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可以说,曹操迅速稳定西北局势,并设计击败关羽,为儿子继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因为,目前的局势是吴蜀交恶,曹魏坐山观虎斗,简直与前一年有天壤之别。

那么,曹丕能否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呢?以后形势的发展,证明他没有这个能力。

他只是一个冷酷、狠毒、虚荣、小器、偏执、固执、自负、不知兵不知权的碌碌之人。

说到曹丕的冷酷与狠毒。

当上魏王的第二个月,就把弟弟曹植贬为安乡侯,并逼着曹植作那首“七步诗”,逼得自己的妈妈卞夫人抱着自己的兄弟曹植的失声痛哭,面对亲生母亲和竞争失败的弟弟,我们能够想见那个身为儿子和兄长的嘴脸;这是对妈妈和弟弟。

对待自己的妻子甄洛,也是如此。几年后,他不顾长子曹睿的感受和对未来帝国的潜在影响,听信小老婆郭女王的谗言,将远在邺县的甄夫人赐死,史书上说,是甄夫人因为失宠而恶言,如果仅仅为此,是否就要被赐死?不顾16年的恩爱、不顾膝下的孩子?还是另有隐情?是甄夫人有了外遇,并且与曹植有关吗?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这样冷酷的结果;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妈妈,老婆,曹植,而且对于自己所有的兄弟,都一以贯之地冷酷无情。对于即位之初,就把自己所有的兄弟赶回属国,形同软禁,受制于中央派来的官吏,诸侯王公连平民都不如。

相比之下,其父曹操是怎么做的?不仅依仗本家兄弟,还与夏侯家兄弟相濡以沫,披肝沥胆,不仅如此,还前后多次下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令之内容、气度、文风直逼汉武帝征讨匈奴时下诏之气,充盈着求贤若渴的精神,至今未见此一等一的君王气度。

只有大器,意才豁如;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嫉贤妒能,因为自己能驾驭那些人才,他充满了自信。

说到曹丕的小器,也不乏其例。下面仅举三件。

第一件还是在黄初元年的12月,也是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个月,(10月受禅)因曹操死亡而引发的陇西兵变被平定以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得以恢复,曹丕收到了西域进献的几枚大珠,此时,陇西太守苏则也因平定陇西兵变有功而被升为侍中,调到了曹丕身边。看着色彩艳丽的西域大珠,曹丕的眼睛直了,他转身问苏则:这西域珠子真是不错,你看以后能不能拿什么东西再去换点?

陇西的战略地位稳定关中,兵变仅仅是因为地方郡守的自发、自觉和智慧才得以艰难平定。

苏则面对这样“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君主,心中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于是,他回答的很幽默,也很辛辣:如果君主威加海内,自然西域还会献来;作为君主,却以物易物去交换,即使弄来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值得珍贵的呢?(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史书上说,曹丕听后“嘿然”。——既无话可说,又感到尴尬。

第二件事就是:当孙刘交恶,孙权以权宜之计暂时口头投降曹魏(并未送来质子)的时候,曹丕不仅信以为真,而且,随后就写信叫孙权进贡一些“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物。大家看看曹丕所需的贡物,怎能想象到是出自刚刚死去父亲的人口中呢?全然一幅太平天子做派,哪能见到一点志吞四海的英雄胸怀?可见其纨绔习气和小家子气。就是在当时,孙权就不以为然,说:他所要的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和石头瓦砾没有什么两样!并且,从他要这些东西就能看出,他还处于昏聩之中,和这种人还说什么礼不礼的呢?

第三件是曹丕对待曹洪的事。曹洪家富而天生吝啬,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问人家借绢100匹,曹洪舍不得,可能是给曹丕的数量不够,也可能是质量不好,甚至是借口一点也没给。

这事给曹丕记住了,等曹丕继位以后,一次,曹洪的门客犯法,曹丕牵连到曹洪,并且一定要杀掉曹洪,大臣们都劝谏、解救,都没用。最后还是把曹丕的老妈逼的没办法,就把曹丕宠爱的皇后郭女王,(毕竟是你婆婆)呵斥:如果曹洪今天死,明天我非叫皇帝废了你不可!

郭皇后吓个半死,连夜枕头风劲吹,不断哭闹曹丕,这样才免了曹洪一死。

说到曹丕的愚蠢,在从黄初元年到七年,曹丕统共在位的6年多时间里,他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为什么孙权要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孙刘交恶了,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和亡国的危险,才“投降”的。

那么接受不接受?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群臣都觉得要接受。

“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天亡之时,应该即时出兵进攻吴国,一定能够灭吴,吴灭,蜀国不能独存,大业可定。

这时候,曹丕表现出自负蠢人的小聪明,也就是说在他的心里,推论的前提已经确定了,那就是接受吴国的投降,然后,再往下推论和思考,他对刘晔说:那我们现在接受吴国投降,进攻蜀国后方,不是也能灭蜀?

刘晔分析说:不是的,如果我们进攻蜀国,蜀国就回师不打吴国了,我们也得不到便宜,而吴国说不定还生出什么鬼点子呢。但是,我们打吴国的话,因为以前吃亏的是蜀国,现在生气的也是蜀国,因此,即使蜀国听说我们也趁机去打吴国,蜀国也不会停止进攻,这样,魏蜀合力一定能把吴国灭掉。

话说的这样明白了,还是听不懂,没办法。

曹丕没再往下想,即使想估计也是瞎想,智商问题。

于是,曹丕不仅不听刘晔的,而且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事后证明,孙权的质子也不来,所谓的投降仅仅是一个骗局和玩笑而已,曹丕被人家美美地耍了一回。

可以说,在黄初年间,曹魏帝国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次之,蒋济,次之,陈群。光荣属于他们三人,但是,刘晔是太阳之光,他们是烛火之光,其他则是萤火。

那么,我们会问:以司马懿深通三国脚力之道,也曾建议曹操鼓动孙权偷袭荆州,刘晔之论只是原来计谋的翻版,司马懿难道不能参透?为何闭口不建一策呢?还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了解他的深浅呢?

以他与曹丕的交情,如果支持刘晔的意见,想必曹丕也会采纳,那么,是司马懿未见此机?还是不愿归好与人呢?

分析起来,应为后者。

曹丕在位的7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总在看到刘晔在建议,并且是好建议,我们也总在看到刘晔的建议不被采纳,事后又总被证明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司马懿却一言不发。

这与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积极建言献策截然相反,因为,司马懿知道即使曹操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会给他一个说法,比如“得陇望蜀”什么的,两个聪明人话点到为止,彼此心知肚明。

也许是司马懿不愿意出头了。因为,他太了解曹丕是什么人了:曹丕狭隘,狭隘的人胆小,胆小的人只相信自己的旧人,即位之初,就光想任命自己原来东宫的老班底,虽然被陈群否决(注意:陈群也是旧人,但陈群是明白人),但是,他的内心还是老样子,就相信自己的老部下。

如果说多了,说的道理君主理解不了,反而会引起猜忌。即使成功了,还为他人做嫁衣,那倒不如干脆闭口。

反正闭口不影响升职,谁叫曹丕是以旧人为标准提拔人才,而不是以功劳和能力呢?

因此, 7年,整整7年,积极建言的刘晔还是刘晔,一言不发的司马懿却却步步高升,从督军,到抚军,到假节。

回过头来,再说说曹丕的虚荣。

第一件是对刘晔。刘晔每次的预言总被证明是正确的,自作聪明的曹丕的意见却总被事实无情的击碎。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