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0富泽0 、涑滨野老、大有行、2016重新选择 、枫叶之国ing、郑鹤271828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章夺取长安后的安禄山
第一节进退失据的安禄山
占据长安城后,安禄山站在了战略的十字路口上,因为现在的安禄山,应该怎么办呢?
简单的思考,安禄山自然应该大举调动军事主力深入西北,然后把大燕帝国的都城迁到长安。再然后呢,大张旗鼓的争夺西北地区,再分兵深入西南,总而言之,先把大唐帝国打崩盘了,再掉头正式角逐天下。
想当年,李渊就是这样玩的。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李渊杀入长安后,距离控制西北地区,也有很远的距离。因为西北还有两大实力派存在,他们是陇右的薛举、凉州的李轨。
李渊坐镇长安城后,在西北面对的敌人,是两个割据一隅之地的军阀。且不说薛举、李轨两个军阀本身就无法实现联合,更主要的是,这两个军阀也不可能从西南、江南获得充足的后勤支持。
就算如此,李渊真正控制西北,也用了一年多时间,而且也历经曲折,才把薛举、李轨兼并了。[注1]
而安禄山在西北的敌人呢?那是大唐皇帝统一领导下的西北军集团;而且这个西北军集团还能从西南、江南获得源源不断的后勤供给。
从这层意义上,就算安禄山亲自坐镇长安城,想统一西北,恐怕也是无法想象的。
李渊敢把军政中心移到长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渊在关东、江南的敌人,是众多割据一隅之地的草头王;在这种背景下,李渊一心先夺取西北、西南,并没有什么紧迫感,因为东部地区遍地草头,折腾来折腾去,也翻不起什么了不起的风浪。
而安禄山在关东、江南的敌人,那是挂着大唐旗帜的统一集团。如果安禄山也是一心先夺取西北、西南,显然很容易进退失据的。因为安禄山敢这样玩,且不说他能控制西北、西南的概率本身就很低;关键是,这样一折腾,恐怕整个关东地区,就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安禄山夺取长安后,并没有调集军队大举向西扩大战果,更不要说迁都长安,亲自坐镇西北了。
在这种背景下,攻克长安后,安禄山继续坐镇洛阳、史思明全力镇压河北,只是让孙从哲等人坐镇长安。这本身证明安禄山不敢执行先西后东的战略。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叛军攻克长安后,只能占据长安为中心的一隅之地,任由政府军发动一轮接一轮的进攻。
因为叛军进入长安太容易了,所以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大唐帝国的西北军事主力,因为各种原因早就残废了;否则叛军怎么会如此容易攻克长安呢?
其实呢,如果大唐西北的军事主力早已残废了,土蕃、回纥早就席卷西北了。
当然了,如果大唐西北军事主力早已残废了,安禄山夺取长安后,肯定也早就席卷西北了。
更主要的是,如果大唐西北军事主力早已残废了,大唐太子敢留在西北地区,就算他头顶太子(皇帝)的光环,肯定也会让人打得满地找牙。
既然大唐帝国在西北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唐玄宗要逃离长安,我前面分析的太多、重复的太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整个西北战场上。换算成现在的行政地理单位,叛军只占据着陕西省的部分地区,广阔的西北地区(陕西、青海、甘肃、新疆)都控制在大唐政府手中。[注2]
大唐帝国控制的广阔西北地方,最大的优点就是精兵良马云集。
虽然说,这些地区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缺点,但是在特定的时候,这两个缺点其实更象是优点。
第一、这里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因为大唐帝国控制着广阔的西南江南地区,而且物流通道还保持畅通,所以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更主要的是,这里经济相对落后,对大唐帝国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优点。因为从利益上,西北军区肯定普遍希望大唐帝国保持稳定、统一,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依靠大唐帝国的经济、政治体系,获取源源不断的稳定的后勤供给。
第二、这里与土蕃、回纥相接。在与叛军相争时,随时可能腹背受敌。但是只要大唐帝国愿意接受疆域适当缩水,并且与他们建立某种默契的外交关系,这个问题是,也不是什么的问题。甚至还能从这里取得某种支援。
整体而言,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占据绝对的优势,所以大唐帝国的大反攻,就是从西北开始,而且一旦正式开始,就是一副摧枯拉朽的架式。
从这层意义上,叛军夺取长安,主要是政治意义上的,在军事上并没有实现多大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叛军夺取长安城,就如当年的国军夺取了延安城一样,你说放弃了吧,实在有点不甘心;留着吧,会成为累赘。
对安禄山而言,占据长安后可以选择的上策(最激进冒险的选择),就大举向前追击,先不计代价的把大唐打崩盘,然后再回师巩固根本。
但是这样的危险在于,就是向前无法席卷西北,向后一看,河北也丢失了,那可傻眼了。
在这种背景下,夺取长安后,安禄山并没有借这种天下震动的机会,率军大举深入西北扩大战果;也没有集中兵力蓄势刺穿江淮;而是借这种胜利之机,全力回师镇压河北的义军。
叛军的这种战略,细分起来,实在太过复杂;而且分析的越多,我们越容易感觉一头雾水,所以我们看基本的历史事,就可以了。
唐玄宗6月中旬就逃离了长安城。
直到叛军被赶出西北时,叛军也只控制着长安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而且一直只是被动的防守着,至少不能打破政府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这本身证明,叛军主力并没有向西北大举调动。
在南线呢?叛军攻克颖川、雍丘,都是在叛军夺取长安半年后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叛军镇压河北义军之后的事。[注3]
要知道,颖川大致相当于三国时的许昌;而雍丘则在汴梁附近,这种地方,叛军都是在镇压河北义军后,才能攻克。这本身证明,叛军夺取长安后,主力也没有大举向南线调动。
而在这个阶段,河北地区呢?叛军随后的捷报那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先是攻克常山、再攻克河间、景城、乐安、平原、博平、信都、饶阳.。[注4]
这本身证明叛军的主力一直大举云集于河北,否则,怎么可能接连取得这种胜利呢?
我这样说,难免会有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会从史书中复制各种内容证明,叛军夺取长安后,并没有把军事主力用于河北。
问题是,许多时候,一段历史越看越糊涂,就是因为我们总喜欢把目光集中在各种云遮雾罩的细节之上。最后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永远也无法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为了更容易看清一段历史,我们应该学会梳理出简单的历史年表,然后参照几份比较可靠的历史地图(在一个清晰的时间、空间里面),去试着理解这段历史。
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看清楚这段历史,否则看来看去,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结果呢,无非是了解了一大堆历史段子。于是说起历史时,难免总是绘声绘色的讲一些正义邪恶、智者愚人争斗的故事。
只要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攻克长安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叛军在西北、中原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胜利,这本身证明他们在这两个战场都采取守势;而河北战场上那是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这本身证明叛军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河北地区。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头说史思明率军平定河北的战争。
在叛军刚刚夺取长安时,站在大唐政府一边的军政长官,能不能继续在河北站住脚,甚至能不能在河北地区取得更大的胜利,就看安禄山下一步如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