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36
1942年冬季大反攻
——“战神”折戟
熟悉二战史的人们,往往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实施的战略反攻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了解在勒热夫方向展开的具有相同地位的战役——火星行动。由于占有绝对优势,在“火星行动”之后,朱可夫甚至还拟定了一个“木星行动”,旨在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包围勒热夫突出部,消灭莫德尔第9集团军后,沿莫斯科——维亚兹马公路进攻,深入到德中央集团军后方,一举歼灭中央集团军群,光复斯摩棱斯克。
一时间,把敌人赶回到斯摩棱斯克”!便成为苏军中广为流传的口号。①
可是,“火星”和“木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火星”无法成功,“木星”也就失去了所有意义。这两个计划构成了红军冬季大反攻的核心,其规模之宏大使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天王星”也黯然失色了。
但是,历史总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那样的容易被篡改…它遗忘了“火星”——因为它失败了,同时它又对“天王星”大肆吹捧——因为它成功了。如果不是美国作者大卫·格兰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知道“火星”的存在。可惜得很,格兰兹上校的书在大陆没有发行。现在,是由我来揭开这层遮羞布得时候了!
~~~~~~~~~~~~~~~~~~~~~~~~~~~~~~~~~~~~~~~~~~~~~~~~~~~~~~~~~~~~~~~~~~~~~
总攻:
11 月 25 日,局势正如德国情报部门所预料的那样,朱可夫的攻势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东、西和北翼同时展开,前线战事急剧升温—— 起初,希特勒还不太相信苏军会在勒热夫采取行动,直到在猛烈的炮火砸在中央集团军群头顶上时,元首才默默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根据他本人的训令,中央集团军群禁止修建多层防线。因为希特勒主观地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士兵士气,使他们放弃现有的阵地并向后撤退。
然而,元首的训令在莫德尔眼中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他压根不去理会这种不利于战局的命令,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主力摆在阵地后方,仅在一线部署了少量哨兵。这样一来,苏军的“万炮齐发”都落在了无人防守的空地上。在勒热夫突出部东侧,隶属西方方面军的第20、31集团军共计20万官兵,他们在500辆坦克的支援下发动了正面强攻,硬冲德军防线。结果仅仅前进几公里,就被德第27步兵军(合计兵力约4万人)挡住了去路。
以德军第102步兵师为例,该师独自抵抗苏第31集团军进攻,在3个步兵师、超过100辆坦克的围攻下,该师坚守阵地达3天之久!鉴于德军的抵抗实在顽强,他们不仅能够守住阵地,甚至还多次组织兵力去争夺一些重要据点。类似的情形不断上演,面对德军的坚决抵抗,11月28日,第31集团军的攻势崩溃了……他们损失了超过一半的步兵和大多数坦克,无力再战。
大卫·格兰兹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尽管得到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鼓舞,第31集团军还是裹足不前,无法恢复进攻……”集团军司令波列诺夫少将因此被解除职务,永不录用。
(2)
就在第31集团军裹足不前的同时,由基留欣少将指挥的第20集团军情况要可观多了。他的247步兵师利用德军短暂的慌乱,在50辆坦克的支援下冲过了冰冻的瓦祖扎河,在德军阵地上豁开了一个缺口,并在河的西岸包围了德军筑垒防御的村庄。为了抓住这个战机,大喜过望的科涅夫马上投入了他的第二梯队—— 一个步兵军、一个坦克军和一个由哥萨克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群。旨在“切断德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济马铁路。
科涅夫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是他太低估第9集团军的抵抗意志了。德军利用事先规划好的火力配置,不断杀伤突入进来的苏联步兵,数量稀少的德国坦克则跟随在步兵后面,沉着应战,苏军一路上遭遇新罗棋布的德军据点,受到来自四方八面的火力阻击。一名红军战士后来痛苦地写道:“敌人的兵力配置并不是通常呈“线形”的,而是纵深配置,并且伪装良好……”
在一年的时间里,莫德尔早已将勒热夫建设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样一来,苏军好不容易攻克一个据点,结果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愈是前进,伤亡就愈惊人。由于过早地投入预备队,暴露在荒野里的哥萨克骑兵军更是遭到德国空军无情的屠杀。譬如在罗伯托克东南,一架 Ju88对地攻击机用丨炸丨弹和机载加农炮就消灭了5个骑兵中队。 “朱可夫和科涅夫整天连哄带骂,催促他们的部队继续进攻”,士兵们没有任何准备,而且指挥官也不知道如何引导部队进行进攻。他们需要用迫击炮或其它火炮压制德军据点,但是没有人这样做,指挥官们只是催促士兵“前进!前进!再前进”直至自己为敌人的机枪所击倒。原西方方面军参谋长加里宁中将仅仅在日记中抱怨“我军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既被扣上"反苏联"的帽子,获刑25年。
截止11月28日黄昏,苏第20集团军也终于失去了动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处境。更糟的是,进入突破口的部队已超出了火炮的支援射程,与裹足不前的第31集团军失去了联系(这正是莫德尔所期盼的)。
11月29日,莫德尔抓住机会,奋力翻盘。他以预备队第5装甲师和第78突击步兵师为矛头,沿勒热夫——维亚济马铁路南北对进,切断突入苏军的后路(这个局面与去年的“第一次勒热夫战役”几乎一模一样!科涅夫同志,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在极短的时间里,德军便成功封闭了突破口,并击退了所有进攻。基留欣少将不得不放弃原计划,掉头向东突围,经过苦战才返回出发阵地。据事后统计,在激战的五天里,苏第20集团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坦克200辆,坦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西方方面军第一阶段的攻势宣告彻底破产。
连载437
1942年冬季大反攻
——“战神”折戟(Ⅱ)
然而,在勒热夫突出部更遥远的左翼,由普尔卡耶夫中将指挥的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进展就可喜多了。
普尔卡耶夫原是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因在基辅战役中的悲观论调与基尔基诺斯失和,被解除了职务,直至1942年8月才重获重用,接替科涅夫出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一职。连大卫·格兰兹也在他的书中承认,“加里宁方面军下辖第 41 集团军和第 22 集团军在战役的头三天获得了显著进展,似乎已经快要前出至德军防御的深远后方了!”
而莫德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将所有预备队和坦克部队拆散,以“添油战术”,而不是以一个整体投入战斗。这种看似愚钝的战术后来曾饱受争议。《大德意志步兵师战史》的作者甚至认为,“若不是莫德尔愚蠢指挥,第9集团军早就胜利了……”但是他并不知道,莫德尔将军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在苏军空前规模的攻势下,德军防线并不是一两处被突破,而是处处告急。救兵如救火,如果将预备队作为一个整体投入到某个方向,将坐失战机,也未必能挽救濒临崩溃的战线。再次,德军各参战师每天的伤亡约一个营(据李德·哈特的说法),莫德尔在每个参战师后面配置约3个预备队营。这样,前线哪里被突破就可以及时向那里派出增援,以恢复战线的完整。
以大德意志步兵师为例,该师部署在卢切萨河谷的前沿阵地,掩护着勒热夫城的侧后安全。12月1日,该师阵地终于为苏军的人浪冲锋所压垮,苏第3机械军在德军防线上打出了一个8公里宽、纵深大约15公里的突出部,局势岌岌可危。据《大德意志步兵师战史》记载,当冯·胡伯少将在得知自己一手组建的精锐“掷弹兵团”全军覆没的消息后(仅一人尚存),竟当着师部全体人员的面抱头大哭。
然而,以冷酷著称的莫德尔上将指挥若定。在确信苏军已达成突破之后,他马上派出预备队在该河谷后方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并及时埋上了反坦克地雷。这种铁血无情的层层阻击战术很快将苏军拖入到濒临疯狂的边缘——表面上看,苏军是在前进,“每天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事实上,德军的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一旦苏军出现向纵深发展的苗头,莫德尔总是能及时地找出预备队将其遏制住(有时,这些预备人员完全是由马车夫与炊事员组成)。莫德尔上将在一份12月签发的命令足以说明一切:“搜罗每一个能够作战的战士,全部送往卢切萨河谷前线,时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