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四、击破孙恩(1)
世事如棋。
仅仅是前年(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后秦消灭了西秦乞伏氏,去年臣服了南凉、后凉、北凉、西凉,可是到了今年,在与北魏的交锋中,就遇到了惨败,并就此一蹶不振。而在这激荡不已的三年间,东晋也面临着巨大考验,东晋政府的这种考验不仅来自卷土重来的孙恩,还有来自上游咄咄逼人的桓玄。
孙恩初起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月,年底即被刘牢之、谢琰之军赶入海岛,朝廷担心孙恩再度登陆,即命令谢琰率领徐州刺史府文武,徐州刺史兼任会稽太守、都督五郡诸军事(本官并如故),驻守在海岸线。果然,到第二年,即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孙恩再度从海岛率军朝会稽杀来。孙恩之所以能够卷土重来,主要与刘牢之和谢琰的措置失当有关:刘牢之的北府兵本来就是淮北流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风云际会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进入富庶的会稽等郡以后,军纪很坏,致使当地百姓大失所望,纷纷逃往深山老林避难,郡县为之一空;谢琰都督五郡军事以后,朝廷群臣均认为,谢琰身为宰相之子,又是淝水之战的将帅之一,东土就此可以安定,而谢琰本人也十分自负,但是,谢琰久处上层,根本不了解东晋各地尤其是经过了孙恩之变以后的东土各郡极端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东晋政府正在逐渐失去民心,他一方面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安抚惊恐不安、犹豫不定的百姓,另一方面又自恃自己的威名,加强军备。谢琰手下众将纷纷建议他说:“强贼就在近海,时刻窥探我们的虚实,寻找卷土重来的机会,应当采取宽大政策,分化瓦解他们,给予他们一条改过自新之路。”而谢琰却不同意,他回答道:“苻坚百万雄师,尚且在淮南送死,况且,孙恩狼狈逃归海岛,岂能再次回来?如果他胆敢再次登陆,那说明是上天不会豢养贼寇,让其速死而已!”
隆安四年五月,也就是孙恩被赶回海岛休整3、4个月以后,他再次率军从海岛上杀回,这次孙恩首先进攻浃口(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东南甬江口),然后攻陷了余姚(浙江省余姚),接着继续向西,又攻下了上虞(浙江省上虞),部队一直推进到会稽郡首府山阴(浙江省绍兴市)东北的邢浦,距离山阴仅35里。谢琰命令参军刘宣之率军迎战,初战击破了孙恩之军,孙恩向后退去。数日之后,孙恩军再次进攻邢浦,上党太守张虔硕战败,孙恩所部士气大振,争先恐后地向山阴扑来。谢琰部将均建议,应当持重待敌,严加防守,并将水军安排在南湖,设下埋伏,以待敌人,谢琰又不听从。孙恩军队抵达山阴城下的时候,谢琰尚未进食,他大言道:“一定要先灭了此寇,我再吃饭!”于是,飞身上马而出。谢琰的徐州军队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广武将军桓宝为先锋,他率军一路杀去,给予孙恩所部以迎头痛击,杀伤很多敌人,可是,由于山阴近郊沟壑纵横,水塘边上的道路狭窄,不便于大部队穿行,谢琰的追击部队不能有效展开,只能沿着田埂上鱼贯前行,而孙恩的水军却在旁边的战船上射击,将谢琰的追击部队一分为二,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冲在前面的谢琰部人数渐少,在千秋亭被返身杀回的孙恩陆军击败。败退中,谢琰帐下都督张猛,心生叛意,持刀从背后突然砍倒谢琰的战马,谢琰从马上掉到地上,与长子谢肇、次子谢峻均被叛军所杀,桓宝也在此战中被杀。(《建康实录》记载与此不同,称:(孙恩)“使帐下督张猛别攻,杀内史谢琰。”说的是张猛是孙恩的帐下督。而《晋书·谢琰传》则明确说张猛是谢琰的帐下督)十一年以后,到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刘裕指挥东晋军队在左里(江西省都昌县西北左蠡镇),与孙恩余党卢循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此役中,东晋政府军擒获了张猛。刘裕命令将张猛送交谢琰的幼子,时任侍中、录尚书事、扬州刺史谢混,谢混持刀将张猛的肝挖出,生生吃掉,报了杀父杀兄之仇。按:谢安共有两个儿子:谢瑶、谢琰;长子谢瑶早死,留下四子谢该、谢模、谢澹、谢璞;谢安次子谢琰一共三个儿子,谢琰如今只剩下谢混这一个儿子。关于谢混,我们在谈及孝武帝为女儿晋陵公主选择女婿的时候,曾经有所提及,谢混的文章被称为“江左第一”,从辈分上讲,他是谢玄之孙谢灵运的堂叔,胡应麟认为他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清辉能娱人”等名句媲美,给玄言诗盛行的东晋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谢混在孝武帝去世以后,娶妻晋陵公主,在两人成婚之前,江东三绝之一的袁乔之孙袁山松,曾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谢混,王珣听说后,开玩笑地对袁山松说:“你可不要接近禁脔。” 禁脔一典出自东晋初年:在司马睿镇守江东之初,财政十分紧张,当时,臣下每每弄来一头猪,大家都认为是难得的美味,尤其是猪脖子有一块肉味道非常鲜美,臣子们总是留给司马睿享用,当时这块猪脖子肉被称为“禁脔”,王珣借此将谢混视为皇室的禁脔,别人是动不得的。
话说远了,我们接着说谢琰死后浙东地区的局势。
谢琰的死,引发了普遍的恐慌:吴兴(浙江省湖州市)太守庾桓(疑为庾亮少子庾龢之子庾恒之误),担心百姓响应孙恩,将屠刀伸向了手无寸铁的百姓,诛杀了数千男女;同样恐慌的还有东晋朝堂上的司马元显,他赶紧派遣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刘牢之女婿)三将率军迎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孙恩并没有继续从陆路北上,与东晋主力决战,而是转兵东南,进攻临海(浙江省临海市)去了。
在接下来的数月之内,晋军由北向南推进,与孙恩多次交手,到同年十一月,宁朔将军高雅之在余姚(浙江省余姚)与孙恩所部交战,晋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高雅之逃归山阴。于是,东晋朝廷下诏任命刘牢之为镇北将军、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率领北府兵再次东征;又命令吴国内史袁山松构筑沪渎垒以防备孙恩进入长江,沪渎之名,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上海市西青浦古吴淞江口。
听说刘牢之率军前来,孙恩又逃入海岛之中。刘牢之驻扎在上虞(浙江省上虞),分军防守各县,命令参军刘裕率领数百人驻守在句章(宁波市鄞州区)。句章城是抗击孙恩登陆的最前线,可是,句章城池很小,城墙很低,而刘裕又仅仅率领数百人驻守在此,因此,每当孙恩从浃口进攻之时,刘裕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多次杀退敌人。《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当时参与东征的各路将领都放纵军纪,官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们深受其苦,只有刘裕的部队纪律严明,为百姓所爱戴。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二月一日,孙恩再次从浃口出击,进攻刘裕所部据守的句章,刘裕多次击破孙恩的进攻,孙恩再度退回海上。孙恩看到无法在句章取得突破,三月,转兵北上,直扑海盐(浙江省海盐)。发现孙恩大军北上以后,刘裕率军尾随而至,在海盐旧城构筑防御工事。孙恩水军抵达海盐之后,不久即对晋军发起进攻,当时,海盐城内兵力十分薄弱,于是,刘裕从部队中挑选出数百人组成敢死队,全部脱去铠甲,光着膀子,手中仅持短刀,大开城门,如天神一般狂呼杀出。孙恩登陆的部队突然看到这股凶神恶煞之人,不禁心惊胆战,一阵迟疑,晋军即杀到眼前,个个丢盔卸甲,狼狈而逃,此战斩杀了孙恩大将姚盛。虽然多次击退孙恩的进攻,但刘裕深知敌众我寡,终难持久,他对此十分忧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一天深夜,他命令部队全部隐蔽起来,将军旗卷起,好像已经撤军的样子,第二天清晨,大开城门,只让几个老弱病残之人登上城墙。孙恩的士兵们远远问道:“刘裕跑哪去了?”回答:“昨夜已经离开了。”孙恩信以为真,命令大部队弃船从容登岸。刘裕趁着敌人没有防备,发起突然袭击,再次大破孙恩。孙恩感到海盐无法攻下,就离开海盐继续北上,而刘裕又率领军队沿着海岸线,亦步亦趋,边追边打看,迤逦跟踪而来。刘裕临出发的时候,海盐县令鲍陋派遣儿子鲍嗣之率领一千由吴地士兵组成的军队,请求担任刘裕军的前锋。刘裕说道:“敌人都是精兵,吴人不会作战,如果先锋失利,肯定会连累我军,一起失败,可以在我军后面作为声援。”鲍嗣之不同意。当夜,刘裕在四面八方安排了多处疑兵,每处不过几个人,携带战鼓、战旗,第二天,孙恩所部一万多人发起进攻。前锋刚一交手,刘裕即下令各处伏兵高举战旗,擂响战鼓,敌人以为漫山遍野均是晋军的伏兵,赶忙撤退。鲍嗣之率军一路追击,可是,孙恩的士兵们跑着跑着,发现晋军人数并不多,于是,又返身杀来,鲍嗣之被乱军所杀。刘裕且战且退,他身边的士兵几乎死伤殆尽,当时,刘裕感到自己也可能无法幸免,猛然间,他孤注一掷,当他们逃到原来伏兵埋伏之处的时候,刘裕让大家都停下来,让他们剥下路边尸体身上的衣服,以示闲暇。孙恩追兵看到这种情况,不禁疑窦丛生,担心还有伏兵。看到敌人忧疑不定,刘裕下令身边的士兵返身朝敌人杀来,攻势甚猛,敌人这下都确信刘裕这支部队不过还是诱饵,晋军肯定还有伏兵,于是,率军离去。
九死一生的刘裕也率部慢慢撤退了下来,收拢打散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