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42
1942年冬季大反攻
——关于突围的争论
然而,保卢斯的情绪是反复无常的。一开始,他情绪高涨,觉得一切都有希望。可是当苏军在卡拉奇扎紧口袋时,他仍不免吃了一惊——短短三天时间,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消失了,斯大林格勒已被团团围住。根据1941年冬季的作战经验,保卢斯一方面下令全军采取“刺猬”式的防御战术,一方面又与各军的军长取得联系,召他们来古木拉克①的新司令部开会。
不出所料,各军军长群情激奋——特别是从保卢斯口中确认“已被包围”的消息后,就更激动了。归根结底,大家都赞成突围。据记载,第51步兵军军长冯·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是其中最激动的一个,他甚至表态说,“第六集团军应当立即突围,不用请示陆军总部”。陆军大将埃尔文·雅恩内克(第4步兵军军长)也对保卢斯的意志力产生了质疑,他抱怨说,如果赖歇瑙元帅还活着,他决不允许第六集团军留在这里。这句话戳到了保卢斯的痛处,他恼怒万分,嚷道:“我不是赖歇瑙!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
至于说保卢斯,他确实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②在攸关第六集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犹豫了。其实,此时德军突围是非常容易的——外线的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玩过坦克世界的应该很熟悉吧)距卡拉奇只有45公里。
换句话说,第六集团军只要走出45公里就成功了!
可是…保卢斯还是沉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认为还不到擅自行动的时候。(希特勒的脾气他是了解的)
由于长期以来的缺乏主见,保卢斯非常依赖他的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将军。与保卢斯不同,施密特是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人,什么事都是他拿主意。(保卢斯的口头禅是:施密特你认为呢……)
在这个问题上,施密特中将也很谨慎。毕竟突围是关乎20万人生死的“大事”——况且还有15000名伤病员。难道就忍心把他们抛下吗?在11月22日召开的局势研讨会上,当时就有人建议说,“燃料不足,可以利用高炮平射掩护突围,用人把高炮抱过草原,弹药也用人扛,一定要试一试!”(《攻击高度4000米》卡尤思·贝克尔)
施密特摇摇头回答说:突围的事我们也考虑过,不过那要在结冰的草地上行走45公里才能达到顿河,况且在西部的悬崖上已经有敌人把守。要想通过那里,我们必须从平坦的草原仰攻高地,没有重武器,又没有燃料,难道你们忘记了当年拿破仑的教训吗?
保卢斯将军一声不吭地听着众人的谈话,他最后下了决心。他坚信突围是不会成功的,现在必须集中一切兵力构筑“刺猬”阵地。同一天,也就是11月22日晚上10点15分,希特勒的声音又一次以无线电的形式飞越天际,直接传达到了第六集团军司令部。这份电报的大意和以往的完全一样:
“第六集团军被俄国部队合围的局面是暂时的。我非常信任第六集团军和你们的指挥官,并且坚信在这样困难的局势中,你们仍旧会坚守住阵地。第六集团军的全体官兵们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正在采取一切手段营救他们”。
阿道夫·希特勒。
连载443
悲剧的上演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中桥梁
与往常一样,希特勒立刻要找一个替罪羊。他觉得,“未能消灭突入进来的苏军”全是费迪南德·海姆的无能所致。他简直是怒不可遏,冲着负责军内纪律制裁的凯特尔元帅嚷道:“马上把海姆抓起来,撕掉他的肩章,把他关到监狱里!”(经过军事法庭审判,海姆被判了死刑……)直到几个月后,希特勒才赦免了海姆,将他降为二等兵。
当然了,惩戒“无辜”的将军是无助于打败敌人的。据施佩尔后来追述,那段时间,希特勒的精神劲儿也突然消失了……每天都是和陆军总参谋长没完没了的争论——有时倒是心平气和的讲,有时则是冷嘲热讽,嗓门也高了,语调也变了。希特勒对着蔡茨勒嚷,蔡茨勒也对着希特勒嚷”,大本营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恐惧。加之天气严寒,万物枯槁,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蔡茨勒将军的脸上已经泛起了不健康的绯红色。由于缺乏睡眠,希特勒则更显憔悴。只要一见面,蔡茨勒便会指出突围的必要性,几乎每天都会提出一次。以至于希特勒一看见他就皱眉头,根本不想同他碰面。
11月22日最后几个小时,保卢斯又一次汇报了形势。他把自己的观点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在没有预先构筑好阵地的冬季草原上能否守住环形防线是很令人怀疑的;其次,他所掌握的兵力不足以控制足够大的区域;第三,供应情况已很危急,需要进行不间断的空运;第四,所有各军军长都赞成向西南方向突围;最后第五点是,他请求给予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说,他将固守斯大林格勒,但是,如果真守不住,他只能强行突围,以拯救集团军。
这一汇报先到了“B集团军群”,再转到陆军总部,最后传到了希特勒那里……而元首的回答则是冷冰冰的两个字:
“不行!”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关于第六集团军补给的问题。据保卢斯的说法,他的军火和粮食储备只能维持4天——前文说过,第6集团军有5个军,20个师,220000名德军。可是,包围圈中还有大约50000名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兵”和12600万名罗马尼亚人,几百名意大利人。这些数字加起来,正好在270000人之间(与保卢斯索要的口粮数目基本吻合)。所以,国内早先出版物的33万人之说并不正确。
于是,当务之急又变成了如何向这27万人提供粮食和弹药。希特勒第一个就想到了他的好基友——帝国空军元帅戈林。尽管这个元帅过去的战绩甚差,但希特勒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帝国元帅比希特勒还要激进。据施佩尔后来说,“希特勒其实已经在考虑撤退了……”前提是空军无法保证向保卢斯提供补给。
然而,帝国元帅的出现就像一针强心剂,令希特勒又恢复了活力——当时,帝国元帅正在巴黎游玩。但24小时后,他赶回了“狼穴”。站在元首身侧的施佩尔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写道: “帝国元帅满面春风,活像一出歌剧中扮演得胜将军的小丑一样。希特勒神情沮丧地带着几近哀求的腔调问他:‘用空运接济第六集团军如何?’戈林啪地一声立正,并庄严地声称:我的元首!我亲自向您保证用空运接济第六集团军。您可以放心”。 (阿尔伯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卷4 P259)
针对戈林的话,同样在场的蔡茨勒反唇相讥:“这一点,空军是绝对办不到的。元帅阁下,您知道每天要空运多少吨东西吗?”
“我不知道”。戈林搪塞说,可是我的参谋军官知道”。
蔡茨勒根本不理会戈林的回答,当着元首的面,他把空运的具体数字如数家珍。他说,第六集团军每天需要700吨物资,按照最低标准计算,也就是把战马杀掉,每个飞行日也得空运500吨左右。蔡茨勒嘴里反复地说着:“每天要空运500吨啊!500吨啊!”
“这完全办得到!”戈林担保说。
这时,蔡茨勒再也无法克制自己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你在胡说!”
据当事人后来追述,当时戈林的脸都气白了,喘着粗气,紧握着拳头,若不是元首在场,他肯定会一拳打在陆军总参谋长脸上。要知道,当初把哈尔德赶下台,推荐蔡茨勒出任陆军总长的就是他。现在可好,蔡茨勒不但不对他感恩戴德,反而处处与他作对。
其实,要完成对第六集团军每天500吨物资的补给,起码需要12至15个中队,即:630~795架“容克大妈”,但目前德国空军的家底是750架容克——且大部分被派往利比亚,支援同样陷入困境的隆美尔非洲军团。而此时的戈林,已经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要能挽回面子,使元首满意,即使睁着眼睛说瞎话也再所不惜。
后来,戈林的自我辩护堪称经典,他对里希特霍芬解释说:“元首很乐观。我们空军有什么权利悲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