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三、燕代决裂

如前所述,在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四五月份的时候,贺兰部已经在后燕的打击下,投降了后燕,并被安置于代郡。可是,过去整整一年,史籍又记载拓跋珪再次联合后燕赵王慕容麟进攻贺兰部于意辛山。唯一的解释就是,贺兰部在被后燕安置于代郡之后,又趁机叛逃了,回到了旧地意辛山游牧区。对于拓跋珪而言,将贺兰部从意辛山南迁,就隔绝了其与高车诸部之间的联系,便于拓跋珪实施先弱后强、逐步吞并高车诸部、次及贺兰部、最终完成统一恒代的任务;而对于后燕慕容垂而言,既然拓跋部与自己的母族贺兰部之间有了嫌隙,那么,出兵征服贺兰部、壮大自己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让拓跋珪和慕容垂始料不及的是,贺兰部仅仅在被迁徙至代郡数月,就又集体叛逃了。于是,到太元十五年四月,拓跋珪再次与后燕合作,将军锋再次指向自己的母族。后燕军队之所以弃纷乱的中原局势于不顾,竟然同意拓跋珪的请求,远出意辛山,当然是因为,此时的贺兰部已经是叛逃的身份,也就是说,在慕容垂看来是一块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如今又行将失去的蛋糕,他还想再次将它夺回来。此战过后,据《魏书·贺讷传》的记载,“遂徙讷部落及诸弟,处之东界。”按照《魏书》的说法,此时的贺兰部是归顺拓跋部了。但是,由于《魏书》本身不容否认的瑕疵,这一说法似乎是有问题的。《魏书》在记述拓跋部前期历史的时候,总喜欢故意抬高拓跋部,比如,在拓跋什翼犍迎娶慕容氏的时候,它记载为:慕容部“荐女备后宫”,其实,当时的拓跋部仅仅还处于原始部落水平,逐水草而居,也根本没有像样的宫室;称慕容垂的使者说是人家“遣使朝贡”,这些都是不实之词,对此,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的“魏书多曲笔”条即有过提及。按照常情推断,后燕之所以第二次配合拓跋珪出兵打击贺兰部,是因为贺兰部是自己的,自己要将其重新掳掠回来,后燕帝国与拓跋珪何亲,将长途奔袭,却换来空手而归?此战拓跋珪收获颇丰,纥奚部、纥突隣部都归顺了拓跋珪,难道贺兰部也由后燕让与给了拓跋珪了么?似不可能。真实的情况大约是,拓跋珪单独无力进攻粘合在一起的三部,于是,鼓动后燕进攻贺兰部,双方约定由拓跋珪配合后燕作战,作为答谢,同时被进攻的纥奚部和纥突隣部降众则归拓跋珪所有,而后燕只拿自己该得的贺兰部。《魏书》称拓跋珪将贺兰部“处之东境”,其真实目的就是给后世的人们制造出一种假象,即此时,贺兰部也已归顺了拓跋珪,为拓跋珪以后再次打击自己的母族做一个铺垫,并且,《魏书》这句 “处之东境”,本身就十分含糊其辞,因为前此所有涉及到贺兰部迁徙目的地的时候,均有明确的地点,如大宁、平舒城等地,唯独此次只是笼统地说在东境,而属于燕国的上郡也正是拓跋部的东境——也许它掩盖了后燕再次将贺兰部安置到上次安置地代郡的史实。

贺兰部这次回归之后,慕容垂加封贺讷为归善王。不过,介于拓跋部与后燕之间的贺兰部,其实是依违于两者之间的。安定数月之久,饱经磨难的贺兰部再次面临了一场内讧。这场内讧的根源大约也是决定部落从属于后燕、或者拓跋部,甚至是再次独立发展的分歧,贺讷虽然接受了后燕的封号,但似乎对拓跋珪更亲近一些,而贺讷的弟弟贺染干一直以来对拓跋珪比较反感。贺讷的弟弟贺染干阴谋诛杀哥哥,夺取头领位置,贺染干的阴谋被贺讷发现,两人率领各自部众相互厮杀,历史再次上演了独孤部灭亡前的一幕。而此时,身为贺兰部外甥的拓跋珪,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相反的,他却立即向后燕派出使者,请求自己的拓跋部作为向导,引导后燕军队绞杀贺兰部。《魏书》却称是拓跋珪援救贺讷,对此,《资治通鉴》没有采信。太元十六年二月,后燕皇帝慕容垂下令赵王慕容麟率领燕军进攻贺讷,镇北将军兰汗率领龙城之兵进攻贺染干。四月,兰汗之兵首先在牛都(胡三省注此地当在牛川以东,少数民族放牧,在此聚会)击破贺染干部,六月,后燕赵王慕容麟又在赤城击破贺讷,活捉了贺讷,俘获贺讷数万部众。慕容垂仍旧让贺讷统领部众,而将贺染干再次迁往中山。至此,曾经强大一时的贺兰部就此被离散了,作为一个部落实体在历史上湮灭无闻了,拓跋珪在进攻各部的同时,采取了血腥的手段离散了各个部落,让部落头领失去了原有的领众,而原有的部民则形同中原封建国家的普通“编户”,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仅仅是六年前,拓跋珪即位之初,尚没有独立的部众,借贺兰部为卵翼,短短六年时间,他借助后燕的力量消灭了独孤部、贺兰部这两大部落,吞并了代北地区高车诸部,势力大增。可以说,拓跋珪成功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忘恩负义的过程。

在后燕这次出兵打击贺兰部的后期,拓跋珪派兵试图解救贺讷,后燕军队未再进行深入的打击。赵王慕容麟回师以后,对慕容垂汇报说:“臣观察拓跋珪此人的举动,终将成为国家的灾难,不如将其征召到朝廷,让他的弟弟代替他监国。”慕容垂没有听从。当时的燕主慕容垂已经六十六岁了,步入了晚年,前些年,慕容垂就已经将燕国的政事交给了太子慕容宝处理,慕容垂的其他儿子们也拥有很重要的话语权,他们将前来燕国的拓跋珪同母异父弟弟秦王拓跋觚滞留在了燕国,以此要挟拓跋珪送上好马。数年来,慕容氏协助拓跋珪逐步平定了代北,虽然在此过程中,慕容燕国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好处,燕军得以从东道自由进出代地,但总的来说,是拓跋氏一直有求于慕容氏的,因此,慕容垂求质子、索名马,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向桀骜不驯的拓跋珪对此反应却十分强烈,他不顾弟弟拓跋觚的死活,断然拒绝了慕容垂的要求,并与后燕绝交,而派出长史张衮出使西燕,与后燕的敌国西燕慕容永结好。在后人看来,拓跋珪在太元十六年的这一举动是草率的,但其实却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拓跋珪谋求独立发展的个性使然。五年前,在后燕帮助他打败叔叔拓跋窟咄之后,当时还羽翼未丰的拓跋珪,就拒绝了慕容垂加封其为上谷王、西单于的诏命,那时候,就显示的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此时后燕又要挟索求名马,自然会引起他的不快。二是此时的代北局势。此时经过了六年的搏杀,拓跋珪已经剪除了阻碍他统一代北的两大部落:独孤部和贺兰部,今日的拓跋珪再也不是六年前的他了,他更不会容忍他人在其面前指手画脚。三是拓跋珪复杂而又隐秘的兄弟之间的关系。拓跋觚与拓跋仪、拓跋烈是亲兄弟,据《魏书》记载,拓跋觚是拓跋寔的弟弟秦明王拓跋翰的儿子,《魏书·皇后传》又称其为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最小的儿子,据周一良先生考证,秦明王拓跋翰死时,贺氏尚未出生或在襁褓之中,因此,他认定贺氏在拓跋寔死后,被拓跋什翼犍所纳。拓跋什翼犍子嗣疑点甚多,难以尽考,但当时的拓跋部对于父纳儿媳、儿子纳后母、弟弟纳嫂、哥哥纳弟媳之事似无忌讳,但当北魏建立以后贺氏的这种不合儒家规范的行为,就十分顾忌,需要予以掩盖。从母系上说,上述三人是拓跋珪的弟弟,但从父系上说,则又是拓跋珪的叔父,而拓跋部长期以来也有着兄终弟及的传统,因此,拓跋觚未必不是拓跋珪后嗣王位的有力竞争者,拓跋珪这一举动似乎也有借刀杀人的意思。不过,慕容垂似乎并没有诛杀拓跋觚的意思,听说拓跋珪与后燕绝交的消息,拓跋觚带领身边数十骑兵,诛杀了后燕卫士,从中山逃出,却被慕容宝抓获。拓跋觚被抓回中山以后,慕容垂仍然象过去一样对待他,于是,拓跋觚在后燕留心读书学习,背诵经书典籍数十万字,后燕国人对其都十分敬重。

至此,后燕与拓跋珪之间持续六年的合作,宣告结束,而拓跋珪则又开始了他新的征战的路途……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6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6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