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连载445

““冬季风暴”

——无畏亦无望

顿河集团集群的任务自然是拯救第六集团军。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艾伯特·西顿的话说,“曼斯坦因的部队,尽管架子很大,却比不上 1941年德军的一个集团军”。竟称之为“集团军群”,真是误人子弟——这意味着,曼斯坦因要用不到一个集团军去跟红军三个方面军顶牛!

因此,曼斯坦因向元首坦白了他的想法,即:救出保卢斯的机会不大,不要对他抱有过高期望。但他同时表示——可以试上一试。 就像曼斯坦因后来在回忆录中说的:“只要能使第六集团军的袍泽有获救的机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是义无反顾的”。

此时,轴心国军队距被围困部队最近的阵地,是顿河大桥附近的齐尔斯卡亚(一译下齐尔斯卡亚)。尽管苏军到处横冲直撞,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残部,还是在这里坚守着一个小小的桥头堡。如果从这里出发,至包围圈的直线距离仅64公里。因此,无论华西列夫斯基还是斯大林都一致认定德军绝对会走这条捷径实施救援。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曼斯坦因宁肯舍近求远。

作为一名战略老手,曼斯坦因对这个问题作了周密的分析。他认为,齐尔斯卡亚这条路线虽然看似捷径,却有苏军围困部队重兵把守。所以曼斯坦因选择了一条更为“间接”的路线(见下图)。这条路线位于顿河下游,距第六集团军大约140公里。曼施泰因选择这条漫长的、出人意料的路线是希望达成战术上的某种突然性,以对付力量相较薄弱的第51集团军。(当时的估计是正确的,第51集团军的兵力不超过5个师,共计3.4万名士兵和77辆坦克)。

如图所示,曼斯坦因选择从遥远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而不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下齐尔斯卡亚。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历来饱受争议。

当然了,曼斯坦因增援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霍特麾下只剩下第57装甲军尚可一战。这个军的力量原本很薄弱,只包括两个罗马尼亚骑兵师和第23装甲师,坦克仅存20辆。不过,霍特很快得到了从“A集团集群”借调过来的一个装甲师(第17装甲师)的增援。随后,另一个装甲师(第六装甲师)也从法国披星戴月的赶来——特别是第六装甲师,这个装甲师拥有160辆坦克和40辆威力巨大的Ⅲ号突击炮,是当时东线唯一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能得到一个满员师,曼斯坦因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随着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曼斯坦因手上的坦克数量一下子激增到了230辆。于是,他再也按耐不住了。提出:“德军应不等增援部队集结完毕就实施救援行动”。这场救援行动的代号是:“冬季风暴”。

后来,叶廖缅科又在回忆录中吹牛了。他说,他一眼就看穿了曼斯坦因的奸计,呼吁大本营派预备队增援上库姆斯基奇地域的第51集团军,却遭到了斯大林断然拒绝。结果,12月12日清晨“冬季风暴”一启动,第51集团军瞬间败下阵来,这次进攻显然使苏军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曼斯坦因的攻势来得如此之快、走位如此之风骚。况且,德军将3个装甲师集中在一个突破口上,令叶廖缅科压力倍增。他在回忆录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这是非常紧张的时期……假使敌人解救成功,我们之前全部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2)

总之,德军初期的进展非常顺利。第一天,他们向前推进了50公里!未遇任何激烈抵抗。在许多地段内,德军莫名其妙地发现那里的敌人已逃之夭夭。苏军形式顿时趋于紧张——虽说后来证明有点反应过头了,但还是鸡飞狗跳了好一阵子。叶廖缅科的第一反应是,严令第51集团军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人。紧接着,他又要通了第57集团军的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包围圈分为两层。一个对内,负责围困保卢斯;一个对外,负责阻止德军解围。很简单的道理,一旦对外的第51集团军崩溃,内圈的第57集团军就会面临同样的威胁。因此,叶廖缅科立刻担心起了镇守合围圈西南角的第57集团军——这是叶廖缅科麾下最弱的一个集团军,人数最少。据赫鲁晓夫说,在保卢斯被围的最初几天,第57集团军甚至无力拉起一条绵密的战线。他曾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怪相:6~7公里宽的地段无人防守,一个兵都没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司令员托尔布欣少将无能。事实上,托尔布欣常常为此事焦头烂额,但又无能为力。

现在,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正逐渐向保卢斯靠拢,进攻一直勇猛顽强地坚持下去。12月13日,大雨滂沱,地面出现了短暂解冻状态,士兵们在零度以下的气温中苦苦挣扎,靴子里灌满了冰水。尽管这样,每个德国士兵心里都怀着一个热切的愿望,无论如何也要援救斯大林格勒的同志。他们是否得到拯救,只剩下这一线希望了。那天,德军又前推进了20公里,曼施坦因当时叫嚣“毛子已经无法阻止我了!”并用无线电向保卢斯拍去了电报,这份电报是那样的振奋人心:“请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截止12月19日,这支自称为“同死神赛跑”的援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条天然屏障——米什科瓦河,并且成功地在河北占领了一个桥头堡。这里距斯大林格勒只有45公里。第六集团军被围部队信心大增——他们已经听到远程火炮的轰鸣声了。每个人都确信,解放的时刻就在眼前。对于那些身陷包围圈的士兵们来说,能够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是希特勒的诺言:“他将竭尽全力解救他们”。实际上也是如此,正如安东尼·比弗所记载的那样,士兵们对口粮的急剧减少丝毫没有怨言,因为大家都相信希特勒。

现在,大炮的轰鸣声既是明证!有一次,一名德国将军到前线去视察,看到一名哨兵正在侧耳倾听。“听啊,将军阁下,”他说,“那一定是增援我们的军队来了。”德国将军深受感动。“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信念,居然如此温暖人心。”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按照计划,第六集团军由里边向外突围,撕开托尔布欣第57集团军的封锁(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与霍特会师,但保卢斯将军决定,只有在援救部队接近到20公里时,他的部队才能开始突围。因此,他只能以焦急地等待外面的战斗早日结束。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