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重点进攻
保卢斯已经尽力了……但他仍不能将第62集团军赶入伏尔加河。最后这5公里他似乎永远也走不完。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战斗旷日持久打下去,苏军预备队便会源源不断出现,而德军则完全没有预备队。
所以,越是这样,保卢斯上将的内心就越焦急。9月末的最后几天,德军改变了进攻战术,他们不再以“师”为单位盲目冲锋,而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发明了一种名为“风暴突击”的战术,进一步缩小进攻范围,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德军以10人为一小组,携带狙击手、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轻型武器,开始逐屋逐层地与敌人打巷战。
于是,“逐屋争夺,寸土必争”,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好的注释。这种几近盲干的战斗发生在城市每一个角落里:写字楼、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以及楼梯间,“战士们根本无法想象到在废墟中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德国人开始称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鼠战” (Rattenkrieg)。“可笑地占领了厨房,但仍然在争夺客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远远超过了凡尔登,在这种绝望的混战中,所有战线均消失了,从地下室、坍塌的房屋、掩体和废墟中出来的苏联伏兵,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让德军遭受了惨痛的伤亡。
现在,德国士兵亲眼目睹了斯大林格勒的毁灭,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他们不喜欢这种巷战,这种近距离的格斗完全超出了常规的作战方式,让德国人感到无从下手。从9月17日开始,一支苏联水兵就在靠近伏尔加河河畔一座高达15米的大仓库内固守。为了阻止德军坦克逼近,水兵士兵竟自己点燃仓库,在熊熊烈火中拼死抵抗。当水用完后,他们还不得不收集尿液来冷却马克沁重机枪。
一名参加了此次战斗的德国士兵后来感慨道:“真野蛮!俄国人竟自己放火烧自己!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魔鬼——不怕子丨弹丨和硝烟的魔鬼……”
9月22日,直到大火熄灭,德军才爬上屋顶,向下面甩手榴弹后,这里的战斗才宣告结束。德军一共在废墟中挖出了40多具尸体,而自己却损失了一个连!和整整5天时间!
类似顽强的抵抗,也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那些得到加固的建筑物中,为了占领这些建筑物,德军损失了很多的兵力。但一天最多只能前进几百米——有时还要倒退。因为苏军一有增援到达即刻投入反攻,绝不拖泥带水。红军同样损失惊人,有好事者后来曾做过计算:“一名新到的红军士兵的平均生命已少于24小时,而一名红军军官则不多于3天!”
苏军每天都会发起反冲锋——有时在白天,有时在晚上。但更多的战斗发生在深夜,崔可夫特别强调苏军“因加强夜间攻击”,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空军无法在夜间发挥其功效,另一方面则是他主观地认为德国人对黑夜有种恐惧感,“一旦红军在晚上发起攻势,不分昼夜的作战会把德国人的精力消耗殆尽。”
顷刻间,负责挖土的铁锹和匕首供不应求了。事实证明,冷兵器才是夜间战斗最好的武器——比冲锋枪还管用。在巷战中,上弹匣实在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匕首和铁锹可以悄无声息地干掉敌人。战士们不得不在铁锹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而且睡觉还要枕着睡——以免被别人偷走了。后来,德国人也发明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降落伞上挂照明弹,让黑夜变成白天,这才遏制住苏军疯狂的“铁锹”行为。
眼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卢斯头顶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来自于北方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可夫蠢蠢欲动。但是,在草原上德国人毕竟是不吃亏的,而巷战中,德军的伤亡人数在飞速地增长,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战士们的士气也一天天低落下去,一名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甚至,保卢斯自己也对攻取斯大林格勒失去了信心。许许多多相关的压力和批评,“从早到晚”地涌向保卢斯,这使得他的情绪极度紧张——笔者在上文曾说到,B集团军群总司令魏克斯上将曾保证9月15日必会拿下这座城市,可如今已经10月份了……这种紧张情绪导致保卢斯患上了痢疾,上吐下泻。据当事人追述,“保卢斯长久地盯着斯大林格勒大比例尺的详图”。最后,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将那些掩护集团军侧翼的新锐步兵师从北翼调入市区,而那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的师,则调去掩护集团军从顿河延展至伏尔加河之间狭长的侧翼……
连载433
斯大林格勒战役
——孤注一掷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9月末至10月上半月,保卢斯将第94步兵师、第14装甲师和特意空运来的5个工兵营投入战斗。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极短的战线上,德军共集中了11个师(第14、16、26装甲师,第29、60摩托化步兵师、第71、79、94、295、389步兵师和奥地利第100狙击师)每个师的进攻面为1~2公里,总攻日期,定在了9月27日。
照理说,如此重大的战术行动,应该保密才是。但在9月26日那天晚上(也就是总攻前一天),德国人便暴露了自己的意图——那些第一次调到斯大林格勒的新锐部队,大大咧咧,蛮横不可一世。他们彻夜冲着苏军阵地肆意狂喊:“俄国佬!你们的死期到了!”或者是“俄国佬,明天你们就要被赶进伏尔加河啦!”
这些喊话,很快引起了崔可夫本人的警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来势凶猛,不夺下斯大林格勒,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在马马耶夫岗周边地区发动几次进攻,目的是转移德军注意力。与此同时,又调动火炮对进行集结的德军阵地实施了1个小时的火力急袭。
准备进攻的德军,顷刻间即被苏军火炮所淹没。士兵伤亡惊人,有些人甚至是为头上落下的碎石击倒的。这一举动使得第6集团军参谋人员大为震惊,他们甚至怀疑,苏军侦察兵已经混入了自己的防区,并且发现了自己的集结行动——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引起苏军炮击的直接导火索,是己方疏于保密所致。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进攻不可能中止!!9月27日上午6时整,德军的总攻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中拉开了序幕。德国兵们开始背着沉重的装备,沿着布满瓦砾的废墟向前进发,并与同时进行反冲锋的苏军搅在了一起。
根据崔可夫的命令,苏军不顾一切伤亡,尽可能的贴近德军,将两军战线间距离从通常的300~400米,缩短至10~30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贴身肉搏——直到很久之后,崔可夫仍在为这项属于他自己的“发明”而自鸣得意。因为双方距离越近,德国空军投鼠忌器,就再也不敢进行水平轰炸了。而苏军的铁锹则能在近战中发挥奇效,将一个个胆敢靠近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军又损失了不下2000人和50辆坦克。许多受了伤的士兵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到处都是呼唤救护兵的哭喊声”,一名德军下士在家信中是这样描述当时情形的:“你根本无法想象那些苏联人是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就像一群忠实的狗一样”。
在地形错综复杂的“红十字工厂”(位于城北),两个德军师在坦克掩护下刚刚杀到这里,即遭到苏第39近卫步兵师凌厉反击、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激烈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在战场上直接修理坦克!由于缺乏坦克兵,这些工人们有时也自告奋勇的驾驶刚下生产线的坦克——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瞄准镜。
在城市的其它地区,激烈的战斗仍在持续着。由罗季姆采夫少将统帅的第13近卫师又同他的宿敌——科尔菲斯少将指挥的第295步兵师,围绕着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血战。
这一次,德军改变了战术,不再强攻,而是智取。10月1日, 第295步兵师的一支部队从罗季姆采夫的右翼溪谷悄悄向苏军逼近。夜间,又有一股德军顺着排水沟渗透至伏尔加河岸边,从背后对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进攻。但是,苏军的炮火突然冲天而降。由于双方都不确定顶峰究竟在谁手中,于是采取了野蛮行径——双方火炮都在反复地耕犁顶峰,使活人根本无法在上面立足。后来,有人在峰顶上数了弹片,发现每平米的铁片竟有277枚之多!
斯大林格勒,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绞肉机阿……