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我想张郃一是因为顾及子午谷和斜谷有可能出现的蜀军,二是对司马懿这个后辈的能力也许不是太放心,三则也许不愿意给司马懿建功的机会,因为曹真刚死,司马懿其时还是名义的帝国第二军人,但张郃却是帝国的第三军人,并且长久以来,张郃就在曹真的手下工作,并在曹真的直接指挥下,击败马谡,从工作关系上看,张郃是属于曹真的人。作为曹真的人,张郃不能不知道曹真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如今自己却又在司马懿手下……
因此,张郃建议将部队分为前军与后军,前军前去营救祁山,后军继续驻屯雍州、鹛县一带,以为声援。
如果按照张郃的建议,前去战斗的将是张郃,并且张郃将拥有全部的前线指挥权。而作为大军主帅的司马懿,则只能驻扎在后方。
张郃小看了百变司马懿。
张郃的话一出口,就立即遭到了司马懿的否决,他决定亲自带领所有野战主力出击陇西,集中主力迎战蜀军。
八、司马诸葛(2)
蜀军得知司马懿大军西进增援祁山以后,除了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祁山要塞以外,大部队迅速北上上邽,企图占领这个战略枢纽。
而此时,天却又下起了连绵的雨。
这该死的雨,使得双方的战争变成了一场争夺粮食的竞争。
蜀汉一方由于补给线太长,下雨使道路更加泥泞,木牛流马也举步维艰,粮草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也同样的困扰着魏国人。
关中本来就乏粮,郭淮恩威并用,从胡羌等手中弄来了不少粮食,用来补给司马懿大军,但是,雨也使转运遇到了新的难题。
那么,上邽附近广袤的麦田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宝贝啦。
诸葛亮部队前插至上邽附近,开始化整为零,抢收这里的小麦。
眼睁睁地看到城外的小麦被蜀军收割,成为军粮,城中的郭淮、戴凌、费曜(共4000精兵)心急如焚,他们决定不等司马懿到来,主动提兵出城,企图打诸葛亮个措手不及。
然而,出城的魏军毕竟人数较少,蜀军虽然分散收麦,但是诸葛亮心细如发,早就准备好一支伏兵,时刻防备着城中的魏军杀出。
等魏军从城中杀出,蜀军的这一支警戒部队迅速迎战,将魏军杀败。(可惜没能就势拿下上邽,不过也有的说诸葛亮拿下了上邽)
司马懿大军迅速推进至隃糜(陕西千阳),对正在分散收麦的蜀军形成了威胁。
于是,诸葛亮开始收拢分散的部队,收割了上邽的一部分小麦(剩余的大部分可能被魏军收割,从《魏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以及诸葛亮最后以粮尽而退,似乎能够得出,魏军收割的小麦占大部分),开始迎击司马懿,诸葛亮将部队前进至上邽之东,企图和司马懿决战。而此时,司马懿却据险固守,两军只能喊话,打都打不着。
诸葛亮只好帅军往回走。
这是《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记载。
而《晋书,宣帝》的记载却说,诸葛亮“忘尘而遁”。
个人感觉有点不合实际。这是因为:
一是诸葛亮在此之前从未和司马懿交过手,对于打败马谡的张郃还可能有所忌惮,(见《三国志张郃传》)没有必要对一个从未交过手的人如此这般。
二是诸葛亮夹战胜之威,不可能望尘就跑。
三是从以后张郃以及魏将对司马懿持重的不满分析,诸葛亮因求战不得而退却,这种解释似乎才较为符合事情的发展轨迹。
可能的情况是: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求战不得,上邽又踵其后,诸葛亮只好回军,于上邽和祁山之间寻求支点。
如果当时诸葛亮已经拿下了上邽,把上邽作为战略支点,就没有必要退却。因此,有的记载说诸葛亮曾经拿下了上邽,似乎也不确切。
客观的说,在战役的第一阶段,诸葛亮的蜀军并没有捞到多少便宜:一是身后的祁山要塞没有攻破;二是抢收的麦子也并不很多,不足以填补军需;三是上邽也未占领;四是未能歼灭司马懿的主力大军。
——只是千里游行了一通。
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
《资治通鉴》记载,这时,张郃对司马懿又一次建言献策,说:诸葛亮远来求战不能,以为我军只是为了坚守不战,以老蜀军。这时候,祁山要塞也知道了我救援大军已经来了,一定会士气大振,一时诸葛亮也打不下祁山。现在大军可以屯驻在这里,另外分出一支部队,绕到诸葛亮的背后进行攻击(一是形成夹击之势,二是择机切断粮道)。我军如果只尾随其后,却不敢接战,将使陇西的民心失望。诸葛亮背后如有我军夹击,并且粮草不继,就会很快退去。
——对畏敌如虎的司马懿进行了直接批评。同时,又一次表明了想独立带兵出战的意思。
司马懿同样没有采纳,他不敢分兵,也不愿张郃独自展翅高飞。
诸葛亮的部队一开始向后撤退,司马懿就开始了追击。诸葛亮停下,他也停下。于是,双方在祁山一带展开了几个回合的攻防战:
《晋书》记载:在汉阳,魏军与蜀军相遇,司马懿使将牛金(司马懿带来的荆州勇将,原曹仁的部下)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双方都在进行着试探性攻击,只是诸葛亮在撤退途中,未能选准好的战斗位置,而继续退却。
诸葛亮退至祁山附近,屯驻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在这里,《晋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很不相同。
《晋书》记载:“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而《资治通鉴》没有采纳唐代编纂的《晋书》说法,而是采纳了《汉晋春秋》的说法,记载:“(司马懿)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嗣、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
也就是说,在祁山附近,双方应该是陷于僵持。这个时候,诸葛亮同样面临他在上邽时的局面,腹背受敌。
在张郃等全体魏军将领的强烈要求下,司马懿终于进行了较大一次与蜀军的战斗。
要知道,当时的张郃仅仅比司马懿位置低一点,又是百战名将,并且长期与蜀军交锋。《三国志张郃传》也称,当时是皇帝下诏由张郃都督诸位将领来救祁山。可见,张郃在军中说话的分量。
于是,直到五月份,司马懿部才开始部署军队直接进攻诸葛亮中军,派张郃进攻南面王平的大寨。诸葛亮则派魏延、吴壹、高翔等对魏军展开反击,双方展开激战,均有不少的伤亡;同时,由于王平忠勇善战,张郃军攻击何平(王平)的行动也没有成功。其中,《汉晋春秋》记载,这一战蜀军获甲首(有不同说法,个人认为是正规重装士兵的首级)三千级,玄铠(个人认为是重甲骑兵的铠甲)五千领,角弩(远程攻击武器,一般位于步骑之后,蜀军缴获如此之多,可见步兵是遭到了惨败)三千一百张。
蜀军取得了胜利,可是就在蜀军取得大胜,诸葛亮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之时,后方却出现了问题。
李严这个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物,本来负责对东吴的防御,这次,诸葛亮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将李严所部2万人马也调往伐魏前线,统一由诸葛亮指挥,不仅把李严兵权剥夺,而且给安排个后方督运粮草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还用自己的心腹蒋琬时时监视。
战事从2月一直拖到6月,李严所能筹措的军粮也日渐减少,加上连日大雨,转运十分困难。就派使者到诸葛亮军中说明情况,劝诸葛亮退军。
于是,诸葛亮开始撤退。
《魏略》记载,张郃对司马懿说,归师勿遏。建议司马懿不要追击。
但是这次,司马懿第三次拒绝了张郃的建议,并且,叫张郃亲自带兵去追赶蜀军,也许,司马懿是在公报私仇吧。张郃的愤懑可想而知。
果然,诸葛亮早已经在退路上埋伏了大量伏兵,当张郃所部追击至木门时,居高临下的蜀兵万弩齐发,魏兵死伤众多,一代名将张郃也被射中大腿,不治身亡。
当听说张郃死去的消息,司马懿的心情应该是畅快的。难怪后人怀疑,张郃是司马懿用奸计给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