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44
“顿河集团军群”
既然是一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元首自然还有第二手准备。现在,他手中还紧攥着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此时,曼斯坦因已不再是那个在“镰刀闪击”中坐冷板凳的步兵将军了,他的威望如日中天。特别是在1941—1942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役”中,他指挥第11集团军屡建奇功,在苏联享有绝对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4倍以上的敌人。前后俘获苏联士兵43万。因此被希特勒誉为“克里米亚的征服者”,授享元帅军衔(1942年7月1日)。①
从战略角度而言,如果当时把曼斯坦因和他的第11集团军加入夏季攻势行列,似乎正是时候(这样斯大林格勒早攻克了)。可是很不幸,希特勒犯了老毛病——他突发奇想,硬是要求曼斯坦因北上,前往列宁格勒战区。“以协助北方集团军群拿下该城”。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莫名其妙!”)。他认为,就算将第11集团军摆在南方集团军群后面当总预备队,也比浪费在一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强得多。
据曼斯坦因自己说,临走之际,他还就此事询问了总参谋长哈尔德,“如果把整个第11集团军抽走了,南线不会出乱子吧?”哈尔德当时很乐观,他回答:“不至于吧……”
事实证明,曼斯坦因的判断一点儿都不错。两个月后,南线还真出乱子了——而且还是大乱子!正当列宁格勒城下的决斗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曼斯坦因突然接到了两个噩耗:他的长子吉罗战死了;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了……尚未等曼斯坦因从丧子之痛中缓过神来,希特勒又传来新的指示,他要求曼斯坦因赶快带着第11集团军南下——第6集团军还在斯大林格勒等着他去救援呢!
来一张克里米亚征服者,曼斯坦因元帅的玉照。1942年希特勒的战略真是揪心啊。第11集团军好不容易打赢了克里米亚战役,结果又调走了……最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一个也没有拿下,都打成了“半吊子”工程。
(2)
此时,元首对曼斯坦因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完全相信,曼斯坦因出马,一定会马到成功的。于是,第11集团军便积极扮演了一个消防员的角色,奔波于各出事地点之间。
起初,第11集团军被转移到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防区中。因为情报说敌人正准备在那里发动巨型攻势(指“火星”)。假使真是如此,则曼斯坦因的任务就是也发动一个攻势,以攻对攻。
可是等了两天,预料中的苏军攻势并未到来(我们都知道,“火星”比“天王星”晚了6天,是11月25日……)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局势却越来越危急。
11月21日,希特勒终于等不及了,他赶忙给曼斯坦因安上个新头衔,叫“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因为天气极差,不能乘飞机,直到11月24日(那天正好是曼斯坦因55岁生日),他才达到了B集团军群司令部。
这时,曼斯坦因才回过味来,大呼上了希特勒的当。原来,所谓的“顿河集团军群”不过是从“B集团军群”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偏师,而且都是一些残兵败卒。下辖:保卢斯德国第六集团军、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
真TM坑爹!在包围圈中的第六集团军竟也被拿来充数!并且,曼斯坦因根本指挥不动保卢斯,他不过是个挂名而已——因为保卢斯只对希特勒直接负责。而那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早垮了,所有的22个师中只剩4个还具战斗力(其余的18个不是在溃逃就是被歼灭)。
所以,“顿河集团军群”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了(后易名“霍特集团军级集群”)。这反映出该集团军的战斗力实质上已经大打折扣——事实上,霍特已经警告过新上任的曼斯坦因:如果俄国人在他的防区内发动大规模进攻,他根本没办法阻挡他们。更别提什么“拯救第六集团军”之内的豪言壮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