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杜弢乱湘
就在苟晞与司马越对掐的时候,盘踞在江西的石勒也没有闲着。
身在建业的司马睿担心石勒渡江南进,连忙派遣王导率军抗击。而此时的石勒军,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军粮已所剩无几,并且军中突然流行起了传染病,刚刚充实的人众又死去了大半,这让石勒原先打算称霸江汉的图谋顿时冷却。他又一次找到张宾商量,张宾献计,放弃江西地区,西进筹集粮草。于是,石勒率军往西渡过了汉水,迂回北上进攻江夏郡,(三国时吴国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太守杨岠(**?《晋书,晋怀帝本纪》和《晋书,朱伺传》均记为:杨珉)弃郡而逃。然后,石勒大军离开了江汉平原,北攻新蔡(河南省新蔡县),并在南顿(河南省项城县)杀掉了新蔡王司马确,朗陵公何袭、广陵公陈眕、上党太守羊综、广平太守邵肇等率众投降了石勒,石勒在司马越大军的边缘狠狠地咬了一口,就飘然而去,往西攻陷了许昌,杀死了驻防那里的平东将军王康。
也许是受到了石勒、王如扰乱江汉平原的影响,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当地居民的欺压,继长江以北荆州大乱之后,311年年初,散布在荆州、湘州地区的巴蜀流民也蠢蠢欲动,终于几百家人在蜀人李骧(与成汉帝国太傅同名同姓,并非一人)的率领下,在乐乡(湖北省松滋县东北)地区也揭竿而起。
晋帝国南平郡(湖北省公丨安丨县)太守应詹(原荆州刺史刘弘是其舅爷)与醴陵(湖南省醴陵市)县令杜弢迅速出兵,共同击败了李骧。荆州(州政府在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王澄,也命令成都国(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内史王机协同讨伐李骧。顺便说一下,自益州大乱之后,晋王朝割荆州南郡的华容【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州陵【湖北省洪湖市东北】、监利【湖北省监利县】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作为成都王司马颖的采邑,称为成都国。
穷途末路的李骧请求投降,这个喜欢爬树的名士王澄假装同意赦免李骧一死,但是,却在接受李骧投降以后,派兵在宠洲袭击李骧所部,在抓到李骧以后,王澄翻脸诛杀了李骧,并把李骧的妻子儿女赏赐给自己的手下,随着李骧投降的有巴蜀的难民共计8000多人,(李骧起事之初才800人,此时已经发展到8000人,可见,当时是民怨沸腾,如烈火燎原。)王澄非但没有安抚这些难民,更有甚者,他竟然残忍地将这些投降的难民全部驱逐到长江中淹死!
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迅速在荆湘地区传开。一时之间,寓居在此的巴蜀流民怒火中烧,很多人又一次起来造反,他们推举蜀人杜畴、蹇抚为首领,南下侵扰湘州。湘州是晋怀帝司马炽才设立的,共辖9郡:原属于荆州的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六郡加上原属于广州的始安、始兴、临贺三郡。当时的应詹受荆州刺史王澄之命,代理都督南平、天门(今湖南省石门县,非湖北天门市)、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三郡军事(大致为洞庭湖以西以北地区)。与流民起义相呼应,天门、武陵的溪蛮也一同造反,应詹一一讨降。溪蛮密谋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政令不一,朝令夕改,少数民族十分痛恨,应詹在平叛以后,随即召集蛮族首领,分开铜券,与之盟誓,自此,应詹所临的几个郡逐渐安定了下来。当地百姓做歌歌颂应詹:“乱离既普,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看到应詹治理有方,镇南将军山简又让应詹都督五郡的军事。此时,杜畴来攻南平郡,应詹率兵经过血战,打退了杜畴。
而与应詹的做法相反,湘州刺史荀眺却是个糊涂虫。
湘州(州政府设临湘【湖南省长沙市】)参军冯素,跟流落在此的巴蜀人汝班早就有矛盾,冯素警告湘州刺史荀眺说:“湘州的巴蜀难民也都要造反!”荀眺听信了冯素的鬼话,打算把所有的难民全部诛杀。
没有不透风的墙。听到消息的流民们更加惊恐不安,汝班等聚众起义,响应杜畴。霎时之间,四五万人家巴蜀流民,真的全部反叛了!
杜弢,曾任罗尚的别驾,在益州的时候,就曾经反对罗尚强迫遣返秦州在益州的难民,益州大乱以后,他随着难民流落在荆湘,住在南平,南平太守应詹爱惜杜弢的才能,对杜弢十分敬重,任命他做醴陵县长。流民们因为杜弢很有声望,就胁迫杜弢做变民队伍的大头领。于是,杜弢遂自称为梁州、益州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
311年5月,杜弢围攻长沙,湘州刺史荀眺吓得弃城南逃,准备逃往广州,但被杜弢抓获。
荀眺逃走以后,湘州人推举安成太守郭察为代理湘州刺史,郭察率众讨伐杜弢,反为所败,郭察战死,杜弢随即攻破了长沙城。前始兴太守长沙土豪尹虞率领部曲家丁前来攻打,也全部被歼。
杜弢起义,让四周的晋朝官吏大为惊恐。他们相继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均被杜弢击败:
南路:广州刺史郭讷派遣始兴太守严佐率众进攻杜弢,杜弢率军迎击,一战击败严佐。
北路:荆州刺史王澄派遣王机进攻杜弢,也被杜弢败于巴陵。
后来,伪降于荆州刺史山简,山简以杜弢为广汉太守。
接着,杜弢纵兵四出,又南破零陵、桂阳,东侵武昌,杀害长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鉴、邵陵太守郑融、衡阳内史膝育等人。
义军席卷湖南全境,声势大震,自此,杜弢起义持续了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