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早在郭威称帝建立后周的那一年,北汉“皇帝”刘崇就勾引契丹军队进攻晋州,被后周大将王峻带领的大军击溃。

契丹军回返晋阳,点算兵马,发现军队已经损失三分之二。怒极之下,契丹主帅萧禹厥把一个大酋长当众钉死。

经此一战后,北汉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役繁重,民不聊生。于是乎,当时就有大批境内民众涌逃入后周境内。

“老实”了几年,听闻郭威驾崩的消息,北汉主刘旻甚喜,想大举入冠。他遣使去契丹搬援兵。

见“大侄子”皇帝有求于己,契丹主就派武定节度使杨衮率万余精骑来援。刘旻自率三万精卒,浩浩荡荡,杀入后周国境。

柴荣帝位还未坐热,刘旻老匹夫就协同契丹人入冠。

柴荣又惊又怒,忙集朝臣廷议。众大臣皆表示:“刘旻上次入寇大败,势蹙气沮,必不敢亲自统兵入侵。陛下您新登大宝,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应该诏命大将前往抵御。”

柴荣气盛英武,言道:“刘崇趁我朝大丧之期,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并天下之心,此次他必定自来,朕不可不往。”

别的大臣没敢说什么,太师冯道倚老卖老,固劝世宗皇帝不可御驾亲征。

“昔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柴荣朗言。

“未审陛下能否为唐太宗否?”冯道泼凉水。

“以吾兵力之强盛,破刘崇如山压卵耳!”柴荣又言。

“未审陛下能为山否?”老冯阴不阴阳不阳又来一句。

虽然心中不悦,周世宗心内已下决定,对老冯未加理会,执意要亲自出征刘崇与契丹军。

柴荣诏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柴荣老丈人)、镇宁节度使郭崇(即郭崇威,为避郭威名讳,改名郭崇)、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清淮节度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等大将各率本部兵马,前往潞州方向奔赴。

北汉王刘旻没有料到柴荣年轻人自己会亲率大军前来。他伙同契丹大军,过潞州(今山西长汉)不攻,引兵南向,想直趋中原直克汴梁。

北汉、契丹联军在高平(今山西境)屯军。

954年四月二十日,刘旻一觉醒转,才知道周世宗亲统军队已经行到近前,未及安排,北汉军队已经受到后周前锋军的猛烈进攻。

北汉军虽受小小挫折,并无大碍,刘旻指挥军队慢慢后撤,退往巴公原(今山西晋城附近)。

周世宗惟恐北汉主力就此不战而退,忙下令诸军急行军集结准备总攻。由于当时后周大将刘词的后军未至,军中疑惧,将士怯战。周世宗志气益锐,他下令白重赞、李重进统左军居西,命樊爱能、何徽统右军为东翼,又命向训、史彦超二人为中军,与北汉军对阵。

北汉军当然不是软蛋,严阵以待。刘旻自己居中军,猛将张元徽居东翼,杨兖的契丹军为西翼,虎视眈眈。

周世宗亲自乘马临阵督战,只有他姐夫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一部禁军护驾。

由于周军的后军未至,人数上明显少于北汉、契丹联军。关键时刻,刘旻后悔召契丹兵助战,对左右将领说:“根据经验,我认为周军很容易被消灭,我们汉军一军即可破敌,不仅能完全消灭周军,还可让契丹人心服。”诸将纷纷点头。

于是,刘旻派军使对契丹主将杨兖说:“周军现已与我们汉军对阵,形势大明,不烦契丹军士助战,请您率军登高观战,欣赏汉军如何奋勇杀敌。”

杨兖是百战将军,回劝北汉主刘旻不要轻敌。但既然对方不让自己的军士参战,他也乐得其便,就慢移军阵,给北汉、后周军打仗腾地方。

本来天刮北风,忽然转刮南风,北汉的枢密使王延嗣让司天监官员劝刘旻说:“此刻正乃决战之时。”

文臣王得中扣马劝谏:“风势转吹我军,万不可轻出。”

刘旻大喝:“我意已决,老书生勿妄言,再胡说就杀了你!”

言毕,他令旗一挥,指示张元徽东翼骑兵发动进攻。

北汉大将张元徽乃出名的骁勇猛将,其属下骑兵战斗力极强。因此,合战不久,周军大将樊爱能、何徽就率领右军骑兵先遁。后周的右翼步兵没马逃不快,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

此时,周军形势万分危急。刚刚开仗,右翼军就被对方干掉,等于是卸掉了一只臂膀。

周世宗柴荣眼见形势危急,赶忙自引亲兵,冒着箭雨督战。

硬着头皮,不上也得上。只要柴荣战马一掉头,周军必败不可。

宋太祖赵匡胤当时还只是张永德鞍下一名禁军中级将校,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同时,他还对张永德讲:“贼兵气骄,力战可破。您指挥手下神箭手登高为左翼,我率军为右翼,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于是,二人各将两千兵,分别进战。

这两大将军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以一当百。

后世史书多言宋太祖英勇,其实大多是宋臣拍自己老板马屁。假若周世宗拍马先遁,再有二万个赵匡胤也不顶事。

周朝的禁军将校马仁瑀、马全等人也率众蔽翼皇帝,反复陷阵,最终保住周军中军和左军阵脚不乱。

刘旻望见黄龙伞盖,确定柴荣真在军中,就死命褒赏初战得胜的大将张元徽,催他乘胜进兵。

福无双至。张大将军拍马而前,一马当先,正要冲入周军军阵,战马失蹄,一下子把张大将军甩入周军士卒脚下。

现实不是小说和电影,未等张元徽“鲤鱼打挺”,周军的长枪大刀密密麻麻朝大礼包一样甩到自己阵地里的敌将扎砍过来,张大将军顿时成了一堆碎肉。

眼睁睁看着猛将被杀,北汉军由是夺气。

当时,南风益盛,周兵争奋,北汉兵大败。

刘旻亲自高举红旗收兵,但兵败如山倒,溃不能止。

而起先被“礼劝”入高地观战的杨兖及其手下契丹兵,畏惧周兵强盛,根本不敢参战,他们又恨先前北汉主刘旻不拿他们当回事,就全军而退。

收集残兵败将,刘旻发觉手下兵马连一万人还不到,三分之二的主力皆被周军干掉。

未待喘息,周军后军刘词又杀入战场,与世宗皇帝合兵,乘胜追击,基本把剩下的北汉军包了饺子。

幸亏刘旻有契丹人赠送的黄骝宝马,他从雕窠岭(高平西北山间)的小路狂逃,驰离杀戮战场。夜间迷路,刘旻又受村民骗指方向,走了好大一段冤枉路。

一路之上,老头子仓惶狼狈,往往刚刚驻马想吃口干粮,就听见有人高呼“追兵”,立刻上马又逃,昼夜驰骋,最终勉强有命得入晋阳。

回国后,老头并不发丧自责恤军,反而为他的黄骝马用真金白银上好檀木修造了一个专用大马厩,以三品官职对待这匹马,号之为“自在将军。”

转年,刘老匹夫即病死,时年六十,其子刘承钧袭位。

刘承钧继位后也曾发兵入冠后周,也大败而归。

契丹人此后再不对这个“儿皇帝”施以援手,北汉再无南侵之意。

北宋开国后,出兵灭掉北汉。

全歼北汉兵后,周世宗发现起先投降北汉的一千多士兵还活着,立刻下令全部宰了。这帮东西确实没用,临阵投降,罪过不可谓不大。

更可恨的,是临阵奔逃的樊爱能、何徽二人,他们跑就跑了,途中抢劫自己人的后勤部队却精神十足。当时世宗皇帝连派数名近臣和禁军军校追劝他们回来,他们根本不听,乱军还把使者杀掉,扬言:“契丹大至,官军败绩,余众都投降了!”甚至当周军后军的统领刘词急赴军阵的时候,樊爱能还“劝阻”刘大将军不要前往。

五代乱世的骄兵悍将,樊爱能、何徽这样的是其中“典型”。高平之战时的后周世宗柴荣,情势与先前与郭威对阵的后汉隐帝其实完全一样,新皇之位摇摇晃晃,属下将领三心二意。如果柴荣像刘承祐那样怯懦无计,结果肯定逃不出“兵败身死”四个字。

大战胜利后,对于如何处理樊爱能等人,周世宗一时还不能下决定。

大白天,他躺在行宫营帐中,召其姐夫张永德商议。

张永德官为统率禁军的殿前都指挥使,又是世宗姐夫,自然直言不讳:“樊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世宗皇帝闻言,正中下怀,掷枕于地,大呼称善。

于是,周世宗置酒高会,遍引诸将。酒刚一巡,世宗起身指骂樊爱能、何徽等人:“汝辈皆累朝宿将,并非不能用兵。此次一战即逃,实是想以朕为奇货,卖与刘旻。果非如此,为何朕亲自入阵,刘旻大军便败!汝辈万死,不足以谢天下!”

言毕,周世宗命禁卫军立擒樊爱能、何徽等当天临阵脱逃的中高级将校七十多人,推出斩首。

然后,他嘉奖当时奋勇进击的军将士卒。从此,骄将惰兵,无不知惧。

郭威临死,见四人“托孤”,樊爱能、何徽正是其中之二。他们不仅是京城大将,又都身兼军镇节度使。受先帝如此寄重,高平大战如此表现,二人也是该杀。

此次高平大战,后周世宗柴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拉开了他统一战争的大幕。

从此实战以后,他终于看清京城兵士都是多年“关系户”子弟,羸老者居多,又骄蹇不用命,这些人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后汉失国,实是这帮草包坏事。由此,他命赵匡胤等人涤汰冗军,简选兵士,诏募天下壮士,终于选得一只劲军,日后征战四方,所向皆捷。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