烟,当地的富人都身着绫罗绸缎,怀抱珠宝玉器,紧闭大门,活活饿死。桓玄得志以后,任命自己的姐夫、原江州刺史王愉(王国宝二哥)为会稽内史,桓玄下令朝廷调去粮食赈济会稽地区的百姓,于是,王愉就将散在江湖之中采摘菱角充饥的百姓召回,可是,由于中央调来的粮食不多,而且,下级官吏又不及时发放,致使前来领取粮食的灾民,一个接着一个因饥饿而倒毙在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