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平定刘猛的具体细节,都已经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了。甚至是交战双方的主将身世、经过了多少次战斗、具体交战的地点等等,我们都感到迷茫。关于这次平叛,只是散见于《晋书,北狄传,胡奋传,武帝纪》等中。并且相互记载的内容还有些许的差别,不过,通过仔细的甄别,我们还是能够大致得出整个事件的脉络:
在得知刘猛叛逃以后,晋王朝迅速派遣饶骑将军路藩帅军前去征讨。路藩与刘猛所部进行了数次交战,并且取胜。
为了稳妥期间,晋朝加派徐州刺史胡奋,任命他为监军、假节,顿军硜北(今为何处不详),作为路蕃的后继。
但是,胡奋此前仅为2000石的官员,且属于武将,晋朝最高层感觉有必要再派遣一个朝廷重臣做总监军,于是又派遣娄侯、尚书何桢为监军、持节,总统进讨事宜。
何桢到任后认为,刘猛的军队凶悍善战,要采取绞杀战术,必须要调集大部队来,而且,旷日持久,虚耗民力。他感觉只能智取,不宜强攻。
于是,何桢充分利用刘猛屡次失败,部众士气低迷,将领各怀异志的机会,利用反间计,成功说服刘猛的左部帅李恪,杀死刘猛率众投降。
史称:从此以后,匈奴震服,很多年都不敢反叛。
可惜,何桢这位重要人物正史竟然无传,唐代刘知己在《史通·内篇》也说这是史家的疏漏:“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桢、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为迂阔者”。
查阅《三国志》注引裴松之《文士传》,《事类赋》引《晋书》,《太平御览》引《何祯别传》《唐六典》引《魏志》《三国志·魏书·杜挚传》裴松之注引《庐江何氏家传》,胡三省注引《三十国春秋》和《艺文类聚》等书,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何桢的简要经历。
何桢字元干,从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十几岁就博览群书,名驰淮南地区。曹丕时代,何桢曾经写了一篇《许都赋》,受到曹丕的激赏,公车征为秘书郎。在职一个多月,一次曹丕见到何桢,就问主事的人说:“我本意是提拔何桢为秘书长的,怎么才叫人家做秘书?”就任命何桢为副秘书长。后来,何桢随从司马昭平定诸葛诞的叛乱,当时何桢就已经是最高法院院长了,持节到淮南地区代表皇帝抚慰将士。入晋以后,何桢位居尚书,他和羊祜二人关系非常好,为莫逆之交。到晋武帝平定吴国的时候,王浑在与吴国丞相张祶大战以后,还给老臣何桢写信,报告战况。《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何祯集》五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北方匈奴的叛乱很快平定下来,让司马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是,司马炎还没歇过神来,晋帝国的西南边境又出了一件惊雷般的大事。
100、步阐之变
272年的9月,司马炎迎来了两个人,一个叫步玑,另一个叫步璿,兄弟俩,他们都是吴国前任西陵督步协的儿子,现任西陵督步阐的亲侄子,他们来到洛阳的目的有二:一是传达步阐投降晋国的消息;二是作为人质留在洛阳,表示步阐投降的真实性。
在汇总前方将领的密报、核实二人的确切身份、并与朝臣密谋以后,司马炎喜出望外。
这的确是天大的喜讯。就在这一年的元月份,何桢用离间计轻松拿下刘猛,历时一年的并州匈奴叛逃事件得以平息。随后四川也发生了胡人骚乱,进而引发了晋军内乱,牙门将张弘竟然杀了益州刺史,幸亏临近的广汉太守后王濬及时果断出击,很快击杀张弘,平定了叛乱。晋朝政府顺便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很快的,晋朝廷又要把王濬提拔为大司农。当时吴国有童谣唱:“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羊祜一直琢磨这个童谣的含义,大致意思应该是说吴国害怕的是水军,以后灭吴的话,应该是水军能够立功。当听到朝廷要提拔王濬的时候,远在荆州的羊祜突然恍然大悟,因为王濬起家就是跟着羊祜,做参军,因此,羊祜知道王濬的小名就叫“阿童”,于是,他秘密地给司马炎写信,要求朝廷继续留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监益州诸军事,加封龙骧将军,并且密令王濬开始修造舟楫,为从水上伐吴做准备。
四川的造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王濬造船的木屑顺江而下,引起了吴国建平太守吾彦的警觉,他上书孙皓,要求增加建平的兵力,但是孙皓毫不在意。
而此时,竟然传出了西陵督步阐投降的消息!
难道天上竟然真的掉下馅饼了?
司马炎深知西陵对于晋国和吴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把目光投向了西陵。
西陵(也就是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秦国时候,西陵隶属于南郡。到三国时原来的南郡逐渐分划为南郡、江夏、襄阳、宜都、建平等五郡。赤壁之战后吴蜀平分荆州,南郡的江南部分借给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西陵隶属于宜都郡。关羽败亡后,宜都和南郡之地又被吴国占领。 据《水经注》记载,在西陵县境内有三处吴国故城遗址:步骘城、步阐城和陆抗城。
西陵(今宜昌)主要有三个大的特点:
一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以“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而著称。尤其是晋国兼有四川以后,西陵更成为扼守吴国上游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三国时期是典型的兵法所说的“争地”。
二是地形复杂,道路险狭。山势险要,地形复杂,从陆路进攻不利于大军展开;水上进攻呢,虽然西陵地处下游,但是距西陵峡峡口只有二十里,西陵上游的江水落差很大,水流湍急。进攻方从上游来是很容易,但是回却很难,可以说,西陵还属于兵法上的“挂地”。
三是“蛮夷”很多。在战时,夷族的向背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
由于西陵对于吴国的重要性,自陆逊击败刘备,夺取西陵以后,就担任了宜都太守,前后在西陵长达10年之久;其后,在孙权称帝的吴黄龙元年(229年),“拜(步骘)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步骘以重臣坐镇西陵17年;随后,是步骘之子步协、步阐,算到今天,布家在西陵共计43年的时间;其后,还有陆胤、陆抗等人接任西陵督或者西陵都督。可见吴国西部地区的防务一直掌握在布家和陆家两大家族的手里。
那么,如今站在司马炎面前的这两个人所说的吴国西陵督步阐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步阐,是吴国前丞相步骘的二儿子,步骘死后,步阐的大哥步协仍然统领步骘原来的部队,被任命为西陵的统帅,但是规格比老爸要低一些,他爸爸步骘曾任西陵都督,而步协是西陵督,管理的范围和职权有一定差别,步协死后,步协的儿子步玑继承了步骘的爵位临湘侯,而步玑的二叔步阐则掌握了实权,统领老爸和哥哥遗留下来的军队,被吴国朝廷任命为西陵督,加封昭武将军,另外被封为西亭侯。本来步阐好好的,没做什么错事,过去还秉承孙皓的意思劝说孙皓迁都武昌,可是,到272年,孙皓不知道那根筋痒痒了,提前也没打声招呼,硬是要把步阐调到建业身边做一个绕帐督。据后人考证吴国中央军有10余种之多,绕帐兵只是其中一种,主要是宿卫皇帝。
你也不想想,把一个军区司令调到中央做一个禁卫军的首领,从实权上说明明是不升反降,人家心里是啥滋味?
不过,孙皓可不管那些,也许他还在内心深处念念不忘那个荆州兵克扬州兵的谣言,开始慢慢削弱荆州将领的实权,只是目前,他还不敢动陆抗,既然是这样,柿子捡软的捏,先拿下步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