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样,苏军一波一波地发起冲锋,遭受惨重损失后又一波一波地退下去。但是,他们从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第9集团军后来在总结报告中是这样说的:苏军已经承受了惨重的损失,我们的目的是“流干了他们的血!”

(2)

毫无疑问,再强大的突击力量也有耗尽的那天。 现在,朱可夫感到最失望的地方是进攻的能量正在迅速衰竭,原本高昂的士气也开始变得低沉。

有时,为了维持战场士气,苏军指挥官不得不特别留意战场上众多阵亡者的尸体,并把伤员抬走,“以免这种惨象影响到幸存者的士气”。在基留欣少将指挥的第20集团军,有些士兵甚至开枪打伤自己,以自残的方式,避免作战……

但是,“战神”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面对各条战线传来的坏消息,朱可夫以他充满个性的决断作出了回应。他孤注一掷,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企图以泰山压顶之势,继续冲击勒热夫突出部的右翼”,撕开第9集团军的坚硬外壳。并且,科涅夫仍然有可观的预备队——包括第5坦克军的200辆坦克,以及尚未参加战斗的茹拉夫廖夫第29集团军。他可以将其投入到第 20 集团军的正面上。

按照朱可夫的指示, 刚刚杀出重围的基留欣第20集团军回旋矛头,继续推动他的攻势;与此同时,普尔卡耶夫中将的加里宁方面军也因继续猛攻,作为对第 20 、29集团军主要攻势的策应。

12月11日,“火星”第二轮进攻战拉开了序幕。10点10分,大量20和29 集团军的苏联步兵在剩余坦克的支援下,再次越过冰封的瓦祖扎河,科涅夫和基留欣不顾德军的交叉火力,将新到达的第5坦克军和经过补充的第6坦克军的大约350辆坦克和20000人投入战斗。

大卫·格兰兹在他的书中评价到,“在瓦祖扎河的行动注定是要破产的……”这次进攻组织得是如此仓卒,以致许多新接收的坦克还来不及染上白色的伪装涂料。德军士兵们这时才知道,“狗急了也会跳墙”——苏军在 4 公里宽正面上狂热冲击,冲在最前面的竟是第 20 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团!目的是掩护极为珍贵的坦克部队。这种不珍惜有生力量的盲目进攻使苏军再次付出惨重代价。

在步兵后面,由第5、第6坦克军轮番上阵。但还是无法撼动德军战线,使之后退一步!这种难以理解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过,说到底,俄国人作战从来都是不在乎伤亡的,这种现象在朱可夫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一诶进攻受挫,他便失去了理智。“演变成了一种向坚固防线没有理智、近乎疯狂的反复捶击……”

更何况,在一个4公里宽的狭小地域内集中两个坦克军,简直就是找抽。48小时内,战场上便布满了300辆坦克残骸,“滚滚的狼烟夹杂了被烤熟的肉味直冲云霄”。 死的和没死的伤兵搅和在一起,场面惨不忍睹。

这样的战斗又持续了4天……虽然朱可夫顽固地不去正视现实,但“火星行动“终究变成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至此,连斯大林同志也忍无可忍了。因为在"火星"第20日,德军依然据守着原来的防线,苏军几乎没取得任何进展。此外,朱可夫损失了1847辆坦克!竟超过了“天王星计划”参战坦克的总和!①①

如此惨痛的损失,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也是罕见的。由于苏联公布的资料中很少提到“火星计划”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了。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几乎没有提及此次失败,而且他所说的情况也经过了极大的歪曲。他只提到了 12 月采取行动,甚至连代号也没有说,并将其称为是“掩护天王星计划的一次佯攻”。(拿出比“天王星”更多的部队去佯攻,我真是佩服死他了)

另一方面,苏联官方为了刻意维护朱可夫“永远不败”的记录,他的失败往往被略而不提。因为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辉足以掩盖一切。此时,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指挥的“天王星行动”已在顿河下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惜得很,B集团集群没有第9集团军、更没有莫德尔这样的斗士。所以,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也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至今,仍有许多军迷前往勒热夫淘宝,据说能在地下挖出“许多有纪念价值的品”。叶廖缅科后来酸溜溜的评价就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著名的“常胜元帅”朱可夫的“指挥艺术”:“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此图为大卫·格兰兹著作的封面,朱可夫巨大的头像下面倒着一名死去的苏联士兵……)

据信,大量使用被缴获的苏军战车是第9集团军取胜的关键。上图是一辆被涂上“铁十字”符号的T-34坦克(隶属大德意志步兵师),下图是一辆被德军缴获并利用的KV-1重型坦克。

在一年之后,莫德尔再次获得了第二次勒热夫突出部战役的胜利。据维基百科的总结,莫德尔的防御方式奠基于以下的原则:

?确保情报是最新的,根据前线的情况和侦察来制定战术,而不是根据来自后方的命令。

?连续不间断的防线,在战线最前方布置哨兵,主要的兵力摆在后方。

?战术为阻挡敌人的突破。将坦克集群打散成个别的坦克,并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战,,而不是将坦克集合成1个矛头以发起进攻。

?将火力集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军将火炮分散使用,这使得战线上任何一点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优势。莫德尔将火炮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炮火群来掩护受到威胁的地段,这些大炮由司令部的一名军官统一指挥,他可以集中炮火向正面20公里范围内的任何一点发起轰击。

?多层静态防线。为阻止敌人进犯,希特勒禁止他的部队修建多层防线,他认为这样做就会使士兵放弃现有的防线并向后撤;莫德尔不理会这种不利于战局的命令。

因着这些战术,在1942年到1943年间,莫德尔的防区是东线最稳固的。在火星行动中,红军有近50万人伤亡或被俘。个别苏军战斗单位在行动中损失极其惨重。譬如,第20集团军在开战前拥有士兵114000 人,结果首轮进攻就损失了 58524 人。根据大卫·格兰兹提供的资料,在级别更低的兵团中损失就更高了。第8近卫步兵军第26近卫步兵师在战斗结束后其7000名战斗人员中只有 500 人尚有战斗力,而第148和150步兵旅的4500人在行动结束时分别只有27和110名“战士”了。莫德尔也因此获得了“防御之狮”的美名。

有谁会相信,身体如此单薄莫德尔竟是东线最大的杀人屠手。格罗斯曼在《勒热夫:东线的基石》一书中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有一次,第9集团军的官兵看电影,电影院的门只开了半扇,管理员要求排着队入场的士兵后退,以便他打开另外半扇门,士兵们齐声回答,“莫德尔告诉我们,不准后退!”最后那半扇门楞是没打开,士兵们从拥挤的入口进场看电影。

总而言之,德军在二战中的特点是:分散使用炮兵,集中使用装甲兵。而莫德尔在防御战中反倒其行:分散使用装甲部队充当救火员,化解各处危机;集中使用炮兵,打消苏军人浪冲锋的优势。现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如百度百科):“然而莫德尔来之不易的胜利,却证明了他一贯的看法,坚守勒热夫突出部是一个战略错误。倘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早些弃守突出部缩短防线,就能省下十几个师的防守兵力增援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的悲剧就不会上演。1943年1月,希特勒迫于南线的危急形势,终于同意放弃勒热夫突出部。莫德尔制定了代号“水牛”的作战计划,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3月1日开始有序后撤。苏军发现德军的真实意图而全线追击,却为时已晚。莫德尔最终将第9集团军25万官兵毫发无伤地撤了下来。”

首先,百度百科有两个错误。第1,莫德尔从未丧失过固守勒热夫突出部的决心。提议放弃突出部的是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元帅,而不是莫德尔。

第2,如果中央集团群拉直了战线,“火星行动”中那些战死的冤魂将不会埋骨勒热夫,而是一股脑地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大反攻,斯大林格勒的悲剧会更惨。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