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客观准确地判断敌我之间的实力对比,才能提前该放弃的,坚决地予以放弃。公孙渊不是这样的人,同时,他一定认为,我军这次长途进兵,一定不能支持很久,所以,他肯定要预先派兵到辽河岸进行阻击,再防守襄平。
曹睿问:你带领大军征讨公孙渊,大约要多久?
司马懿说:去的时候用100天,打仗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大约一年就足够了。
曹睿亲自把部队送出西明门,(根据北魏杨玄之的《洛阳珈蓝记》记载,西明门是当时洛阳四个西门中,最南边的那一个城门)并且,命令弟弟司马孚、儿子司马师一直送到司马懿温县老家,赏赐司马懿很多酒肉,允许司马懿可以在老家饮宴数日。司马懿在喝酒的时候,也吟诗一首,大致是说自己因遭遇机会,才为国家效力边疆,如果扫除了敌人,我就将回到老家,安安生生地在家归老还乡。
司马懿的诗歌就象王翦带兵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不断向秦王要田要地一样,当君主把部队交给你以后,君主真正成了手无寸铁的寡人,他很担心你,所以王翦表现得很庸俗,表现得完全是一个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斤斤计较的老头子,只有这样,秦王才放心。
而此时的司马懿说,平定公孙渊以后,就回老家解甲归田,其实也是完全唱给曹睿听的啊!
公孙渊一听曹魏帝国的第一军人,率领4万步骑大举进攻,又慌了。
连忙又向孙权求救——这个无耻小人,忘记了把人家1万人马都给灭了,把人家来给你封赏的大臣都给杀了的事情了?
当时,孙权看到公孙渊的使者气都不打一处来,立刻叫人把使者推出去杀了。
吴国的督军使者羊衜(根据《三国志,孙和传》下引的《吴书》似可推出此羊衜死于吴国桂阳太守任上,并且是南阳人,而不是以后的晋国名将羊祜的爸爸羊衜,根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的爸爸也叫羊衜,爷爷羊续做过南阳太守,不过,传上明确说羊祜是山东泰山(今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羊里村)人,可能是重名?还是羊祜的父亲羊衜在后来投降了曹魏,做了曹魏的上党太守了?没有答案。)说:如果把使者杀了,那是为了泄私愤的举动,而不是追求霸业的做法。倒不如因此对公孙渊好起来,偷偷的派兵去。如果魏国打不过公孙渊,那我们出兵千里,也是非常讲信用的举动;而如果魏国打败了公孙渊,那么,我们趁机掳掠公孙渊的边境地带,把边民和财物弄走,也算是对他的背信弃义的惩罚吧。
孙权想了想,就同意了。
然后对使者说,我们会很快派兵救援你们。
司马懿在本年的6月份到达辽东。
司马懿的主力部队在6月前就已经抵达右北平,经过短暂的休整,汇合了毌丘俭的地方部队和鲜卑乌丸骑兵,总兵力远远超过来时候的4万。
司马懿以京都精兵为中军,以毌丘俭幽州部队为两翼,杂以鲜卑乌丸骑兵,浩浩荡荡地向东开去。
一直进军到辽河西岸。
遥望辽河东岸,旌旗飘扬,鼓声阵阵,公孙渊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派遣大将军卑衍、杨祚,倾全国之兵,来到辽河东岸,沿着辽河走势,南北构筑六七十里的大营。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这阵势是否十分眼熟?
是啊,三年以前,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褒斜谷进攻关中,当时也是司马懿据渭河挡住了诸葛亮的去路,而作为进攻一方的诸葛亮也曾经试图渡过渭河,并且是声东击西,但是被司马懿和郭淮看破没有成功,随后还军五丈原,双方陷于僵持。即使诸葛亮不死,其实当时的蜀军也已经师老兵疲了。
现在,看看人家司马懿是怎么做的!
23、收拾公孙渊(3)
司马懿的众将纷纷请战,要直接渡过辽河,正面进攻卑衍、杨祚的营垒,司马懿说:“敌人之所以构筑堡垒,就是想让我们去攻,来消耗我军,如果现在去攻正好中计。敌人主力在这里,他的巢穴一定空虚,我们绕过眼前的敌人,直接进攻襄平他的老巢,肯定能够拿下。”
——比较一下3年前,诸葛亮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或许想到了,不敢去做?
于是,司马懿在自己阵营的南侧,打出很多大旗,分明写着这个部队的,那个部队的,做出要从辽河下游渡河的假象。
卑衍、杨祚根本没经过大脑,也不管虚实,把所有精锐都调动到南边防守。
而司马懿却带领主力部队悄悄地从辽河的上游(即:出其北)渡过辽河。
——同样的声东击西的计策,诸葛亮用却被看破,司马懿却用的滴水不漏。
司马懿渡过辽河以后,并没有对精锐已经调到南边的这些公孙渊的北边部队进行打击。
而是也开始构筑长长的围堑,保护自己,同时远远地围着敌人。
众将又一次不解了。
您远来这里,难道就是当泥瓦匠的?围而不打,是示弱于敌。
司马懿又一次进行辅导,说,古人说,敌人的营垒虽然很高,但是不得不和我作战的原因,是因为我方进攻敌人的地方,是敌人不得不救的地方。我现在直接进军襄平(今辽宁辽阳,公孙渊老巢),敌人肯定内心都很担心老窝的安危,从堡垒出来和我野战,那时候肯定能够击败他。
于是,司马懿克服了第一个天然险阻——辽河,接着安顿了粮草,在辽河东岸站稳了脚跟,然后大摇大摆地从卑衍的营垒边向东开去——目的地只有一个,襄平。
“皇上”公孙渊在老窝啊,不说公孙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都在家啊,能不救吗?
《资治通鉴》上说,卑衍命令部队趁夜回救,你为什么趁夜呢?
只想安全回家?
而《晋书,宣帝》说,(卑衍)看到司马懿整阵而过,运动到自己的后方,就从营垒中出来,进行邀击。
看到这个敌人出营了,司马懿对手下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想着把他弄到这里作战呢,机会不要失去了!于是,魏军努力作战,三战皆捷。
——把你调动出来了吧?
个人认为《晋书》的说法还是比较真实的,卑衍哪有不出来交战,直接就畏敌如虎,并偷偷的夜间回家的道理?
偷偷出营趁夜回家,应该是在被击败两次以后。
卑衍权衡利弊,最后决定还是回家保护襄平的好,你在这里构筑工事可以,起码练练手工活,可是,人司马懿不打您这里,人家走了去打你老家去了——那里可有你的皇上啊,你还等在这里做什么?
如果你是卑衍,你会怎么办?
试着想想,留一半兵在这里,攻击司马懿的长围?那就反主为客了,估计不好攻。那咱切断他粮道呢?不失是一个好主意。
分一半兵回救,有城池,应该人数足够。
卑衍没有这样做,他不敢分兵,而是全军回救,走到首山(今辽阳县境内,上有清风寺,不是锦州西南兴城的首山),在首山司马懿帅军又大破卑衍,卑衍残兵退进襄平城中。
看到了吧,本来是两军对垒,好像双方都没有什么破绽,但是,经过司马懿这一折腾,公孙渊的部队彻底陷于被动,全是被人家牵着鼻子在走。
于是司马懿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
但是,司马懿也够倒霉的。围城的工程作业刚开始,就遇上了大雨,这大雨还一连下了一个多月,辽河的水暴涨,当时,给部队运粮的大船可以从辽河入海口直接抵达司马懿的军营,
平地上的水都有几尺深,魏军将士心中恐慌起来,纷纷请主帅把军营移动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但司马懿坚决不允许。
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们一直在水中浸泡?
都督令史张静把自己的营帐移到了高一点比较干燥的地方——文人嘛,就是干净,讲究。
司马懿知道了,立即下令将其斩首。
为什么司马懿不允许移营呢?
千年以后,我无法理解他的做法。
难道就让士兵们在水中站岗放哨,吃饭睡觉?
你不是不知道关羽水淹七军,你想做第二个于禁?
思量下来,大约是显示一种决心?
也许,压根就是司马懿的一步昏招。
答案可能在于:当时不仅单单是军营屯驻,更重要的是还在建筑长围,一旦离去,将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