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政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由于这种选拔人才的偶然性,也会造成一些失误,比如,对于禁,曹操晚年就很痛惜;

还有根据《三国志,陈群传》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当时有人向曹操引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陈群向曹操力言不可,主要是以为王模、周逵二人德秽行劣,最终必然坏事,曹操不听。结果王周二人果然贪鄙犯事受诛,曹操方信陈群之言,并向陈群承认错失。

从这件事情上看,当时投入曹门的也是泥沙俱下,鱼目混杂。

而陈群作为组织部门的主管,一直认为应该把人才的品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在当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试想在动荡年月里,更是需要人的忠贞,(板荡识忠臣嘛)既要忠诚于首脑,更要爱护百姓,如果才高八斗,却时有反心,用这种人那玩笑不是开大了?

魏国作为国家建立以后,再靠大臣们的相互举荐的话,就肯定会产生“朋党”“门生”的大臣集团,从而危害皇权;而在当时世风日下,利用乡闾评议,还是摆脱不了当朝大臣的影响和左右,甚至有可能操纵选举;并且各处乡党评价标准也不统一、考核质量也参差不齐、工作的主动性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门设立公正的统一标准的选人评价机构,推动选拔工作的开展,因此,这个机构的生命和灵魂就是——中正。(陈群当时肯定也没有想到以后这个名称会变得并不符实)

陈群提出这个建议的契机是在黄初元年。

当时,曹丕刚刚继位。

小人曹丕(说他小人,一点都不冤枉他,汉朝以孝道治天下,汉朝的君主名号前面都是有一个“孝”字的,而继承汉朝衣钵的曹丕却对他老妈很不好,以至于老妈把他骂为“狗不啃”的人;“孝”(尊老)和“悌”(爱弟兄)是相互联系的,再看看他对他的兄弟们是啥样?看到老爸死了,自己坐上了梦寐已久的位置,竟然高兴地情不自禁,搂着辛毗的脖子,对老头笑嘻嘻的说:看,我真成功啦!忽忽!!叫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小人亲昵的一定也是小人,小人得志,就露出了小人之心,曹丕身边的小人们争先恐后地建议曹丕您一定要任用自己身边的人,别人一个不用!这时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是东宫的人)说了句公道话:你刚刚继位,应该任用海内英贤,怎么能借此机会光我们相互荐引呢?

怎么样把乡闾评议与朝廷选拔有机的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不计门第呢?

陈群没有象司马孚那样直言相谏,而是拿出了一套办法,那就是后来人们称作九品中正制或者九品官人制的制度:

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中正,中正本身一般为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由司徒府任命。

中正根据文化人的家世﹑道德、才能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大类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两种说法。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其中对道德和才能作出的评语,叫“状”,直接影响到被评人的前途和命运。

重要人物中正亲自评议,一般人物由中正的下属评议。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直接根据:将被评人的所获品级与即将授予的官职品级对应,高的做官起点也高,反之,也低。

中正评议人物三年一调整,三年内表现好的,随时升品,官职也随之晋升,反之,黜降。同时,中正的评价一锤定音,不允许更改,具有很高的权威。

虽然九品中正制规范了选拔人才工作,但是,身为累世大官之后的陈群,他在德才以外又加上家世,不能说他是公正无私的。

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等级森严,舆服有别,彼此不通婚、不共坐,作为士族之后的陈群,一定对于那些个曹操选拔出来的庶族们古怪的行为,不懂规矩的做法早有意见了吧?

过去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总会对失去的特权和利益耿耿于怀,充满失落吧。

因此,制定这一制度本身就包含着压制庶族的味道吧。

也许,在他的心中,各个阶层按部就班,各行其道,天下就稳定和谐了吧?

14、青龙二年

说了那么多的制度,估计大家都腻味了,今天继续说故事。

从太和5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4次北伐以后,大将军军师杜袭(在曹操建安20年公元215年平定张鲁以后就长期主持关中军务,说到此人,还有一个小故事:曹丕是太子的时候和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关系很好,但是杜袭说夏侯尚不咋滴,等曹丕继位以后,夏侯尚十分宠爱自己的一个小妾,可是夏侯尚的老婆是曹家的姑娘,曹丕知道了就派人把人家夏侯尚的小妾给绞杀了——你看他一个皇帝净管些啥事啊,夏侯尚打击太大了,整天是神情恍惚,几乎神经,等那小妾下葬很久了,还是思念的了不得,叫人把小妾的坟墓又扒开,还泪眼迷离的左看看右看看,撕心裂肺。然而,曹丕知道后却说:难怪杜袭说这家伙不地道,现在看来还真是滴……无语)、督军薛悌就对司马懿说,明年诸葛亮还会来的。

司马懿说:诸葛亮总共出兵了三次(占武都阴平那次他没算),二次去的是祁山,一次出陈仓,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而退兵,我料想下次他肯定不再迂回到西北的祁山了,而是要直接东来,不过,他要来的话,估计要等到3年以后,等他储备好充足的军粮,才会来。

真的如司马懿所料,从太和5年到青龙2年(231到234年),魏蜀边境真的就整整平静了3年。

诸葛亮在汉中集谷练兵,司马懿也没闲着。他调来其他州县的农民到关中进行农耕,并于青龙元年,(233年)组织人力将汉时的成国渠重新挖掘,整修。《晋书·食货志》记载这一次施工说:“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千、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成国渠位于魏蜀前线,对成国渠的重修使得前线增加了数千顷的良田,直接解决了粮草问题。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代都对成国渠十分重视,经过唐代的整修,成国渠灌溉面积增至二万余顷,与白渠居于同等重要地位。

中场休息完了,双方继续掐。

青龙元年(233年),诸葛亮就开始把军粮集中到斜谷南口,同时命令修葺斜谷栈道,以备来年的北伐。

青龙二年(234年)的2月,诸葛亮开始从汉中出发率领10万大军走上斜谷北去的道路。

而这次蜀国与吴国紧密协同,约定同时讨伐魏国,这年5月,中路孙权亲自率军推进到巢湖湖口(安徽省巢湖市),直指合肥新城(安徽省合肥市西北,二三二年满宠所建);西路派大将军陆逊、左翼军事总监(左都护)诸葛瑾,率万余人,进入江夏郡(湖北省鄂州市)沔口(湖北省武汉市,汉水入长江口),直指襄阳(湖北省襄樊市);东路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江苏省扬州市)、淮阴(江苏省淮阴市)。

年初,魏明帝还在大修宫室,一派升平景象,转眼之间,帝国四境就狼烟四起。

注定这个读起来十分顺溜的234年要出大事。

这一年死去了两个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他们的命运也许相互关联,也许是南辕北辙。

但是,他们的死似乎多少暗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多少提醒着人们将跌跌撞撞地进入到另外一个陌生的时代。

在这一年的3月庚寅日,山阳公刘协去世。

今天的山阳公、昔日的汉献帝,就这样离去了。

他带走了整个一个质朴而又谨厚的汉文化,那个曾经在很多年以后,被郁闷的嵇康仰慕的汉文化,那个千百年以来为后人敬仰、津津乐道的既进取、又质重,既张扬,又含蓄,既简单、又通脱的充满了人类本真的汉文化。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