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于是,在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三月,桓温上书朝廷,要求徐州、兖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与豫州刺史袁真等人与自己一起实施北伐。这次北伐是当年东晋朝廷最大最重要的事件,桓温出师之日,百官前去送行,整个建康万人空巷。在出师之前,会稽王司马昱再次与桓温举行会晤,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就曾怀疑,这次秘密会晤,也许就是两人就豫州军队和徐州军队纳入桓温序列,而进行的一次交易。然而,豫州刺史袁真却没有参透桓温的用意,他接到桓温命令之后,即誓师北伐,率军渡过了淮河,相继攻克了谯郡和梁国等地。而徐州、兖州刺史郗愔也不明白桓温的真实用意,当他接到桓温让其率领所部北伐的书信之后,他给桓温写下回信,将与桓温一起尽忠王室,率领所部进抵黄河岸上,修复皇家陵墓。而郗愔的儿子郗超,已经为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当时,王恬的儿子王珣是桓温的主薄,两人都深得桓温的爱赏,郗超美髯,王珣短胡子,因此有人说:“髯参军,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而且,当时就有人将郗超与前秦天王苻坚相比,这样一位聪明绝顶的人怎能不知道桓温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且,郗超与其父的性格完全相反,《世说新语,俭啬》记载:“郗公大聚敛,有钱千万。嘉宾意甚不同,常朝旦问讯。郗家法:子弟不坐。因倚语移时,遂及财货事。郗公曰:‘汝正当欲得吾钱耳 !’乃开库一日,令任意用。郗公始正谓损数百万许,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郗公闻之,惊怪不能已已。”郗愔是个守财奴,而郗超却是个十分豪爽的人。郗愔的回信送到桓温那里,当时郗超正出门在外,在路上听说父亲的信使来到,他赶紧回来,将父亲的书信撕开看,看完之后,一寸一寸撕毁,模仿父亲的笔迹,重新写了一封回信,自称年老多病,不堪军旅之事,请求给自己安排一个闲适的差事养老,并劝说桓温一并统领自己的军队。桓温得到这封回信以后,不禁大喜,立即任命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而桓温则自己兼任徐州、兖州二州刺史,自此,桓温将一直以来垂涎欲滴的徐州兖州军队正式纳入到了自己的手中。

于是,太和四年四月,桓温率领五万步骑从姑熟(安徽省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

二一八、桓温伐燕(3)

桓温率领大军从姑熟顺江东下,先抵达兖州治所的京口(江苏省镇江市),《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江苏省句容县北),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有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持条,泫然流泪。”《晋书》、《资治通鉴》将此事记作是桓温第二次北伐姚襄时的事情,对此,前人均提出了质疑,普遍认为应该是58岁的他在第三次北伐时的举动。桓温这次北伐的计划是:主力大军从这里沿长江淮河之间的河道湖泊,进入淮河下游的泗口,再由泗口沿泗水北上,直达黄河南岸;而以豫州刺史袁真从寿阳沿着淮河上游的颖水和涡水一线北上,配合主力占领谯郡(安徽省亳州市)和梁国(河南省商丘市),保护大军的侧翼安全,同时,再沿着汴水往西进抵石门(河南省荥阳市北),开挖石门,引黄河水入睢水,将江南的粮草沿着睢水运入黄河,以接济大军。

这里,涉及到淮河中下游的多条支流。首先就是泗水,它出自山东省的泗水县陪尾山,由于有四个源头而得名,《水经注》称:“泗水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注沂水注焉,泗水又东迳角城北而注于淮。”《禹贡班义述》“角城在今清河县东南,”清河,即今淮阴,是泗河入淮处,在今淮阴、涟水之间;在两晋时期,泗水在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附近注入汴水。汴水,又被称作汴渠,上游即古代的“荥渎”,又叫南济,在荥阳被称作“蒗荡渠”,从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东流开封、商丘北境,经彭城合泗入淮,元代时期为黄河所夺。

再有一个就是睢水,睢水自河南省杞县流经睢县北,又东经河南省的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以及江苏省萧县,又经安徽省宿县、灵璧进入江苏省境,经睢宁至宿迁县南入泗水,在睢水注入泗水的地方,被称为清睢口。在泗水以北,又有汶水和清水。汶水正源,被称为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泰安县东,在此,石汶水、牟汶水、北汶水等诸水来会,流至东平县,又与入黄河的大清河小清河合流相会,又西至汶上县,西南入运河。而清水,也称作北清河,即古济水,自山东东平县分汶河之水北出,流迳历城县,称作大清河,又合小清河,东北至利当县,入于海。(但《水经注》卷九又有出自河内之清水,不知孰是。)而对于那个著名的地理坐标——石门,《水经注》则记载“荥渎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地形殊卑,盖故荥波所道,自此始也,又汉灵变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遏浚仪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水北有石门亭。”浚仪渠,即蒗荡渠。

桓温这一整体的作战计划,关键就在于粮运,因此,郗超告诫他说:“路途遥远,而汴水又浅,恐怕粮运难以为继。”但桓温不听,六月,桓温大军抵达了金乡(山东省金乡县)。在北上的途中,桓温坐在战舰之上,遥望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禁感慨良多,《世说新语,轻抵》记载:“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袁虎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凛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音:字,母牛)。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说的是,当时桓温与众幕僚一起登上船楼,桓温感慨地说:“清谈家们竟然让神州沦陷,百年以来变为荒丘废墟,王衍等人难辞其咎。”袁宏素来自视甚高,且性格倔强,他轻率回答:“国运自有兴衰,难道必定就是王衍等人的过错吗?”说得桓温一时之间无言以对,他的脸立即沉了下来,对大家说:“大家都听说过刘表的事情吗?他有一头重达千余斤的大牛,吃的草和豆比平常的牛要多十倍,可是,论起干活却连一头羸弱的母牛都不如。曹操进入荆州以后,先将这家伙煮了给大伙吃,当时人们无不拍手称快。”桓温的意思是将袁宏比作那头大牛,众人无不替袁宏担心,袁宏本人也吓得面如土色。对于桓温来说,袁宏当时就是一头大牛,在桓温北伐的时候,袁宏刚刚写了《北征赋》予以歌颂,曾经与王珣、伏滔均在桓温那里,桓温让其朗读他的《北征赋》,当读到“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疚尼父之洞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到此便要改韵,可王珣说:“此处似乎还没有写尽。”伏滔说:“加一句写字韵的话,可能会更好。”袁宏应声答道:“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王珣吟咏很久,对伏滔说:“当今天下文章之美,当共同推举此人。”

再说说抵达金乡以后的桓温。

天公不作美,这一年偏偏赶上了大旱,水路断绝,无奈,桓温命令毛宝之子、冠军将军毛虎生(即毛穆之),率军在巨野(山东省巨野县)开凿三百里的运河,(大约也可以理解为开凿巨野泽,将巨野泽的水引出)将汶水引入清水中。然后,桓温的舰队再由清水进入黄河,东晋大军的舰队绵延数百里,十分壮观。然而,参军郗超却又一次看出了危机,他对桓温说:“从清水进入黄河,粮草的运输十分困难。如果敌人拒不交战,运输线又断绝,因粮于敌再难以成功,这就十分危险了。”郗超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供桓温选择:一是不如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直接进抵邺城城下,敌人畏惧大人的威名,必然会望风而逃,北归辽西故乡。如果他们敢于出战的话,那么,胜负立即就决了出来;如果他们打算坚守邺城,在此盛夏季节,我们攻城较为困难,然而,邺城周围的百姓,也将成为我方所有,那么,易水之南的郡县必定会纷纷投降我们。在说出这一条计策之后,郗超继续说出了下一条,他说:“我恐怕大人会认为这一计有点冒险,难以确保胜利,想要稳扎稳打,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将部队驻扎在黄河和济水一带,囤积粮草,等到粮草充足,到明年夏天再发起总攻,虽然行动有点迟缓,但能够确保成功。丢掉这两条计策,现在就发兵北上,进攻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撤退的时候必定会狼狈不堪。敌人如果再行拖延时间,等到到了秋冬季节,河水流量将更小,并且北方气候寒冷,三军将士棉衣很少,恐怕到那时,让人担忧的将不仅仅是粮食问题了。”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桓温又没有听从。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