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夜相当美、交叉口的卡、大有行、动感飞猪、赖不叽叽、yl原来 、dtan、齐格飞1987、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七章史思明之乱
第一节史思明南下中原
史思明统一河北后,可以选择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积极杀出河北,完成安禄山未完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背景下,估计谁也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安禄山此前可以迅速打开局面,是因为大唐政府没有什么准备,而且中原没有什么军事力量存在,所以安禄山一旦开始造反,马上就把中原刺穿了,甚至一鼓作气打到了潼关脚下。现在大唐政府进入长年战争状态,中原地区更是遍地驻军,史思明再想复制安禄山的成功,已是不可能了。话说回来了,安禄山开局倒是很成功,结果呢?还不是身败名裂全家死光吗?
中策,高悬大燕的旗帜割据河北。
但是这种选择,好像也看不到出路。因为割据河北的大燕帝国与占据大江南北的大唐帝国并存,怎么看,好像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啊!因为他们的体量未免相差太悬殊了。
下策,与大唐帝国讲和,然后以节度使的身份割据河北地区。
这种选择,在当时似乎也是看不到出路的。因为大唐帝国削藩的步伐,是不可能就此停止的。你接受大唐皇帝的统治,却玩事实上的割据,这怎么可以呢?
不要说史思明这种从前的乱臣贼子了,就是韩信、彭越、英布那种与刘邦一块打天下的战友、盟友,只要敢割据一方,也会被刘邦斩尽杀绝的。
总的来说,叛军进行到此时,只能这样死撑着了。因为上中下策,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也会觉得,它都是没有前途的。
说到这里,说几句题外话。
我经常说到上中下三策,有网友就说,能这样思考问题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在作事前,绝不会想到什么上中下三策。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里,范爷没事招惹小崔,你说他当时想过上中下三策吗?
对此,我可以肯定的说,范爷肯定考虑过上中下三策。甚至小崔在作事时,也会考虑上中下三策的。
有人招惹你了!你应该怎么办?
下策,退一步海阔天空。
上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十倍、百倍还之。
中策,有理、有力、有节的还击。
哪种选择好呢?这个很难说,因为各有利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一定的选择倾向。说得具体点,有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是习惯性的选择下策;有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是习惯的选择上策。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哪种性格倾向的人,在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也会在上中三下策之间犹豫一会儿的。
单纯的基于情感,肯定谁也想选择上策,因为这是生物的本能。
但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谁也有可能退而选择下策的。
面对巨大的利害选择之前,面对巨大的对手挑战之时,在情感、理性之间,谁也难免会徘徊的。有时候,你想选择上策,但是害怕由此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你想选择下策,又觉得不甘心;想选择中策,既害怕有风险,又觉得不解气。
有的人,习惯性的选择上策,有的人习惯性的选择下策,这是人生经验强化出来的产物,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
比如,小崔一怒,那是金戈铁马、快意恩仇;范爷一怒,直接引来滔天祸事。
现在的范爷,恐怕后悔的肠子都是青的,如果上天给她一个机会重新选择,她恐怕也会想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问题是,范爷总是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能被江湖人称范爷呢?
就是小崔,这样长枪大戟的横冲直撞,谁敢说一点风险也没有?但是小崔之所以是小崔,就是因为小崔敢选择这种上策。如果小崔遇事总是退缩,还叫小崔吗?
安禄山父子、史朝义父子在绝望之际,会想到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上天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一定会继续和皇帝死扛吗?估计不会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史思明在当时的困境中,最初选择了中策。换而言之,高悬大燕帝国旗帜,割据河北一隅之地与大唐帝国并立。
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我们很容易感觉,史思明只是做着近于绝望的努力,因为他与大唐帝国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了。
但是,因为大唐皇帝的敌人绝不是只有史思明一伙,所以史思明还是有机会的。
公元759年3月,史思明在邺城大败大唐政府军,火并安庆绪取得河北统治权。
同年9月,开始率军大举南下中原。
在邺城之战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央政府与史思明叛军一直相安无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合理的解释大约是大唐政府需要时间巩固内政;史思明也需要时间巩固内政。
史思明之所以选择9月份南下中原,大约是在8月时,襄阳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注1]
相关叛乱可不是简单的追求军区自治,因为他们直接把大唐帝国的旗帜哌掉了。
处于史思明的角度,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大举南下的好机会。一方面,襄阳出现叛乱,大唐政府的注意力肯定会分散在南部地区;另一方面,史思明大举南下中原,也可以振作襄阳叛军的士气,如果襄阳叛军发展迅速的话,帝国南部有可能就会瓦解。实现这一步,史思明就有机会创造比安禄山更大的辉煌。
但是襄阳的叛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史思明大举南下中原的背景下,这场叛乱,依然在两个月后被政府剿灭了。叛乱首脑康楚元被押送到中央政府处死。
襄阳叛乱平定之后。淮西再度出现叛乱,当地政府军被叛军打得大败,于是就求助平卢军区的兵马过来帮忙。
为了激励平卢军区的将士勇敢杀敌,当地军政长官许诺胜利之后,可以进入淮南地区随便劫掠;而且中央政府也默许了这种事实。于是叛乱平定后,政府军在当地展开劫掠。
不过按前面所说的内容,这种劫掠肯定也是以清理私通叛乱者的财产、或是没收叛军府库为主,当然了,谁曾私通过叛乱?什么是叛军的府库?这个很难定义,因为在叛军控制的时代,给谁戴这个帽子,好像也不难,哪部分财产划入没收的行列,好像也不难。
江淮一带,一直还没有真正受到战争波及,这次终于开始饱受战乱的损伤了。
这里的叛乱刚刚平定,西南也发生叛乱。
这场叛乱,没有动用外地驻军,西南两大军区司令联手,就把它很快镇压了。
从时间线上,随后又出现我们面所说的几次军区谋求自治的事。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历史背景,大约就可以知道,史思明率叛军大举南下后,为什么能很快再度夺取东都洛阳了。
因为,中央政府当时的困境有两个。
第一、大唐帝国需要防范各地可能出现的叛乱,所以军队必须得大面积分散;如果全用来防范史思明,其它地方就有可能因此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