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的命令是在这一年的八月下达的,步阐突然接到征召的命令,大为惊慌,认为一定是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又担心有人在孙皓那里说了自己的坏话。经过反复协商,步阐决定孤注一掷,向晋国投降,也许是,步阐相信西陵易守难攻,能够坚守住,也许是他要保住这块地盘,为自己将来在晋朝储备一个更大的砝码;也许是难舍故土;总之,他没有象在他之前和在他以后投降晋国的将领那样,(如孙秀等人)离开原来驻守的地方,逃往到晋国。
司马炎在大喜过望之余,立即任命步阐当西陵军区司令长官(是都督西陵诸军事,而不仅仅是西陵督)兼首都卫戍司令(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宰相级待遇)、高级咨询官,兼交州(越南北部)全权州长(空头官衔),封宜都公。可谓是一大群官职。——只是不知道这些个任命是否送到了步阐的手上。与此同时,司马炎派遣荆州(湖北省北部)州长杨肇率军前往西陵迎接步阐;另派车骑将军羊祜(时驻襄阳)率步兵直指江陵(东吴荆州州政府所在县·湖北省江陵县);巴东郡(重庆市奉节县东)监军官(监军)徐胤,率舰队顺长江而下,攻击建平郡(今重庆市巫山县),援救步阐。这样的战役目的很明确:以羊祜率领主力大军5万进攻位于陆抗防地的东面江陵,企图牵制陆抗,使之不能西上剿灭步阐,如果陆抗胆敢弃江陵于不顾,以羊祜5万大军估计能够攻克江陵,到那时候,无疑在陆抗和吴国下游腹地插上一根钉子——按照晋国的乐观估计,陆抗是不会弃近在咫尺的江陵于不顾,而全军西上消灭步阐的;同时,徐胤舰队从四川东下牵制吴国西陵西部的建平,使之也不管东向西陵,这样以杨肇3万兵力接应步阐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战役部署到底是司马炎的策划,还是羊祜的策划,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从《晋书武帝纪》的表述上看“遣车骑将军羊祜出江陵……” ,似乎可以认定,这主意是司马炎的杰作;但是,《晋书,羊祜传》上却说,“诏祜迎阐。祜帅兵5万出江陵……”,似乎又有点羊祜自作主张的意思。不过,从中国史书历来为尊者讳的传统做法上分析,大约能够认定这一高招,可能来自司马炎的猪脑子里。
因为,这一战略思路,以一部接应步阐,一部作为疑兵,牵制对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兵力配置上来看,从一开始主题就不明确,主次不分。到底你要搞清楚此次会战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解救步阐。那么,既然如此,就应该分清主次,主力部队当然是羊祜所部的5万人马,理所当然地要用于主攻方向,即西陵;而如果有必要牵制陆抗的话,也只能用偏师作为疑兵,功其所必救。那么,江陵是陆抗必救的点吗?晋国朝廷想当然地这样认为,似乎江陵看似必救,但也未必。因为江陵城高池深,如果一时难以攻下,而等到陆抗消灭步阐腾出手来,那深入吴国腹地的晋军,形势十分危险了。
因此,看似晋军气势汹汹而来,但是,真正用于解救步阐的兵力,也只有杨肇的3万人马,在兵力上并不占绝对的优势。——史书没有记载杨肇究竟带了多少人马,但是,从以后司马炎呵责羊祜的诏书称羊祜拥兵8万解救步阐的话上,去除羊祜亲带的5万,剩下的3万当属杨肇所领人马,也许杨肇实际所领还不足这个数字。
当晋军三路杀来的时候,对面吴国的镇军大将军陆抗究竟要如何面对呢?
细说两晋南北朝(修改一稿版)
——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
上大学的时候,魏晋南北朝文学是王立群老师讲的,当时,自己对竹林七贤十分神往,就到图书馆里借来晋书里的相关传记,一字一句的抄录在笔记上,时时把玩。后来,因为喜欢历史,自己就涉猎了一些历史书籍,不过,因为没有多少目的性,拿起书来总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尤其对于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是感到纷繁复杂,弄不准确,然而,魏晋人独特的风格,却时时勾起我弄清楚那段历史的渴望。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文字。
那么,就让我们细细地追寻那段曲折离奇的历史吧!
一、蛰伏河内
所有讲这段历史的书籍,总也忽略不了一个人。有人说他奸诈无比,有人说他智慧超群,有人说他迫不得已,有人说他处心积虑。
虽然他不是晋朝表面上的开创者,但是,他就象魏之曹操、清之努尔哈赤,对于晋的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每一个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难以逾越他。
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孙高阳的儿子重黎,(《史记楚世家》则称:重黎是高阳的孙子。)为高辛帝的火正。在上古时代,人们崇尚火,司火的火正地位也比较高。因为重黎有功劳,所以比帝高辛封为“祝融”。意思是象祝融神那样可以光照世界。随后,重黎的后代也一直做着这个官职,直到周朝的时候,官职的名称改为“司马”。
《尚友录》说,在周宣王的时候,程伯林父担任司马,攻克了许方,被赐以官族,因而得姓。
楚汉争霸的时候,司马卬作为赵将与诸侯一起进攻秦国,秦国灭亡以后,被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朝建立以后,司马家就居住在河内郡了。(今河南焦作市)
又过了八代,司马家出了一个征西将军司马钧,东汉安帝二年(公元95年),司马钧任左冯翊与其同僚右扶风仲光一起征讨先零羌,两人发生矛盾,后来,仲光率兵深入,被敌人伏击,司马钧因赌气而见死不救,致使仲光兵败战死,司马钧因此入狱,自杀。
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做到豫章太守。
司马量生了司马儁,为颍川太守。
司马儁生了司马防,做到京兆尹,从爷爷、爸爸的地方官,做到了京官。
而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老爸。
公元179年,司马懿就出生于河内郡(今焦作)温县孝敬里(今安乐寨村)的这样一个世家望族里。
司马懿是家中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哥叫司马朗,字伯达。(和董卓的哥哥同岁,三国志上有传)。
司马懿字仲达;
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司马防的老婆真伟大,司马防也伟大。
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老五司马恂,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
司马防的这八个儿子,在当时都很出名,所以,附近的人们都把他们八兄弟称为“司马八达”。
史书记载,司马懿很小的时候,都不同凡响。河内的老乡杨俊(后来做曹操的南阳太守)见到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才15、6岁,杨俊一见之下,就说:“你可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啊!”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很早都有名气了,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而司马懿的同族哥哥司马芝却默默无闻,可是,只有杨俊说:“司马芝虽然名气没司马朗大,但是内心有原则和坚持,司马朗却比不过的。”崔琰后来做到曹操的尚书,原来和司马朗关系好,也曾经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司马懿不仅聪明,而且果断,是一世英雄,不是你老兄能比的啊!”
建安6年(公元201年),司马懿23岁。
那年,司马懿被河内郡推荐为本郡的上计掾(会计官)。当保举信送到司空曹操的手上时,曹操听人说过“司马八龙”的事情,就问手下这司马懿如何,有人就把司马懿的情况如实向曹操做了汇报,曹操一听司马懿“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就要征召司马懿在自己的手下做事。
当曹操的使者来到河内郡,传达了曹操的意思以后,司马懿却作出了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的决定,——他拒绝了曹操征招自己作司空椽属的要求。
司马懿的家人对司空府来的人说:司马懿突然得了风痹之疾,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风湿病,这病临床表现时好时坏,在本郡还能勉强应个名,作个上计椽,根本难以远去许昌做官,这不,就象现在,临床表现就十分严重:肌肉疼痛难忍,卧床不起。
司空府的使者亲眼也看了,只好回去给曹操禀报。
曹操是何等样人?要真想瞒过曹操,司马懿就这装病的伎俩也太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