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38
1942年冬季大反攻(斯大林格勒战略攻势1942年11月19日 - 1943年2月2日)
——代号“天王星”
关于保卢斯第6集团军能不能在斯大林格勒坚守过冬的问题,元首已经考虑过许多次了,但他依旧固执。值得一提的是,德军此时在南线的跨度是从库尔斯克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全长2000公里以上。而以“B集团集群”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
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560公里,竟毫无掩护。希特勒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①(伏尔加河下游还有1个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换句话说,这个侧翼全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军团防守。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某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守卫整整1-2公里的战线。(见图)
不消说,附庸国军队是缺乏战斗力的。李德·哈特爵士在他的著作中举例说明了附庸国军队是怎样打仗的:9月,苏军在意大利第8集团军防守的地段上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摸清德军虚实。结果,苏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吃掉了意大利整整一个师……意大利人人丢下武器,扭头就跑。多亏一位恰好在此处视察的德国将军,他采取紧急措施,调来意大利阿尔卑斯精锐山地师和一支德军分队堵住了缺口。
这位将军在前线呆了10天,回去后写了一份报告,他认为,“盟军”很难在冬季固守如此长的侧翼,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只有69个营,却守卫着一条170公里长的战线!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撤退。这个报告得到了哈尔德上将的首肯,鉴于敌方防守力量的增强,我军侧翼过长,危险有增无减,哈尔德强烈要求德军暂停进攻。但希特勒根本不听……元首总是用手在地图上扫来扫去——“进攻这里,进攻那里”,含含糊糊,根本无视实际困难。如果可行的话,无疑他会将整个总参谋部也这样一扫而去。(李德·哈特《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17卷 P195页)
最后,支持这份报告的结果是:哈尔德上将被解除职务(上文已表,不详述);写这份报告的布鲁门特里特将军也被希特勒扫地出门,一脚揣到法国,任西线参谋长。鉴于希特勒一意孤行——谁在他面前谈撤退他总会暴跳如雷,并振振有词地反驳说,去年冬天我们不是一样熬过来了吗?他坚信这次还会再度显灵的,所以他坚持“绝不后退一步”。(与斯大林 “227号”命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与此同时,在苏联首都莫斯科。斯大林怀着喜悦的目光注视着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很节省自己的预备队,新组建的及休整补充的师,暂时是不投入战斗的。为了更便于协调作战,9月28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易名为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叶廖缅科继续任该方面军司令员,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两个方面军直属苏联最高统帅部领导。
此外,遵照最高统帅部1942年10月22日的决定,在近卫第1集团军的基础上,西南方面军再度重建(而后陆续编有第6、12、21、46、57、62、63、近卫3、近卫8、坦克3、坦克5、空军2、空军17、突击5集团军……)司令员为原苏联副总参谋长尼古拉·瓦杜丁中将。
这样,为大反攻而特设的3个方面军就全部准备就绪了。
如图所示,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反攻仍然是一次简单的“坎尼”:既,两翼合围。
连载439
1942年冬季大反攻
——悲剧啦!
进入11月份,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顿河之间的苏军(包括已配置的部队)总计一百一十万人,有一万三千五百门火炮和一百多个“喀秋莎”火箭炮连进行火力支援。这一百多万军队中有四个坦克军、三个机械化军、十四个坦克旅和大批的独立坦克团(总计坦克1400辆)。如此庞大的部队在这片无遮无掩的草原上实施运动、集结和荫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据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的说法,苏军所有集结行动都在夜间进行的。期间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和伪装。向前开进的各部队,强令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反攻前一天,方面军还不了解有关这次计划的任何消息——反攻计划既不准抄写、也不准标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讯或电话上提及此事。所有安排均由斯大林的私人代表在巡视期间进行口头传达。关于这个计划的机密程度,据信只有斯大林、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3人知道。其余执行者只了解该计划的部分,或者根本无权过问——但后来又据罗科索夫斯基的说法,他和叶廖缅科早在10月份就知道要进行大反攻了。
他写道:“朱可夫曾简短地向我们谈起过,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时间……”起初,反攻被定在11月10日,后因准备不足被改为11月19日。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 这与针对中央集团集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由瓦杜丁中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纵深合围;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其主攻方向(换句话说,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扮演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11月19日清晨,大雾弥漫。瓦杜丁中将的西南方面军首先发难了。与往常一样,苏联炮兵首先是猛烈的炮火准备—— 一直持续到九点钟。之后,火力延伸,步兵开始冲击,坦克越过冰冻的地面进行支援。在纷飞的大雪和大雾中,苏联军队出现在地平线上……“乌拉”声响彻云霄。
对那些坚守在孤零零阵地上的罗马尼亚军人而言,这是永生难忘的时刻。苏军以40个师的先头部队攻打罗马尼亚军——就像是用高射炮打蚊子。
一张极其珍贵的苏军反攻图片,茫茫多的坦克海啊……罗马尼亚军被毫无悬念的打垮了。一名罗马尼亚军官在日记里草草写道:“我们或是我们的祖先犯了什么罪过呀?我们为何要受这等苦?”
至此,我也实在不想多谈有关苏军发动进攻而引起的混乱了——正如大家所见。堂堂一个西南方面军,超过10个集团军的庞大编制,去欺负一个集团军,而且还是69个营组成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仅仅一天时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军突破。
11月20日,在铁钳的另一端,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转入反攻,他们的军队也很快突破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战斗之顺利,简直如同儿戏——实际上,暴风雪和浓雾带来的麻烦比罗军的抵抗大多了。现在,担任两个主攻方向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横跨顿河的卡拉奇大桥(一译卡拉契大桥)。这座桥距苏军的出发地约160公里,东距斯大林格勒100公里。能否攻下这座“遥远的桥”,是天王星行动取胜的关键。
一路上,苏军两翼齐飞,“大量坦克部队绕过轴心国军队的两翼飞驰而去,显然是想夺取卡拉奇大桥的……”尽管沿途苏军不断与德军和罗马尼亚后卫部队遭遇,但他们统统不顾,坦克驾驶员开足马力,在地图和指南针的指引下,不顾一切地冲向会师地点。
11月22日深夜,西南方面军的先遣队便接近了卡拉奇大桥(3天前进160公里!!)桥上的德国警卫根本没有预料到,苏军的坦克会如此深入德占区。因此,他们想当然的把开着前灯的坦克当成是自己人。当辨认出来时,已经晚了。经过短暂的格斗,卡拉奇大桥的守军(据说只是一群德国工人……)一哄而散。就这样,顿河上唯一一座向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的重要桥梁,便完整无恙的落入到苏军手中。
1942年11月23日,这是所有苏联军人值得铭记的时刻。那天清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前锋部队也冲上了卡拉奇大桥。第36机械化旅的指挥员罗迪诺夫上校以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辨认出桥上的守军正是自己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是第45坦克旅。几分钟后,这两个方面军的士兵便紧紧拥抱在了一起,由于士兵们实在过于激动,他们在桥上尽情的激吻(俄罗斯人集体搞基啦!!!)并互致了古老的传统问候:三吻礼——这是对德国第6集团军的死亡之吻。
至此,铁钳已完全合上。20万德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此时约有250000名士兵,其中50000人被分割在包围圈外),连同100辆坦克,1800门大炮以及1万多台各式车辆,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大口袋里。
卡拉奇大桥的具体位置。该桥的陷落意味着第6集团军厄运的开始。
在许多描写二战的文章中,德国的几个“小兄弟”总是扮演一种近乎丑角的角色,似乎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它们造成的。诚然,苏军经常从仆从过的防线上实施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是天生的懦夫。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奋力作战过,但是由于自己的先天不足,最终都无法避免覆灭的命运。连德国人后来也承认,罗马尼亚人打得很勇敢,但他们的武器实在太差了,有些士兵甚至是光着脚跑到前线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